□本刊經濟研究部
從新榜單看縣域競爭新態勢
□本刊經濟研究部
正因為縣域經濟競爭力在水平上均衡、在排序上易變,縣域要想在競爭中進一步有所突破,需更多從自身著力,創新體制機制完善服務體系,優化政策措施打造更具吸引力的創新環境

在臨安市撤市設區后,浙江全省共有37個市轄區、18個縣級市、34個縣(其中自治縣1個),浙江省經濟信息中心發布的關于“縣(市、區)經濟競爭力、發展潛力和創新力30強榜單”就是圍繞著全省89個縣(市、區)進行。2016年,這份榜單首次發布就在縣(市、區)引起了轟動,而今年這份新榜單未經發布就已被密切關注。縣域經濟競爭力、發展潛力和創新力已然成為每一個縣(市、區)發展最關注的熱點話題。
縣域之間的競爭曾經在很長一段時間內走以GDP為導向的發展路徑。為了追求GDP,各類粗放型增長模式層出不窮,隨之而來的是資源要素的緊缺、自然環境的破壞、產業層次的低端徘徊。正因為GDP評價模式的欠缺,在新的發展導向下,符合新發展理念和地區發展目標的一系列新評價指標體系和排行榜開始被人們所關注。也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下,省經濟信息中心推出的“縣(市、區)經濟競爭力、發展潛力和創新力30強”榜單備受矚目。
縣(市、區)經濟競爭力評價指標體系試圖從更加科學、綜合的角度對縣(市、區)經濟競爭力做出評價,主要涉及到區域的產業競爭力、環境競爭力、要素競爭力三個層面。產業競爭力是核心競爭力,即區域內產業所表現出來的綜合實力,最直觀的指標是產業規模,除此之外,還需兼顧區域內產業的培育發展是否符合新趨勢下產業轉型升級的方向、是否使區域內產業結構更加優化、是否使區域內產業績效有所提升等;環境競爭力是基礎競爭力,不僅包括自然環境的改善,還包括體制機制的改革創新、政務環境的改善以及基礎設施的完備等;要素競爭力是主導競爭力,具體包括資本要素、環境要素、人才要素、技術要素以及要素的使用效率,考察的是區域要素的集聚能力。
經濟發展潛力是區域發展的支撐,指標中涉及到了經濟增長指數、供給潛力指數、研發能力指數、園區集聚指數、空間區位指數、交通通達指數、環境治理指數、資源利用指數等8個方面,以評估區域發展的勢頭,潛力優的地區在競爭力上也較強;經濟創新力是區域競爭力中的重要評價指標,一個區域創新力的大小關系到區域發展的活力,是未來競爭的重要方面,這里將它分成了創新環境指數、大眾創業指數、模式創新指數、創新投入指數、創新產出指數等方面。
隨著浙江經濟轉型升級進一步向縱深推進,近年來縣域間競爭隨之出現了一些新的變化。
產業結構調整優化推動區域發展多點開花。一方面,以互聯網為核心的信息經濟高速發展,拉動浙江經濟新動能的爆發,隨著云上浙江、數據強省等戰略的推進,大批縣(市、區)成為科創大平臺或者創新改革試驗區,推動縣(市、區)新興產業加快發展。另一方面,浙江加快改造提升傳統產業,推出“10+1”傳統產業改造提升計劃,縣(市、區)成為傳統產業改造提升試點,產業創新服務綜合體等平臺載體加快建設。在“兩手都要抓、兩手都要硬”的指導思路下,各個縣(市、區)發揮自身產業優勢,不斷加快具有區域特色的產業轉型升級步伐,區域競爭顯示出遍地開花的嶄新局面。
城鄉統籌促使區域發展均衡化。浙江深入推進新型城市化和城鄉發展一體化,堅持做強都市經濟與激發縣域經濟活力并重,杭州、寧波、溫州、金義四大都市區綜合實力持續增強,同時隨著特色小鎮的建設,縣域經濟活力增強,灣區經濟、山區經濟開始騰飛。為了使區域發展更為均衡化,浙江正在加快構建都市經濟、海洋經濟、開放經濟、美麗經濟“四大交通走廊”,通過鐵路、公路、機場、軌道等交通基礎設施的完善,區域發展不斷均衡化。
