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世一+景文艷
摘要:20世紀80年代,成果導向教育的理念被提出并逐漸被廣泛重視認可。教學質量提升工程中,引進成果導向教育并實施新一輪教育教學改革,提出了“成果導向+行動學習”的教育理念,本文主要研究在“成果導向+行動學習”教育模式下二級學院的教學管理模式進行了創新的研究。
關鍵詞:二級學院;成果導向;創新
一、什么是行動學習?
行動學習是指在成果導向教育教學中,始終以肢體的行動、思維的行動、意識的行動和協同的行動貫穿于學生學習過程,通過完善教學環境和創設教學情境,引導學生在實踐中學習、在探索中學習、在體驗中學習、在合作中學習,達到建構知識、提高能力、養成素質的教學目的。
二、二級學院在高校中的地位
二級學院是高職類院校教學活動的實體,加強二級學院教學管理模式創新研究對提高高等院校教學質量有著根本的意義。本文從二級學院的教學管理模式入手,論述了這種模式必須遵循的效益性原理、多樣性原理、動態性原理和民主性原理,討論了這些原理對于二級學院管理的具體應用。鑒于目前學院教學管理現狀,提出了“成果導向+行動學習”的教學管理理念,以規范化、系統化為核心完善教學管理制度,從參加各種比賽、加強教研活動和開展科研的機制創新來倡導教師培養,從制度創新來提高教學質量。
二級學院作為高校人才培養的基本單位和主體。其教學管理的理念更新、管理方式改革在二級學院管理制度建設和創新中至關重要。眾所周知,二級學院教學管理模式受學校辦學歷史、管理理念、學科特點、人才培養目標定位、生源多樣化和學生個性化發展及地區經濟與文化差異要求等多方面的影響。因此,二級學院教學管理模式改革創新是一個復雜的系統工程,如何充分運用學院教學管理資源,調動學院教職工工作的積極性,提高學院的教學、管理水平與科研水準,促進和推動高等學校的改革和發展,為培養社會發展需要的優秀人才提供良好的學習環境是一個值得深入研究探討的問題。
三、現有二級學院教學管理模式中存在的主要問題
( 一) 認識不足,觀念陳舊
我國高職類院校由于辦學經費緊張、辦學經驗尚在摸索、積累之中,學校管理者對學校發展的認識,主要停留在提高教學質量與科研水平等方面,較少將精力和資金投入到教學管理模式的創新方面,甚至把二級學院教學管理模式僅僅視為一種管理方式,較少聘用專業的教學管理人才擔任教學管理工作,教學管理理念有待更新; 在二級學院成立時,或合并或拆分而打破了原有的管理框架,在管理崗位設置與人員編制方面存在一定的利益沖突,導致了教職員工對推行二級學院教學管理模式的認識不足,對改革的意義與作用缺乏理解。
( 二) 工作量大,人手緊缺
高職類學校二級學院主管教學管理的院、系或專業教研室領導,普遍都是以專職教師的身份兼任行政職務,除了必須承擔一定的教學工作量,同時還得承擔學科建設、科研管理等多項任務; 二級學院成立之后,原由學校教務職能部門負責的學籍管理、教材管理、課程管理、考務管理等大量工作都從下放而來,但教學秘書編制少,絕大部分的時間用于處理日常表格、數據,難以按需要進行模塊分工提高工作效率,沒有時間和精力鉆研業務,因而管理素質和管理水平難以提高。
(三) 職責與權限不明
高職類院校普遍存在的人手緊張與經費欠缺等問題,導致了其二級學院職責與權利的不明確。主要表現在校、院、系或專業教研室各自的基本職能劃分不清。由于慣性管理思維模式,校級教務職能部門過多干預二級學院的教學管理,嚴重阻礙了二級學院按照自身特點和學科性質發揮教學管理的自主性、靈活性和積極性,使得二級學院的功能與優勢難以得到充分的發揮。另一方面由于崗位設置少、人手緊張,各相關責任人無法完全按照職責與權限劃分執行任務。責、權、利的不明確,嚴重阻礙了相關人員的工作積極性與主動性,大大降低了管理效益。
( 四) 教學管理手段與方法落后
如前所述,二級學院各層級的教學管理人員,工作任務普遍繁重,很難有時間或精力鉆研比較適合本部門發展的教學管理的手段與方法,難以考慮和研究如何以新的有效的教學管理手段和方式帶動整體教學管理質量的改善。另外,由于高職類院校普遍存在師資緊缺的問題,教學計劃、教學任務難以按預定計劃落實,教學管理受制于師資、教室、設備資源等。如民辦高校在開課前一周,常常會出現因教師離職或新聘教師不入職而臨時調整教學任務或急招教師以維持正常教學秩序的情況。
四、創新二級學院教學管理理念,建立以“成果導向+行動學習”為主導的教學管理模式
明確學校和二級教學單位教學管理職責,規范教學管理,理順教學工作的各種關系,以進一步提升學校內部治理能力,提高教學管理水平。學校教學管理職能部門主要是教務處和二級學院,應處理好學校與二級學院教學管理權的關系,實行教學工作校、院兩級管理體制,學校側重于目標管理,各二級教學單位側重于過程管理。
