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鋒華
摘要:全域旅游作為當下學界探討的研究熱點,無論是從理論還是從實踐探索上都取得了良好開局。“全域九寨”、“全景欒川”等發展思路,為推動我國全域旅游,促進區域經濟發展開創了新的格局。探討了全域旅游的內涵、發展模式及特點,并從全域旅游與區域經濟協同發展上來梳理兩者的關系,最后從全域旅游規劃、打造區域旅游品牌,完善全域公共服務體系等方面促進全域旅游可持續發展,為地方經濟協同有序發展奠定基礎。
關鍵詞:全域旅游;區域經濟;發展模式;協同路徑
李金早在《從景點旅游走向全域旅游,努力開創我國“十三五”旅游發展新局面》工作報告中明確指出“形勢下,我們必須轉變旅游發展思路、創新旅游發展戰略、轉變旅游發展方式,推動我國旅游從景點旅游向全域旅游轉變。”全域旅游概念引入到工作報告中,由此掀起了學界對全域旅游的研究熱潮。同年,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也首次提出“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發展理念,在與全域旅游高度融合過程中,將成為區域經濟發展的新戰略。據旅游局相關統計結果顯示,2015年底全國國內出游人次達到40億人次,旅游已經成為人們生活中必不可少的部分:在出游方式選擇上,跟團旅游、自助旅游、自駕旅游成為大中城市旅游的主要方式。旅游業的快速發展,為區域經濟發展注入了活力。四川九寨溝提出“全域九寨”,河南洛陽規劃“全景欒川”,這些不斷萌發的旅游新理念,無不與“全域旅游”存在必然的關聯。鑒于此,本文著重圍繞全域旅游的內涵及特點,就其發展模式,以及與區域經濟發展的協同融合關系展開探討,進而提出立足全域旅游視角發展區域經濟的有效對策和建議。
一、全域旅游的內涵梳理
全域旅游概念的提出,需要從其內涵及要素挖掘中來全面認識。從定義來看,全域旅游打破了傳統旅游的一般模式,以立足全域經濟一體化發展為基礎,將旅游視野延伸到整個區域的各個領域。比如打破旅游景觀、旅游行業界限,將區域基礎設施建設、交通運輸條件、環境保護措施,以及餐飲服務等眾多領域實現了統合,全部納入到全域旅游范圍內,實現對各種旅游要素的聚集、對超越時空旅游資源的全覆蓋,對全產業、對全部門的融合。具體來講,主要從四方面來概括。
1.全地域性整合
不同地域的旅游資源及旅游特色具有獨特性,而在引入全域旅游概念中,要將整個地域經濟社會納入其中,從全地域視角來挖掘和整合各方面資源要素,來優化地域內各產業間的協同發展。由于受到地域多方條件因素的制約,傳統旅游發展模式多以單元性旅游項目為主。比如某地的某一個景區資源,某一個旅游度假區等等。顯然,從全域旅游視角,這些獨立的旅游景觀或區域是不夠的,而是要從彰顯地域系統性旅游資源,挖掘地域旅游景觀、人文性旅游景點,以及旅游區域的所有相關領域資源,使其捆綁在一起,從而突出地域性旅游的整合力、全地域覆蓋性。比如將地區旅游與地域環境資源相結合,營造出遍地是景區的旅游格局。
2.全要素性整合
從我國旅游項目開發實踐及歷史來看,傳統旅游項目多以小產品型景區為主,而如今,以全民化旅游為特色的旅游體驗新模式,面對單一地產品型景區顯然是難以滿足旅游需求的。全域旅游概念中的“全要素”,就是將旅游作為一種資源,以全新的休閑旅游體驗來滿足不同層級、不同游客的旅游目的,也為我國旅游業提供更為廣闊的旅游空間和范圍。同時,在全域旅游視野里,關注的不僅僅是獨立的旅游要素,還要包括與旅游產業相關聯的其他旅游要素,比如地域性民風民俗文化資源,地域性新、奇、獨、特的各類旅游產品及旅游潛力,以不同形式呈現給旅游者的不一樣的旅游體驗等內容。