深化改革推動區域發展環境改善。浙江堅持改革不停步,創新推出“最多跑一次”改革,倒逼各級各部門減權放權治權和優化服務,打造“審批事項最少、辦事效率最高、政務環境最優、群眾和企業獲得感最強”省份。各個縣(市、區)著力推動區域內的體制機制改革,優化政務服務,推出一系列符合地方特色的改革措施,盡最大可能打造一個最優的發展環境,從而吸引各類高端要素集聚,不斷增強區域經濟發展潛力。
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重要思想促進區域生態環境改善。浙江是“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提出地,在過去的幾年中,浙江推進綠色發展,全面貫徹落實“五水共治”,生態環境顯著改善。對于未來五年,浙江又提出了實施“大花園”建設行動,實現全域景區化建設的新目標。一方面,在綠色發展的戰略指導下各個縣域著力改善生態環境,大力發展低污染、高效率的新興產業和綠色產業;另一方面,優美的生態環境也更加符合中高端人才對于居住環境的要求,吸引人才集聚,進一步提升區域競爭力、發展潛力和創新力。
在新趨勢下,縣域間的競爭也表現出幾個顯著的特點:一是縣域排名變動快。雖然這份榜單才發布兩年,但有一個顯著特點是,榜單排名變動幅度大,各個縣(市、區)排名或上或下,名次變化明顯。這也說明縣域在經濟競爭力、發展潛力和創新力方面并不是很難超越的,相反,相較于GDP等考量,縣域通過自己的努力可以在短時間內發生較大的轉變,形成不一樣的發展格局。
二是縣域經濟競爭力差距在縮小。根據測算的相對分數,縣域之間的差距非常小,從第15位至30位分數差距都在小數位上,說明各個縣域在發展的均值水平上更加接近,未來資源在縣域間的流動和爭奪也將更加劇烈。
三是傳統制造業強縣競爭力全面回升。今年的榜單中發展潛力榜單的變動較大,特別是傳統制造業強縣江北區、義烏區、新昌縣等在去年測算的發展潛力中排名較靠后,但今年分別上升了24、16、16位,升至榜單的第5、6、9位,說明傳統制造業強縣(市、區)等通過技術改造、效率提升以及模式創新等重新煥發出強勁活力。
正因為縣域經濟競爭力在水平上均衡、在排序上易變,縣域要想在競爭中進一步有所突破,需更多從自身著力,創新體制機制、完善服務體系、優化政策措施,打造更具吸引力的創新環境。
進一步謀求區域發展特色。各個縣(市、區)要根據自身的產業結構、資源要素、區位特征等謀劃新戰略。這兩年,一些縣(市、區)在創新戰略驅動下表現出不一樣的活力。如新昌縣去年獲批省全面創新改革試驗區,堅持將傳統支柱產業轉型升級和新興產業加速培育緊密結合,既堅持發展紡織機械、醫化、軸承三大傳統支柱產業,同時加快培育生物醫藥、智能制造、通用航空等領域一批戰略性新興產業集群,不僅在發展潛力上有較好的表現,在經濟創新力方面也上升了7位。
進一步創新體制機制完善服務體系。各個縣(市、區)要進一步完善政府服務機制,全面落實“最多跑一次”改革,推行“政府服務不叫不到、隨叫隨到”優化政務服務,進一步完善企業服務體系,為企業提供更為便利、開放、全方位的綜合服務。在開化,政府服務甚至提出“不讓企業跑一次”的口號,對重大項目落地派專人駐點、實時跟進、定期回訪,讓企業感受到最便捷的服務,而這一系列創新服務內容也助推開化在經濟發展潛力榜擠進30強。
進一步優化政策措施打造更具吸引力的創新環境。各縣(市、區)要以創新驅動為主導,打造具有創新活力的區域。對符合區域特色的產業領域強化創新扶持,如建立創新基金、發放創新券、提高創新激勵等。今年,余杭區包攬了經濟競爭力、經濟發展潛力、經濟創新力三張榜單的“榜眼”,這與余杭區創新戰略密不可分。在過去的一年中,余杭區提出了構建全域創新驅動發展新格局,實施“365”戰略,積極爭創全省人才生態“第一強區”,不斷提升自身對創新要素資源的吸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