段妍智



摘要:20世紀90年代,利益相關者理論被用于處理解決生態環境問題,為生態環境治理提供了新的視角,但是生態環境問題具有不用于公司管理的環境外部性特征,在用其處理生態環境問題時不可直接套用,本文結合玉溪市撫仙湖的實際對生態環境利益相關者理論進行探討,并在此基礎上對撫仙湖流域生態環境利益相關者進行分析。
關鍵詞:利益相關者;撫仙湖
站在“十三五”的開局之年,玉溪市已明確未來五年的生態建設目標,其中一項重要的任務就是大力推進以“三湖”為重點的生態環境保護治理,爭當全省生態文明建設排頭兵。在“十三五”期間撫仙湖穩定保持I類水質,2018年力爭星云湖水質達v類偏好,到2020年杞麓湖水質達到v類。
對“三湖”流域進行生態治理是一個復雜的系統工程,由于流域生態環境具有公共品的特征,流域利益相關者對流域有著共同的利益,在流域生態治理過程中僅僅依靠政府單向強制性力量來治理,如在制訂流域生態規劃目標時,都是由政府單方面做出規劃,缺少其他利益方的參與,缺乏雙向或多向的信息溝通。盡管會有效果,但治理過程中發生的成本和非合作風險大大增加,表現為其他利益方被動接受,工作中的不配合等。
20世紀90年代,利益相關者理論被用于處理解決生態環境問題,為生態環境治理提供了新的視角,筆者在對利益相關者理論進行探討的基礎上,對撫仙湖流域的利益相關者進行分類分析,嘗試構建撫仙湖流域的利益網絡體系。
一、撫仙湖流域資源環境基本情況
撫仙湖位于云南省玉溪市境內,居滇中盆地中心,位于昆明市東南60Km處,地理位置為24°2l'28"24°38'00"N,102°49'12=102°57'261"E。撫仙湖屬南盤江流域西江水系,流域面積647.69K㎡(不含星云湖流域),跨澄江、江川、華寧三縣,其中澄江涉及鳳麓、龍街、右所、九村和海口五個鎮:江川涉及路居、江城兩個鎮:華寧縣涉及青龍1個鎮,共8鎮,總計238個自然村。撫仙湖流域流域主要礦產資源為磷礦,此外在撫仙湖東北部帽天山一帶山區發現具有極高科研價值的澄江動物化石群,該地已化為國家地質公園:流域主要旅游景點有新河口浴場、祿充漁村、明星魚洞、孤山等。(見圖1)
二、撫仙湖流域利益相關者分析
利益相關者理論長產生于20世紀30年代的托德,到了80年代被廣泛用于企業治理中,90年代中后期,被用于處理和解決生態環境問題,但是生態環境問題具有不用于公司管理的環境外部性特征,在用其處理生態環境問題是不可直接套用,需結合生態環境具有公共品的特征構建適合生態環境的利益相關者理論新框架。
生態利益相關者的界定應該以環境外在性為依據“以是否產生、承擔和消除環境外部性為標準,不管是主動影響他人還是被動接受他人影響的當事人,都應該被界定為利益相關者。利益相關者的分類,則是以主體在產生、承擔和消除環境外部性方面的綜合作用和相關程度為標準,從大到小依次分為核心利益相關者、次要利益相關者和邊緣利益相關者三大類”也就是說,環境外部性使得本來沒有關系的個體、組織之間存在利益關聯,因此,可以將生態環境利益相關者構建這樣一分析框架(見圖2)。
如圖所示,當有污染事件發生時,就產生了預期之外的環境外部,也就是圖中的①;污染產生后,被影響主體就要承擔污染(環境外部性)帶來的成本,也就是圖中的②:那么治理工作的主要任務就是建立一定治理機制補償和分攤污染帶來的成本,也就是說將環境外部性內化,對應圖中的③:環境外部性內化后,被影響主體獲得補償,也就是圖中的④,最后,當被影響著隨著流域治理機制的完善,主動對生態環境施加影響,從而實現角色轉化,成為影響著,對應圖中的⑤。
由此,我們可以看出,生態環境治理工作的主要任務在于圖中的③和⑤這兩個轉化過程,如何將環境外部性內化,這就需要建立相信信息合同和協商機制:如何使被影響者轉化為影響者,主動參與到治理中,則需要建設相關的參與、決策和監督機制。生態環境治理的實際效果就取決于這兩個過程能否順利進行。
通過對政府、相關機構組織、澄江縣城、右所、九村,江川路居,華寧青龍一縣四個鎮沿岸居民進行深度訪談,主要了解政府及相關機構組織生態政策制定的過程中的作用及沿岸居民對生態治理的認識、態度和愿望等,分析生態環境對其生計影響程度、污染事件產生后要承擔的成本、治理政策對其影響的程度、參與政策制定的主動性和對政策支持的積極性、在政策制定和執行過程中的權力,將利益相關群體分為核心利益相關者、次核心利益相關者和邊緣核心利益相關者3大類、7個利益相關群體。(見表3)
從調查的結果可以看出,核心利益相關者是生計直接受到流域生態環境影響、污染事件發生后承擔成本且治理政策對其影響程度最高的群體,但是,他們多為弱勢群體,在參與政策的制定過程中主動性和對政策相應的積極性、在政策制定過程中的權力最低,處于利益關凸顯卻權力的尷尬地位:次要核心利益相關者主要包括政府部門和相關的環保部門,這些部門流域生態環境對其生計沒有直接影響,他們是生態治理政策的決策者和管理者,政治利益是進行決策的動力,這就導致生態治理過程利益和權力的錯位:邊緣核心利益相關者包括學術研究機構和媒體,流域生態環境對其直接的利益關系,他們主要起到學術指導和監督的作用。因此,要解決利益和權利的錯位,必須建立流域共同治理模式,這一模式由利益驅動、存在共同的生態利益和平等的游戲規則來維持,通過制定流域生態目標、治理策略、信息的及時互通、有效的監督機制以適應流域的整個生態系統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