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冠又
摘 要:巴赫小提琴的無伴奏作品,即一般意義上是指我們稱之為西方小提琴“舊約”的六首無伴奏形式的小提琴獨奏作品。其中3首為奏鳴曲,3首為組曲。巴赫的這部《六首小提琴無伴奏奏鳴曲及組曲》由于作品完成的歲月過于久遠,以及在演奏上曾經徹底中斷過傳承,所以如今如何演奏巴赫,怎樣更好的表現巴赫變成了一個眾說紛紜的狀態。本文嘗試通過巴赫這套作品的創作時期小提琴演奏的技巧發展,以g小調第一奏鳴曲為例,列舉當代比較有代表性的小提琴大師對巴赫作品詮釋的特點以及我個人通過學習對巴赫的了解和理解來分析現如今對巴赫作品演奏的現狀。
關鍵詞:巴赫;小提琴;奏鳴曲
1、緒論
巴赫小提琴的無伴奏作品,即一般意義上是指我們稱之為西方小提琴“舊約”的六首無伴奏形式的小提琴獨奏作品。巴赫大約1703年開始創作《六首無伴奏小提琴奏鳴曲與組曲》,當時他人在威瑪,之后直到1720年擔任柯登樂長時才完成。巴赫柯登時期的作品在創作順序從歷史文獻上并無法精確考證,但如果大膽推論而言,《六首無伴奏小提琴奏鳴曲與組曲》的出版順序是︰《奏鳴曲第一號》、《組曲第一號》、《奏鳴曲第二號》、《組曲第二號》、《奏鳴曲第三號》、《組曲第三號》交錯著出版的。盡管三首組曲、三首奏鳴曲各自有其調性的關連,但以奏鳴曲、組曲交替出版的主因,一來是不希望整套作品被明顯區分成兩大塊,二來是希望出版演出起來聽覺上不流于單調。這些作品雖然前后創作的時間不同,但都屬于巴赫晚年對位、和聲等作曲技巧造詣臻成熟之際的作品。
2、巴赫《g小調無伴奏奏鳴曲》演奏風格的自我認讀
2.1技術上的感受
作為一個演奏者,除了對巴赫這首g小調奏鳴曲在經歷了多聽多練之后,在音樂上有了一些淺顯的感受之外更多的是從技術層面對巴赫,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巴赫的這部作品對于巴赫生活的年代來說應該是石破天驚的作品。因為一直到了今天還是會在技術上給小提琴演奏者帶來巨大的困難。
1、首先第一點是節奏上的困難。不拉賦格,我永遠不會知道,原來我的節奏感是如此的脆弱。在如同鐘擺一樣貫穿整個賦格始終的主題下。我是經過了怎樣的痛苦,迷茫才找到了應有的穩定節奏。這是對小提琴演奏中所有下意識不正確動作的一個大清理。只有將動作最簡潔化,才會有右臂的松弛。右臂有了松弛才會有很好的彈性和聽話的操控性。
2、接下來是右手和弦的演奏。最討厭的是在小提琴上4個音一同發聲。如果不用力就不出聲音。可是用了力,就會有雜音,就會有音頭,就會離巴洛克時期的風格越來越遠,很是令人尷尬。弓速在運行中的變化,以及右臂在向琴弦加力的過程中如何更好地感受力度的大小,速度,接觸點是否合理。還有最重要的是在大臂沉于外側琴弦的同時,換弦的動作要又快又小。這樣才能讓小提琴發出悅耳的聲音。
3、對小提琴音準的再認識以及對音準新的要求。以往我所接觸過的,學習過的小提琴作品,基本還是以旋律性樂器的特點在影響著我的整個小提琴音樂認知。雙音,和弦雖然也常常能遇到,但更多地是起到輔助旋律的作用。因此,我的音準概念主要是以旋律為主的橫向音準標準。在剛剛接觸到巴赫的這部作品的時候,非常不習慣還要從縱向的和聲學角度去理解小提琴音準。因此,這部作品給所有的小提琴專業人士提出了更高更全面的音準要求。這是需要好好地去學習和感受的。