3.全領域性整合
旅游業在全域旅游經濟環境中只是單一的一個產業,或者僅是一個領域,并非代表全域旅游的全部。全域旅游的全領域,所涵蓋的領域也是多方面的。旅游業作為其中之一,在進行旅游產業升級和發展的同時,還要注重與區域內其他領域的協同發展,突破傳統旅游業的局限性,讓旅游業與生產性領域、生活性領域整合起來,進一步拓寬旅游業與其他相關領域空間的多產業融合,由此來帶動區域經濟的發展,來突顯旅游產業在區域經濟協同發展中的聚合效應。
4.全服務性整合
服務是旅游業發展的重要表現形式,在全域旅游概念中,全服務所涵蓋的內容與上述不同領域、不同要素、不同產業進行相互協同配合,并從服務方式、服務理念、服務規模、服務品質等方面,打破傳統單一景區旅游的服務體系,拓寬以全域旅游服務體系為主體的多元化、多樣性旅游服務。比如在旅游政策服務領域、旅游資金投入領域、旅游人才發展領域、旅游信息技術領域等方面,為區域旅游產業的發展營造公共服務環境。
二、全域旅游與區域經濟發展的關系歸納
全域旅游從本質上是以旅游產業為主導,將傳統獨立的旅游景點納入到旅游復合型空間中,實現地域性各類旅游資源的重組與協同發展。其關系歸納為六方面。
一是區域經濟與區域景觀呈現全域化。景觀是旅游資源的一種表現形式,以某一區域為例,旅游景觀包括人文景觀和自然景觀,以及地域性社會經濟等要素資源。從全域旅游的景觀呈現來看,要打破過去景觀行政性劃分局限,立足地域經濟社會資源發展實際,對區域內的所有旅游產業,相關產業、公共服務、生態環境、政策體制等內容進行全面的整合和統籌,使其增強景觀凝聚力,形成對游客觀賞和體驗的吸引力。
二是區域經濟與區域旅游產品的創新化。全域旅游作為地域經濟與旅游產業的重新整合,其產品更加綜合、多樣,特別是在打造地域“全域性旅游品牌”上,要從旅游景觀、旅游環境、旅游產品、旅游服務、旅游經濟等方面來提供優勢資源。比如將地方居民的生活方式、價值觀念、行為態度、語言特色等,與地域建筑、景觀、文物、文化進行整合,形成對游客的旅游體驗;同時,在滿足多樣化旅游需求上,要設計出全天候、全時段、全季節地旅游產品體系。
三是區域經濟與區域旅游產業的融合化。全域旅游的最終目標在于推動區域經濟的協同發展,在于形成獨特的區域經濟發展綜合體,在于實現對區域經濟的可持續發展。全域旅游從產業融合上,更加體現旅游業的綜合性、關聯度發展,地區政府要牽好頭,做好充分的調研和科學的規劃,充分發揮區域資源稟賦,區位優勢、社會經濟、環境資源優勢,以旅游業為核心,整合多產業,實現區域經濟的柔性發展目標。
四是區域經濟與區域旅游市場的多元化。旅游市場在全域旅游規劃中,其多元化表現在兩方面,一方面是目標市場的多級化,另一方面是旅游需求的多樣化滿足。以區域旅游市場開發來看,由于地方性客源市場具有局限性,勢必要拓寬周邊客源,以及國內外、國際多級目標市場。面對傳統的觀光旅游產品,已經難以滿足廣大游客的旅游需求,更要從地域旅游文化、旅游產品的開發中,打造出不同層次、不同品位的旅游產品系列。
五是區域經濟與區域游客全民化。游客是全域旅游的客體,在打造全域旅游環境中,一方面要滿足游客的旅居需求,另一方面需要為當地居民提供穩定的生活空間。全域旅游不能局限于只關注外來旅游者,還要關注本地居民的旅游需求,特別是在全域旅游視野下,旅游活動的組織要挖掘區域內外的游客,促進游客全民化。
六是區域經濟與區域旅游服務全程化。全程化旅游服務不僅體現在具體的旅游服務中,也細化到旅游產業的方方面面。比如引入現代技術,將旅游服務智能化、科技化,讓游客能夠從中獲得全程性、全方位導游、導購、導覽、導航服務,讓吃、住、行、游、購、娛等產業鏈實現有效銜接,特別是在旅游結束后,能夠利用在線監測、游客反饋與評價來改善旅游服務環境,提升旅游服務水平。
