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銀梅+肖若成
摘要:災難發生后,事故發生地的媒體占據著地緣優勢和便利性優勢,其介入能夠促使后續的報道、救援工作更順利地展開。然而,在近年的災難事件報道中,當地媒體的失語、報道乏力令人扼腕,本文將分析近年來災難事件報道中當地媒體的缺位的表現及原因。
關鍵詞:災難事件;當地媒體;缺位
一、災難事件報道中當地媒體缺位的表現
災難事件一旦發生,必將成為全社會的焦點,事故發生地的媒體應當依靠地緣上的優勢,在災難事件的報道中起先鋒作用,及時向社會傳遞消息,發現、搜集、分析總結社會輿情并向政府反饋輿論。但是,從近年發生的災難事件報道看,地方媒體在事故報道上缺位現象比較嚴重:
(一)第一時間失語
2015年8月12日晚,位于天津濱海新區塘沽開發區的瑞海國際物流公司發生爆炸,外地媒體連夜派記者趕赴現場展開報道,而天津本地輻射面最廣的天津衛視僅僅在第二天的早間新聞中花了一分鐘的時間來報道,其中市長的消息占40秒,其他均無涉及。隨后,在中央電視臺滾動播出事故消息,國外媒體都已抵達天津時,天津衛視依然在播放韓劇。天津媒體在這次事故中的集體失語,不僅讓媒體以及政府的公信力大打折扣,而且天津的城市形象也因此受到了影響,被稱為“一座沒有新聞的城市”。
當地媒體第一時間親臨現場、掌握第一手信息,及時控制局面,這些“第一時間”因素對于事件解決最為關鍵。災難發生初期,由于信息的缺乏和不對稱,極易滋生謠言,引起恐慌。在天津事故發生以后,“方圓一公里無活口”“北京地區距 離塘 沽 直 線 150KM,現 在 風 速 3-4 級 ,時 速21.6KM/ 小時,預計 7 小時候吹到北京”這類謠言不斷傳播,當地媒體的缺位正是這些謠言得以滋生、傳播的重要助力。
(二)報道重心錯位
災難事件發生以后,公眾最關心的是事故原因,人員傷亡情況以及政府對受災群眾的安置等,但是近年災難事件當地媒體的報道都缺乏深度,事后問責嚴重缺失。謳歌式報道是災難報道中的一個常見形態,企圖通過正面報道的方式削弱災難事件的負面影響。2013 年 11 月 22 日上午,青島市中石化一輸油管道發生重大爆炸事故,事故造成62 人遇難、數百人受傷,造成了重大的社會影響。事故發生之后,青島本地報紙都對事故進行了報道,但是無一例外都是中央領導,省市領導對事故做出的指示,沒有涉及到事故本身。報紙上充斥著諸如《一曲感天動地的英雄贊歌》《一種眾志成城的愛心力量》等英雄式的報道,這種新聞完全偏離災難報道的核心,一味謳歌贊揚,不顧受災群眾的感受,既使受眾反感,也難以肩負起傳遞信息、凝聚人心的作用。
二、災難事件報道中當地媒體缺位的原因
造成地方媒體在災難事件報道中缺位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政府和媒體自身起著主導作用。
(一)地方政府:指導思想僵化,對新聞的本質和媒介功能職責認識不足
地方政府處理危機事件的思想僵化、逃避責任是地方媒體在災難事件報道中失語的一個重要原因。
在很長一段時間里,政府一直把新聞等同于宣傳,報紙是進行宣傳的工具。因此在災難發生以后,報道的重點不是災難事件本身,而是對領導謳歌報道,“高度重視、作出重要指示……”等公式化的報道充斥報端,或是一味報道英雄事跡塑造英雄形象。“地方媒體,特別是市場化程度不高的機關報, 成了主要領導宣傳自己政績的舞臺,成了粉飾當地太平的工具。”①
改革開放以后,這種違背新聞規律的認識逐漸在學界和業界得到了扭轉。但是地方媒體的主管部門和地方黨政主要領導對新聞規律的認識卻并沒有隨著時代的變化、新聞媒體的轉型而轉變。一旦災難事件尤其是社會性災難事件發生,損失巨大,產生惡劣影響,有關領導不可避免地承擔相應的責任,因此想方設法控制本地媒體,掩蓋事實。如今傳播環境已經大為改變,但是一些地方領導卻沒有轉變思維。
(二)媒體自身:客觀上的劣勢和主觀上的“自我放棄”
“災難不是新聞,救災才是新聞”、“以正面宣傳來抵消災難事件的負面影響”是新中國成立以來很長一段時間我國媒體報道的思路。在這種思想的影響下,媒體逐漸忘記了自己的社會責任與職業素養。在2015年天津塘沽爆炸事故中,天津本地媒體先是在事故發生的第一時間集體失語,后續報道的著眼點始終在消防員的犧牲上,一味渲染悲壯氣氛,而對災區商品房住戶受災情況,補償情況等涉及較少后期除了澎湃新聞,《新京報》陸續調查報道了受災群眾的處境外,天津媒體對此始終處于缺位狀態。根據馬斯洛的需求理論,在災難發生以后,人們首先要面對的是生存的問題,需要的是與自己的生存息息相關的信息。這類公式化、格式化的報道不僅無法預期效果,反而容易使受眾產生逆反和厭惡心理。
其次,由于災難的發生有著多方面的因素,災難報道對媒體的要求也相對較高,需要記者有醫療、衛生、環境、心理等相關的專業知識,一旦記者在報道方面稍有偏差,就容易引起謠言或是給后續的救災工作造成嚴重的負面影響。因此,許多地方媒體在災難發生的第一時間選擇沉默,在后續的報道中,為了保險起見、不出錯,仍然沿用以前的報道思路,正面宣傳、樹立典型、謳歌頌揚,以“明哲保身”。
再次,與主流媒體相比,地方媒體無論在硬件設備、還是在人力、資源上都有著巨大的差距,尤其是在面對主流媒體強大而權威的直播報道時,顯得弱小、單薄,在主流媒體的系列報道、深度報道、調查性報道面前顯得分量不夠、高度有限,所以很多地方媒體便在災難事件的報道中放棄了自己的“主場優勢”,完全依賴于主流媒體,引用主流媒體的報道,毫無自身的地方特色,造成在該類報道中的缺位。
總結:
要做好災難事件報道,政府、媒體的努力缺一不可,重點是兩者要建立起科學完善的合作機制,在災難事件來臨時能迅速作出反應,在整個事件的報道中敢為人先,充分樹立起政府和媒體的公信力,體現媒體的價值,協助災難事件更好地解決。
參考文獻:
1.郭琳.《新媒體時代地方媒體突發事件傳播策略研究》 [J]. 《新聞知識》. 2013年第05期
2.張超.《地方媒體的國際新聞的差異化報道策略——以齊魯電視臺報道日本大地震為例》.[J]. 《傳媒務實》.2011年第9期
3.牛金香.《地方媒體在新聞宣傳中的優勢和作用》[J].《新聞傳播》.2014.03
4.鄒建華.《突發事件輿論引導策略》.[M].中共中央黨校黨校出版社.2010年8月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