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雅蘭
摘要:隨著社會對心理健康重視度的提高,學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發展也越加蓬勃,并在實踐摸索中取得一定進步與成就,但仍有一些問題亟待解決——教師教育者與輔導者的角色難以兼容、學生體驗與教師輔導難以兩全、輔導內容難以有效轉換服務于學科。這三個問題影響了心理輔導活動課的實效性,限制了學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發展。
關鍵詞:心理輔導 活動 問題
學校心理健康教育課程的開設是當前學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形式和基本途徑[1]。且以班級心理輔導為形式的心理健康教育課程正逐漸成為學校開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主要渠道,我們將之稱為“心理輔導活動課”。從其應具有的教育功能來看,心理輔導活動課“是指輔導教師根據學生的身心發展特點和社會需要,依據團體動力學原理,通過一系列專門設計的活動或課程,有目的、有計劃地促進學生有效適應社會和健全人格發展的一種輔導形式。”[2]可見,“心理輔導”是心理輔導活動課區別于其他學科的最主要的學科特征,然而,在教育實踐中,我們發現當前奉行的輔導理念、教學模式不能很好的詮釋、突出這一特征,存在一些問題亟待我們去思考、探索和解決。本文就心理輔導活動課實施過程中存在的三大問題進行探討。
一、教育與輔導難以兼容
教師在心理輔導活動課中角色定位要從心理輔導活動課的定義說起,鐘志農認為:“心理輔導活動課并不是傳授心理學知識的課,而是一種幫助學生學會自己解決成長過程中的發展性問題,開發自身發展潛能的活動。”從這個定義中,我們不難發現,在心理輔導活動課中,教師的角色更傾向于一名輔導者而不是教育者。那么在團體輔導活動中對輔導者的角色要求是什么呢?教師在心理輔導活動課中作為一個引導者影響著整個團體的氛圍和發展,它要求心理輔導教師要能營造出“安全、和諧、平等、寬松”的課堂氛圍,要求教師與學生的關系是平等的、相互信任、朋友式的,只有在這樣的前提下,學生才能在團體中開放自我,進行自我探索與成長,心理輔導活動課的目標才有達成的可能。然而,心理輔導活動課又不能脫離“課”的本質,教師在成為一名心理輔導者之前,必須是一名教師,而教師在學生心目中是一個權威者的形象。因此,很多心理教育者有這樣的體驗:當我們盡力去當好一個朋友式的輔導者的角色時,學生對我們的敬畏程度就會下降,我們的課堂組織、班級管理工作就會變得更加艱難;而當我們扮演好了教師這一權威者的角色時,在心理輔導活動課中,師生關系很難突破,課堂平等、寬松、安全的氛圍難以營造,最終影響了課堂實效性。已有很多的一線心理教師已經意識到該問題的存在,但在心理教師的編制體制下,該問題恐怕未能很好的得到解決。我們期待編制改革能促進心理健康教育的發展,但在這之前,我們是否也應該尋求一種化解心理教師“輔導者”與“教育者”雙重角色難以兼容的途徑。
二、體驗與輔導難以兩全
心理輔導活動課的課堂教學模式發展過程可以歸納為三個階段,從最初的“教師主體”發展到“活動主體”,再到如今推崇的“學生主體”。在“教師主體”階段心理輔導活動課有德育化傾向;在“活動主體”階段,教師片面追求活動的作用與創新,有“游戲過熱化”傾向;而現在的心理工作者在經歷了以上兩個階段后,提出了“學生主體”的教學模式,強調了課堂中學生體驗、感悟的重要性。
但實踐中我們發現“學生主體”模式下的心理課堂依然存在著一個大問題——過分強調學生主體地位。教師避免了“說教”,將課堂交給學生,為他們設計了一個個精彩活動,帶領學生進行活動,活動結束后,借助幾個問題讓學生談體驗、談感受,教師在整個過程變成了活動的組織者、學生的傾聽者。課堂中,學生能夠很開心的參與到活動中,在活動中也能夠分享自己當下的感受,但是回歸到生活中,課堂中所謂的“收獲”都不能得到有效的應用。所以,當心理輔導活動課只剩下學生的體驗,不見教師應用心理輔導的方法和技術,心理輔導活動課本身特有的發展性和預防性功能就難以發揮作用,沒有了“心理輔導”這一最基本的學科性質,我們只能將之稱為“活動課”了。
三、輔導與服務難以轉化
心理輔導活動課本應來源于生活,服務于生活,但現今的心理輔導活動課多流于形式,對其他學科的輔助、促進功能沒有很好的發揮出來。究其原因,可以歸為以下幾點:一是心理輔導活動課的內容脫離學科。在《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指導綱要(2012修訂版)》中提出“學會學習”是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教學內容之一,但是目前的心理課程設計從目標設置到內容選擇再到輔導過程都不能從學生的實際需要出發,并指導學生有效應用于學習生活。如何才能讓心理課堂有效服務于學生的學習呢?我們應立足于學生的實際學習及生活需要,設置生活化的課堂情景,讓學生能以生活化的視角看待問題、在生活化的情境中體驗,幫助學生將知識遷移到生活實際中。二是心理輔導活動課的課后延伸實效低。心理教師普遍缺乏課后延伸意識,課后延伸隨意性強、操作性低,缺乏有效反饋機制和系統性協作,致使學生缺乏學以致用的實踐和訓練機會,學生個別心理問題難以及時獲得矯正,課堂教學成效大打折扣。如果各學科教師都能及時了了解學生在心理課堂中學習了什么,并主動在與學生的互動中尋找讓學生學以致用的契機,那么心理課堂的實效性將大大提高。同樣,心理教師如果能與學科教師保持溝通,及時在心理課堂中解決學生在學習中的需要,那么心理健康教育輔導課將能更好的服務于學科教學,心理輔導活動課的尷尬處境就能化解。
心理輔導活動課肩負著廣大青少年心理健康發展的重任,我們應當正確認識、改進課程實施過程中的問題,只有這樣,心理健康教育學科才能真正得到發展、得到認可,真正發揮它的作用。本文對心理輔導活動課中三大問題的探討還存在諸多需要進一步完善的地方,希望能夠拋磚引玉,引起大家的重視,一同在進一步的探索中解決問題。
[1]王玲,鄭雪,蘇月玲.高師生心理健康教育實驗研究[J].心理科學,2000(3):297-300.
[2]徐惠娟,周楊經.對心理輔導活動課專業化問題的幾點思考[B]. 研究實踐,2012 06- 15- 16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