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毅
摘要:對湖南農業家庭經營收益情況進行調查分析,研究其存在的問題,為其提出合理的解決對策,能為該地區的健康發展提供有效依據。
關鍵詞:湖南;農業家庭;經營;收益
一、制約農業家庭經營增收的主要因素
第一,我國農業家庭經營組織程度不高。根據相關調查發現,農產品加工企業都為微小企業,農民專業合作組織也比較少。導致其原因的產生,主要是代表農民利益的專業化合作組織少,無法促進組織化程度的提升。同時,分散、細小的生產經營方式影響農民生產、交易方式,在市場中存在不正當競爭,農戶為被動的接受主體,無法增強市場競爭力[1]。
第二,農業家庭經營中,勞動力素質低。因為大多數的勞動力都外出打工,留在家中從事生產經營的為50歲以上的老人或者婦女。這些人員不僅年齡大,生產經營意識也不強。經過相關調查,發現在1000戶中,農民文化水平較低。其中,小學文化水平占39.7%,初中文化水平占47%,高中以上的文化水平僅僅為8.4%。所以說,農業技術的轉化以及農業科技的普及要得以提升,就要增強農民的文化層次。
第三,農業家庭經營工作中,科技動力不足。在當前農業發展中,新技術還無法得以推進,主要是良種普及率不高。農戶在購買種子過程中,無法實現糧食的產業化經營,影響整體效益。同時,種植人員經營工作中,還面對較大風險。同時,對先進技術和先進機具的應用不夠廣泛,不僅無法促進機械化水平的提升,也無法對先進技術進行推廣。農業推廣工作難以到位,長期發展趨勢下,新品種、新技術以及示范區域沒有得到重視,不僅無法發揮指導性,也物業法促進規模化經營工作的執行。
第四,農業家庭經營生產工作中,實現的效益較低。經過相關調查和分析,農戶在不進行規模發展下,選擇外出打工。因為小規模小,實現的效益低,所以會影響農戶的生產積極性。
第五,農業發展過程中,使用的基礎設施建設較為落后。大部分的農田溝渠由于長期不進行修理,產生崩塌、裂縫等現象。同時,使用的排灌設施也比較落后,農機效能無法充分發揮,從而制約農業生產水平的提升[2]。
二、提升農業家庭增收建議
(一)實現家庭農場的規模化經營
家庭農場為農業生產與發展中的主要載體,基于農業發展情況進行分析,作為農業生產經營過程中的主要制度,長期受到各個國家的重視。我國農業在逐漸發展下,是基于戶、家庭以及家族為單位實現的,當前是家庭聯產為基礎的雙層經營模式。隨著市場經濟的不斷深入,大量農戶開始向非農業轉變,因此,需要實現土地的集中化發展,推進家庭農場的實現。我國在農業經營發展下,是基于傳統的家庭經營模式,對其優化創新,保證在推進家庭農場發展規模基礎上,實現現代農業的進步[3]。
(二)專業合作組織的發展
專業合作組織的構建,能提高農業經營組織程度。我國需要增加更多資金,相關部門也需要對項目合理安排。如:農村信用社,可以基于農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對當前生產工作中需要的資金進行解決。還要對其進行規范管理,維護農業專業合作組織各個方面之間的關系,促進運行機制、保障機制以及監督機制的充分利用,以實現規范運行,在這些機制和政策支持下,才能壯大農戶專業合作經濟組織。
(三)增強農業科技含量
要提高農業經營收入,需要將科技作為支撐條件。在工作執行期間,首先,可以加強科技培訓,對農業技術、農戶技能等進行培訓。還需要基于出臺的相關政策,選擇優秀的農技人員,以促進科技蹲點幫扶工作的完善性。然后,加大力度對現代農業新技術進行推廣,對栽培、機械生產技術等進行研究,實現各個方面的結合發展。其次,實現全過程以及綜合性配套,維護社會化體系的形成,基于完善的農技推廣體系,對相關的服務組織進行完善和推進,提升農業經營全過程的機械化水平,促使農資服務的優質化發展[4]。
(四)推進土地流轉進程
根據我國農業發展趨勢的分析,農戶主要表現為兩個方向。第一,為職業化農戶,維護農收入的同時,與務工收入相同。第二,轉向非農的農戶,他們承包地會轉為職業農戶,轉為非農業發展。所以,推進土地流轉政策,加強管理與服務,保證土地流轉工作有秩序發展,促進土地流轉管理機構的完善性,這樣在最大程度上推進整體發展。
(五)加強農業基礎設施的建設
農業的基礎設施主要是小型水庫、病險水閘以及溝渠等設施建設,在使用過程中,不僅能達到灌溉條件的改善目的,還能促進高產和農田的穩定建設,從而為農業改造工作的全面推進提供有效的執行對策。
(六)加強政策補貼支持
為了使農業獲得更高的經營效益,一般會增加農產品價格,降低農業生產成本。但是,提高農產品價格,會帶動其他產品的上漲。所以,在提升農業經營效益的基礎上,要保證農業生產經營積極性的提升,實現農業的政策性補貼。基于政策性補貼標準,加強糧食直補、良種補貼等政策,以使農戶獲得更高效益。同時,還需要擴展補貼范圍,以保證農業經營收入占有較大比重[5]。
(七)保證農村金融和保險制度的完善性
要實現農村金融體制的優化性,需要擴展支農融資渠道,實現農業家庭經營工作。針對一些基礎設施、災害地區等,可以推行政策性保險,基于中央財政和地方財政,代替保險費。還要實現農業災害損失評定機制的完善性,維護農村的金融發展。
總結:
構建集約化、專業化的新型農業經營體系,發揮創新性,促使專業大戶、家庭農場以及多種形式的規模化建設和發展,對我國未來發展具備十分重要的影響,能維護整體的進步和發展。
參考文獻:
[1] 肖淑蘭.湖南農業家庭經營收益情況調查與分析[J].湖南農業科學,2013(21):127-131.
[2] 余意,朱紅梅,譚雪蘭等.株洲市區新型農業家庭主體發展存在問題研究[J].農業科技管理,2015,34(2):62-65.
[3] 朱強.農地資本化流轉與農業投入研究[J].財經問題研究,2011(10):120-125.
[4] 奉欽亮,覃凡丁,曾憲文等.公共政策執行的經濟效果的實證研究——集體林權制度改革對廣西林農收益影響分析[J].中南林業科技大學學報,2012,32(11):206-210.
[5] 蘭勇,謝先雄,易朝輝等.農場主經歷對農場發展影響的實證分析[J].西北農林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5,15(4):92-97.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