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暢
摘要:本文圍繞近代中國民主革命家、思想家張瀾的民主政治思想進行分析,從四個階段剖析張瀾民主政治思想的發展歷程,為我國民主政治的發展提供借鑒指導。
關鍵詞:張瀾;民主政治思想;中間路線;新民主主義
前言:“與日俱進”是毛澤東主席對張瀾的評價,縱觀張瀾民主政治思想以及歷經的實踐活動,為我國民主政治的實踐發展提供借鑒與參考。近年來,國內外許多學者對張瀾生平思想研究中,均從民主政治思想發展角度出發,但從其中大部分研究看,往往將張瀾思想集中在某一時期,如抗戰時期、解放戰爭時期等,并未對其民主政治思想整個發展歷程系統研究。因此,本文從四個階段分析張瀾民主政治思想發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一、“反封建”民主政治思想
本次研究中將張瀾“反封建”思想界定在1911~1937年階段。從該時期歷史背景看,中華民族正處于面臨生存危機時期,如1894年后列強對中國的瓜分,此時的張瀾認為資產階級維新派主張的維新變法是改良中國社會的良策。特別是張瀾在日本留學后,比對當時的清政府與日本,更認識到清政府的腐朽統治,回國后開始探索民主政治道路。1911年,轟轟烈烈的“保路運動”中,張瀾認為侵犯了四川人民利益和國家主權。直至辛亥革命,張瀾投身于社會改良、政治改良活動中。1913年,張瀾自參加“北京政府”第一屆國會后,逐漸認識到黨派間的權力之爭導致民主完全淪為空談,自此對社會改良思想拋棄,而走入革命行列。在新文化運動中,張瀾提出“竊民國之本,基于約法。法之不存,國于何有。”隨后又指出為民眾謀生、共和政治制度的構建,是推動社會發展的關鍵,這些思想一定程度上反映出民主革命思想初步形成。
除反封建制外,地方自治、思想自由、教育民主化等也成為張瀾在該時期的主要思想。如在地方自治思想上,張瀾主張地方自治,首在裁兵;地方自治,重視實業;地方自治,關鍵在于民治與伸張民權。另外,張瀾提出民主政治、教育發展保持互為條件關系,應堅持教育民主化,并保證思想自由,這是促進民主政治進步發展的關鍵[1]。
二、“民主與團結”民主政治思想
“民主與團結”思想的提出主要集中在1937-1945年時期,在蔣介石獨裁統治、日本大肆侵略環境下,張瀾主張民主政治,尋找國家獨立與民主的道路。盡管在抗戰初期,張瀾參與的川軍傷亡慘重,但仍堅持出師抗戰是保衛國家的根本。隨后,在抗戰深入發展下,張瀾通過對國內戰爭形式的分析,提出民主、團結與抗戰是抗戰建國的主要途徑。如1944年,張瀾在國民參政會第三屆三次會議中指出“實行民主是國家唯一的道路。”在民主無法伸張,人民在壓迫下力量很難充分發揮出來。此后抗戰深入中,因中國共產黨主張民主聯合政府,張瀾認為團結是促成抗戰勝利的關鍵,如國共重慶和談,張瀾做出較多貢獻。
此外,該時期,張瀾在關于黨治方面提出其自身的見解,認為黨治并非指為政黨政治,其所帶來的危害不容忽視。而解決該問題的關鍵在于民主憲政的實施,這一主張實質將國民黨假面具戳穿,使該時期的人民群眾認識到國民黨倡導的訓政實質為黨治的重要體現,應考慮進行憲法的制定,由全國人民共同遵守。此后,張瀾于1939年,與沈鈞儒、梁漱溟等人,倡導“統一建國同志會”,初步聯合各黨派與無黨派認識,使民盟的建立有組織基礎。從整個階段看,抗日戰爭時期張瀾的民主政治思想主要體現在堅持民主、堅持團結、堅持抗戰,反對獨裁、反對內斗、反對投降。
三、“中間路線”民主政治思想
抗戰勝利后,張瀾民主政治思想傾向于走中間路線,該階段主要集中在1945-1947年。首先,從該時期國內趨勢看,抗戰勝利后,國民黨利用多種途徑將中國共產黨排擠出政治舞臺,甚至不惜采用軍事戰爭形式。而共產黨方面,歷經戰爭風霜,力量日漸強大,反對國民黨一黨獨裁。在此背景下,張瀾在其民主政治闡釋中,提出民主政治實質為主權在民的政治,這種主權并非為一人或一黨獨有。同時,張瀾指出民主政治的真正實現需滿足較多必要條件,具體包括主權在民、眾人公事由人民群眾處理、民眾代表由民眾推舉、制定憲法等,并在此基礎上對民主政治原則做進一步概述,體現為:①民主政治無種族、男女之分;②民主政治需做到主權在民;③民主政治要求人人自愛。此外,在民主政治思想提出的同時,提出中間路線,該思想具體表現為和平民主相輔而行、民主聯合政府的構建、軍隊國家化與政治民主化等,這些主張的提出都成為張瀾民主政治思想的重要體現。
四、“新民主主義”民主政治思想
新民主主義思想,所處階段可界定為1947-1954年,自內戰爆發后,民盟的被迫解散,讓張瀾清醒的認識到中間路線在當時的中國是走不通的,新中國成立后,張瀾的民主政治思想逐漸轉變為新民主主義,更傾向于中國共產黨關于新民主主義的政治主張。如1950年國慶,張瀾在其文章中闡述,全國各民主黨派、廣大人民群眾應在共產黨領導下,努力實現共同綱領,努力實現新民主主義建設目標。而在《土地改革法》公布后,張瀾對由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與政治協商制度高度贊同,對馬克思主義進行深入研究,提出中國應從新民主主義向社會主義道路前進。盡管因時代局限,張瀾并未在該時期對社會主義、共產主義等進行系統闡述,但其政治思想的幾經轉變,都反映出張瀾民主政治思想的“與時俱進”[2]。
結論:張瀾民主政治思想在時代變化下不斷改變,而這種與時俱進的民主政治思想又能反映出張瀾一生對救國救民出路的探索,彰顯著愛國、民主與進步等特點。張瀾民主政治思想不僅對中國民主事業的發展起推進作用,同時也為我國當前民主政治建設帶來一定的啟示。
參考文獻:
[1]鞏曉華. 張瀾民主政治思想的發展研究[D].復旦大學,2012.
[2]彭興智. 國民革命時期中共對三民主義的認同[J]. 才智,2016,(11):198.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