4、良好左手的手型在這部奏鳴曲中是演奏的基礎。由于全曲幾乎都是以雙音,和弦的形態出現,這就對演奏者的左手基礎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如果左手過于緊張,會使得演奏者的左手疲勞感加劇,甚至會疼痛到連撐完全曲都成問題。拇指的位置一定要隨時調整,不讓左手在同一個姿勢下保持的太久。這樣有利于左手的放松,尤其是在連續和弦演奏時。這是給左手指創造偷懶的機會,快速得到休息的最好辦法。
2.2音樂風格上的感受
在音樂的風格上,我在目前的年齡下,或者說是目前的音樂修養下。最推崇的還是類似于米爾斯坦的巴赫風格。我反對過于教條的一切按照巴赫那個年代照搬。首先,彼時的樂器,欣賞水平的高低,演奏水平的高低都不是能夠跟現在所比擬的。再者,300多年前的德國,誰又能真的確定到底發出的是什么樣的聲音?與其去事無巨細地揣摩我們根本不了解的東西。不如我們一邊遵循著我們所知道的巴洛克時期的音樂演奏規則,另一邊通過每位演奏家獨特的解析能力來把巴赫這位偉大作曲家隱藏在譜面里更激動人心,更能感染人類的藝術魅力統統地發掘出來。這樣,才能讓巴赫作品的價值隨著歲月的前行而不斷地豐富,高漲。
2.3對巴赫這部作品的感受
巴赫音樂的偉大,不單單只是聽覺上的享受,在了解他的音樂創作及內涵后,更能引起一股心靈的悸動。想要深入了解它們隱于內的意義,形于外的演奏,必須如同巴赫及所有偉大的作曲家創作時一般,用心去看,用心去聽,用心去體會,才能得到深植內心,屬于自我的巴赫世界。
縱觀古典音樂史,巴赫在譜寫這部作品時,對于對位法、曲式學、和聲學等作曲技巧,均已掌握得十分純熟。進而再將他畢生的音樂素養,以一把小提琴單獨演出的形式譜成曲子。在這組作品裡,除了小提琴外,不再有任何樂器作為依傍,無論每一個揉弦、運弓,都赤裸裸的展現出演奏家對于此曲的理解。也因為如此,這部經典的作品成了每個小提琴家極欲征服的終極目標。
巴赫對于這些曲子,除了重視小提琴本身深具旋律性的特質之外,還要求了小提琴之所能演奏的一切和弦,并使用困難度極高的對位技巧。這樣的作曲手法,開發了小提琴各種豐厚的音色,并變化出各式巧妙的曲思,足為小提琴音樂的最高杰作。巴赫運用一把小提琴,就創造出彷若弦樂合奏般的音響效果,并呈現出多采多姿的樂思與令人瞠目結舌的技巧。
3、結束語
“一百個人演奏巴赫,就應該有一百種不同的巴赫。”這是我的老師在向我教導g小調第一奏鳴曲時告訴我的一句話。巴赫的《g小調無伴奏小提琴奏鳴曲》及全套的《巴赫6首無伴奏小提琴奏鳴曲》,歷來在樂界佔有崇高的地位,現如今早已是樂迷們熟悉到不能再熟悉的曲目。前文提到過,這部作品不僅僅最大程度地開發了巴洛克時期小提琴的演奏技巧現在更是已經成為了,各個音樂學院,樂隊考核,國際比賽中用來衡量小提琴演奏者的音樂,技巧水準重要的一環。被認為是「小提琴家的試金石」,也是習琴者畢生的挑戰。
參考文獻
[1][英]John Eliot.為巴赫而生[M].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2003年2月.
[2]彭志敏.從小提琴無伴奏奏鳴曲及組曲到g小調第一奏鳴曲的探究.為紀念偉大的巴赫[J].2010年.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