三、全域旅游的發展模式構建
全域旅游是建立在全新的旅游資源基礎上,以全新的旅游產品觀、全新的旅游產業觀、全新的旅游市場觀、全新的旅游服務觀來統合旅游資源與區域環境、生態、經濟的協同發展。
因此在,發展模式上主要有三種。
第一種是全域休閑旅游模式。傳統旅游模式以建立在景點基礎上,以相對分散、內容特質趨同性、游客群體性奔波為形式的服務:而對于全域理念下的休閑旅游,景區景觀資源概念被弱化,更加注重休閑品質和旅游體驗。休閑旅游包括兩個方面,一個是消除心理疲勞,另一個是增強精神的慰藉。休閑旅游主要強調對人的閑情的關注,讓游客在休閑過程中獲得文化熏陶、文化欣賞、文化建構。所以,全域旅游要做好文化旅游與生態資源的協同關系,要突出對游客精神、情感的滿足。
第二種是全景觀旅游模式。根據國家旅游局對“旅游資源”的定義,即“人類社會活動的場所和旅游活動的吸引物”。旅游作為區域經濟的一種方式,在對旅游資源開發與整合上,要強調旅游的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和生態效益的統一。西方國家將旅游資源成為旅游吸引物,而我國將之拓展至旅游地的各類旅游資源,包括旅游接待設施、旅游服務設施,以及旅游交通條件等。因此,全域旅游景觀模式,要圍繞地區經濟社會條件,從景觀特色、各類基礎設施建設協同上,體現吃、住、行、游、購、娛等全方位資源的整合呈現。
第三種是城鎮化旅游模式。城鎮化作為近年來我國城市化發展的重要方向,在推進城鎮化發展建設中,也同樣要兼顧城鄉協同發展,城鄉旅游資源的整合與協同。當前的農村旅游資源是豐富的,利用傳統鄉村向城鎮化轉型的發展機遇,積極融入全域旅游發展理念,探索新的鄉村旅游新活力,讓更多的城市人群能夠走進鄉村,體驗鄉村生活。
四、全域旅游與區域經濟協同發展的對策
1.以全域發展理念來規劃全域旅游戰略
結合全域旅游內涵及特點,從全域旅游發展戰略上要科學規劃,科學編制實施方案。比如結合地方旅游資源,從統籌布局上,調動各方面、各部門的參與積極性,協同好各方資源的整合,尤其是在旅游文化及旅游主管部門,要從前期調研、后期跟進、建設項目參與指導中探索因地制宜的全域旅游發展思路。
2.打造全域化、一體化旅游品牌體系
旅游業進入全域化時代,對旅游消費結構的變化,同樣需要從旅游品牌建設上,拓寬旅游業與區域經濟、社會的多方融合,特別是在景點旅游向全域旅游的轉型升級中,要抓住機遇,豐富區域旅游產品體系,開發多樣化、豐富性旅游產品,滿足不同層次、不同需求的游客需要。比如各地旅游景點及資源在整合上,以自然生態資源、核心景點區域建設、旅游探險游、旅游商務休閑游、旅游觀光度假游、旅游文化游等多種類型的旅游產品;在旅游目的的環境建設,以生態、文明旅游為核心,以清新的空氣,綠色大自然為背景,以便利的交通硬件、基礎設施條件為基礎,來為游客營造舒心的旅游體驗。從旅游經濟結構優化上,逐步形成旅游產業為基礎,涵蓋旅游服務業、旅游制造業、旅游農林文化等多產業融合體系,推動全域旅游在帶動周邊產業中的導向作用。
3.構建完善的全域公共旅游服務環境
全域旅游作為地區經濟發展的戰略,更要從旅游公共服務體系建設上,以旅游基礎設施、旅游公共信息系統建設、旅游公共交通體系為基礎的全域性物質條件。比如利用現代信息技術來將旅游景點介紹、交通引導等納入到“互聯網+旅游”規劃中,構建全域網上旅游導航系統,實現旅游門戶網站、旅游官方微博、微信平臺等協同發展,為游客提供豐富的、智能化旅游資訊和服務平臺。在旅游公共交通設施建設上,以旅游支線、旅游巴士、換乘體系為基礎,涵蓋游客組團游、自駕游等多種需求,實現全域旅游下的安全、便捷、快速通達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