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艷艷+李倩影
摘要:研學旅行是一門新的綜合實踐活動課程,它是撬動素質教育的杠桿和實施新課程改革的突破口。研學旅行在2016年被納入中小學教育教學計劃。本文將從研學旅行順應課玫趨勢、符合課準要求、促進知識融合、提高學生能力和方便教師教學五個方面對其進入初中生地理課堂的必要性進行分析。
關鍵詞:研學旅行;初中地理課堂;必要性
中小學生研學旅行是由教育部門和學校有計劃地組織安排,通過集體旅行、集中食宿的方式開展的研究性學習和旅行體驗相結合的校外教育活動,是學校教育和校外教育銜接的創新形式,是教育教學的重要內容,是綜合實踐育人的有效途徑。
一、順應國內外地理新課程改革的趨勢
研學旅游在歐美和日本等發達國家十分盛行,修學旅游已然形成一種傳統,并認為是素質教育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我國古人崇尚“學”與“游”的統一,倡導“知行合一”。由于種種原因這種學習方式并沒有受到重視。近年來,我國政府非常重視研學旅行,并將其納入中小學教學計劃,這一決策順應“應試教育”向“素質教育”轉變的趨勢。將研學旅行納入初中地理教學既是對國外先進教學經驗的借鑒,也是對我國傳統經典學習方法的繼承:既符合世界課程發展的趨勢,也順應我國中學課程改革的潮流。研學旅行進入初中地理課堂將會進一步推動地理新課程改革向更好更深的方向發展。
二、符合義務教育地理課程標準的要求
通過對2016年教育部等11個部門共同制定的《關于推進中小學生研學旅行的意見》和相關資料的分析,可以看出研學旅行符合地理課程標準各方面的要求,有必要進入地理課堂。這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研學旅行凸顯初中地理課程的特征和理念
研學旅行凸顯地理課程實踐性和生活性的特征。研學旅行的實踐性和教育性與義務教學地理課程的實踐性“不謀而合”。研學旅行非常注重實踐教學,它能拓寬學生的學習空間,改變初中地理傳統的教學模式。研學旅行是地理教學生活化的呈現方式,是生活地理教學的實踐形式。因此,研學旅行符合地理課堂生活性的特征。
研學旅行與“學習對生活有用的地理”這一課程理念相吻合。從目的上看,研學旅行是為了引導學生從自身生活和社會生活中發現問題,組織學生走出課堂、走出校園,讓學生在旅行過程中陶冶情操、增長見識、體驗不同的自然和人文環境,全面提升綜合素質。這充分體現研學旅行對“學習對生活有用的地理”有很大幫助。
2.研學旅行與地理課程的三維目標相契合
研學旅行中,學生能獲取知識、能力和價值觀三個層面的收獲。研學旅行的教學模式引導學生關心生活、關注社會問題,使學生更深刻地明白地理與生活的聯系,真正讓學生從生活中學習地理,學習對生活有用的地理。義務教育地理課程的總目標是:“掌握基礎的地理知識,獲得基本的地理技能和方法,了解環境的發展與問題,增強愛國主義情感,初步形成全球意識和可持續發展觀念。”。在研學旅行中學生掌握基本地理知識的同時也發現一些環境和發展等社會問題,教師應引導用已經學到的地理知識對環境問題進行分析,讓學生意識到環境破壞的嚴重性及保護環境的緊迫性。這一過程中學生初步形成尊重自然、與自然和諧相處、愛護地理環境的意識和行為。這些習得與地理課程中要達到的“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目標相契合。
3.研學旅行豐富地理課程資源的形式
研學旅行的開展可豐富初中地理課程資源的形式。研學旅行將地理課堂資源從學校地理課程基本資源庫和計算機網絡資源延伸到社會地理課程資源。研學旅行讓學生走出教室走出校門,從課內走向課外,從學校走向大自然、走向社區、走向社會。它以自然現象和社會生活為素材,為地理教學提供充足的資源。研學旅行是開發與利用校外地理課程資源的有效手段之一。開發與利用好研學旅行,可以更好地推動素質教育的開展。