因此,高等院校的各二級學院必須從自身實際情況出發,有效運用“成果導向+行動學習”下的二級學院教學管理資源,建設科學、系統、規范的教學管理制度,優化二級學院教學管理體制,創新教學管理方法和手段,把尊重人、關心人、發展人結合起來,充分調動教職工工作積極性,積極加強其教學管理模式的創新,以適應新時期、新形勢下的二級學院教學管理工作,最終實現學院長遠、穩定的發展,以及學校整體教學水平的提高。
在地方高校中,教學管理觀念創新是指教學管理人員適應地方高校的培養目標,具有運用創新思維、使用創新方法開展教學管理工作的理念,樹立培養適應地方發展人才需要的教學管理觀念。
1.職能觀創新。高校教學管理職能觀是教學管理人員從事教學管理活動的思維導向,體現了教學管理人員的管理方式和管理行為。在學院制的高校中,教學職能部門由學校的教務處和二級學院的教學機構組成,這兩層教學管理機構如何創新職能觀,是進行二級學院教學管理模式創新的基礎。endprint
2.服務觀創新。服務觀創新是指教學管理人員要具有運用創新思維、使用創新方法開展管理工作的理念,順應學生地域差異,創新教學服務工作。地方高校生源的質量和學生的經濟狀況與重點高校有較大的差異,重點高校的優秀學生的學習目標是遠大的和不明確的、非功利的和具有彈性的,而地方高校的學生的學習目標則以明確的專業方向和具體的就業意向為主,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不高,地方高校二級學院要根據這些差異,進行教學管理服務觀創新,適應培養地方建設人才的需要。
3.主體觀創新。在高校教學管理中,主體觀創新是指將教學管理人員、教師的主體性與學生的主體性辯證統一的新主體觀。長期以來,高校教學管理總是視管理人員為主體,而把教師和學生視為消極被動地接受管理的客體,這容易導致教學管理中的強制壓服和簡單服務, 影響、壓抑了教師和學生的積極性與主動性。在大學教學管理活動中,人與人之間的關系是不能用生產實踐觀的“主體—客體”模式來理解的,它屬于社會實踐活動的另一個方面—主體與主體之間的交往實踐關系。[1] 教師作為教學工作中的主體,能否為教師提供高質量的服務,從一定意義上說,是保障教學工作有條不紊地進行和教學工作成效的關鍵因素。[2]二級學院是高校最貼近學生的管理機構,直接面對師生和為師生服務,是體現主體觀創新的直接管理機構。
靈活多樣化的管理方法。在二級學院的教學改革進程中,剛性的教學管理制度與變化的教學改革需要的矛盾漸現,這就使得教學管理方法應具有適應教學改革變化的靈活多樣性,避免剛性的教學管理制度成為教學改革的障礙。
(1)教學管理環節應有一定的彈性。在管理環節科學、合理的前提下,應允許某一環節在一定的范圍內可以作適當的調整和修改,減少剛性,增加彈性。
(2)教學管理手段應有一定的柔性。在保證教學管理秩序正常、有序的基礎上,應允許在一定程度內適當調整和臨時安排,以使教學需要與實際情況相一致。
(3)教學管理方式應有一定的韌性。在教學管理環節和手段在一定范圍變動的情況下,教學管理方式應具有應對教學管理環節和手段變動的能力,表現出教學管理方式的承受沖擊韌性和管理人員的堅定心理韌性,保證正常的教學秩序,穩步推進教學改革進程
五、結 論
以效益性、多樣性、動態性為原則的“成果導向+行動學習”教學管理模式是符合傳統教育理論的并具有鮮明的時代特色,以此原則為基礎,進行院級教學管理模式創新,通過更新教學管理理論,樹立“成果導向+行動學習”的教學管理理念,完善教學管理制度,使教學管理規范化、系統化,建立健全教師培養機制,全面提升教學質量。因此,高職類院校的各二級學院必須從自身情況出發,積極加強其“成果導向+行動學習”教學管理模式下的創新,以適應新時期、新形勢下的二級學院教學管理工作。高職類院校推進在“成果導向+行動學習”的二級學院教學管理模式改革的目的,就是為了實現學校和二級教學單位共同完成人才培養目標、提升學校內涵、共同分擔責任、實現管理績效的最大化。只有合適的教學管理模式,才能進一步促進校的良性發展,體現高職類院校的辦學特色。
[ 參 考 文 獻 ]
1.王桂林.大學教學管理的本質是一個交往實踐過程[J]教學評論,2015(8):32-34.
2.季燕萍.談高校二級學院教務管理者的素質[J] .大學教育,2016(13):150-151.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