三、實現自然、人文和鄉土地理三者的融合
研學旅行中學生能實現自然、人文和鄉土方面知識的融合,深化三部分的學習。在地理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結合生情、校情、域情,開展以鄉情、縣情或市情為主的研學旅行。以洛陽市市區某中學的鄉土地理教學為例,教師以“做個地地道道的洛陽人”為主題,開展為期一天的研學旅行。早上,老師帶學生走走洛陽的街道,喝碗熱騰騰的牛肉湯,或者品嘗一下美味的鍋貼。上午,乘車去龍門石窟,途中給學生講講洛陽最富盛名的牛肉湯的歷史。在龍門石窟游玩的過程中,教師可以講述石窟的地理位置、開鑿歷史、石窟景觀價值、書法藝術價值及所承載的佛教文化等。讓學生在旅行過程中領略中華文化的魅力,增強對民族文化的認同感和自豪感。下午返回市區后,帶學生去觀賞老城夜景,逛逛小吃一條街,邊玩邊給同學講講古代洛陽城的繁華,讓同學們從時間和空間上解讀洛陽。返校后,通過回憶和再現的方式,教師再引導學生用地理視角對旅行進行梳理和總結。這樣的研學旅行不僅能夠讓學生了解洛陽的鄉土地理知識,也可以增加學生對洛陽的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知識的學習,實現三者之間的融匯。
四、提高初中生的學習能力
研學旅行有助于中學生更深地理解書本知識,實踐能力和創新思維會也會得到顯著提高。當前學校教育很難實現課堂教學和社會生活的完美對接,而研學旅行超越教材、課堂和學校的局限,創造盡可能多的機會讓學生走進自然、走向社會,最大限度的調動學生積極性,提高其實踐能力和創新思維。如:教師在夏季組織學生到葡萄莊園進行田園觀光游,學生可以采摘葡萄,跟農戶學做葡萄酒,這樣可以在欣賞田園風光之余,品嘗到勞動的快樂。在此過程中,老師幫助學生將書本上有關傳統農業與現代農業的知識與眼前實際巧妙的形成聯系,引導學生思考現代農業的優勢,啟發學生發揮主觀能動性,為農戶農產品的創收提出合理性的建議。這一過程讓學生感受到地理知識與實際生活緊密聯系,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學生的實踐能力和創新思維也會得到顯著提高。
五、降低地理教師的教學難度
研學旅行進入初中地理課堂會給教師的教學帶來很多便利。地理是一門空間科學,在地理教學過程中,往往抽象概括性強,講授難度大。地理教學中,教師通常借助語言、實驗和電教系統等媒體傳遞教學信息,這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突破地理教學難點。然而,很多知識僅靠學生從教師口述和多媒體展示中很難徹底地理解。如:在學習中國“南方地區”的自然地理特征時,教師可以開展一次研學旅行,帶學生游覽桂林山水、路南石林等景區。欣賞秀美的山水風景時,教師可以引出喀斯特地貌這一名詞,讓學生自己仔細觀察喀斯特的地貌特征,并向學生講述該地貌的成因。這種寓學習于旅行之中的學習方法,讓學生很容易理解和接受新知識。相反,如若沿襲傳統的教學方式,單憑教師口述或用幾張圖片展示,會讓學生對“喀斯特地貌”云里霧里。因此,研學旅行讓教師有更多機會帶學生走出教室,旅行中教師在恰當時候引導學生將沿途所見與課本知識進行聯系,方便了教師對抽象地理知識的講解,降低了地理教師的上課難度,使教學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結束語:綜上所述,研學旅行是學校地理教育和校外地理教育銜接的創新形式。無論從地理課改趨勢,與初中地理課程標準的契合度上,還是從知識融合、學生學習和教師教學的視角上考慮,研學旅行都很有必要進入初中地理課程。在以后的課程學習中,研學旅行將成為初中地理乃至其他學科很受歡迎的一種學習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