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達
“如果我們遇到問題和困難時不是相互推諉認為與己無關,而是有責任意識,想一想我能怎樣盡一份的努力去解決這個問題、改進這個問題,哪怕是改進一點點,那么我們的工作就會越來越精進、越來越優秀。那么你們遇到的困難和問題就應該是自己的研究課題。”當老師們請教如何確定研究課題時,來自廣州市黃埔區教育研究中心的曲天立總會用他獨創的“研究意識就是責任意識”的觀點和大家分享。
曲天立不但這樣啟發激勵教師,他自己也身體力行。就是靠著這種研究意識和責任意識,曲天立對教育的熱點難點問題積極展開研究,也成就著自己的優秀。從2001年到現在,他主持的市級以上規劃課題就有7項,還主持承擔廣州市基礎教育系統創新學術團隊項目、廣州市教育科研協作基地等重要項目,取得了一系列富有創新性的研究成果。他本人也從一個普通教研員成長為廣州市基礎教育系統“百千萬”人才工程教育專家培養對象,廣州市優秀教師、名教師,成為全國知名的教育專家,被國內專家稱為“中小學教育科研之路的探索者”。
傳統文化教育要有新突破
“我曾經聽過一次小學五年級的課,坐在我身邊的孩子能大段熟練地背誦《孫子兵法》,當我指著其中的一段問他是什么意思的時候,這個孩子卻一臉的茫然。”這是曲天立在中國教育學會傳統文化研究中心2016年年會上發言的一段話。他接著說,“我贊成讓孩子多學點傳統文化的東西,但死記硬背、機械讀經的方式讓我無法接受。所以當時我就產生了兩個很大的疑問:搞傳統文化教育就一定要用傳統的教育方法嗎?搞傳統文化教育就可以違背教育規律嗎?于是我就想到我應該做些事情。”
曲老師本人也是傳統文化教育的愛好者,但當前傳統文化教育中的一些做法卻引起了他的擔憂。于是在這種責任感之下,曲老師開始了對傳統文化教育的深入研究。2011年他申報的全國教育教學規劃課題“新蒙學識字讀本的編創及其應用研究”獲批準立項,2015年12月經全國教育科學規劃領導小組驗收,成果鑒定等級為“良好”。
在研究中,曲天立提出了“發揮傳統文化多種教育價值和功能、對傳統文化教育資源進行現代化開發、把廣博瀏覽與精思熟讀結合起來”等富有創新的觀點,還提出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內容選擇的標準和維度。在這個思路下,曲天立公開出版了“新三百千”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系列讀本《讀百詩 識千字》《讀百家 誦千言》《讀百書 志千載》,其中后兩部書自2015年9月第1次印刷后,到今年9月已經是第5次印刷,累計發行近4萬冊,被選送參加了2017年4月舉行的阿布扎比國際書展。他本人也被推選為中國教育學會傳統文化教育中心理事、廣州市傳統文化推廣協會會長。
更難得的是曲天立在傳統文化教育的課程化實施這一難點上的突破,總結提煉了實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讀、議、悟、寫、記、創”的模式方法,簡易明了,操作簡單,深受老師和學生的歡迎。
讓科研促進教師的成長發展
曲老師最有影響的研究還是在中小學教育科研方面,他提出的“問題即課題,教學即研究、成果即成長”的觀點在全國有重要影響,成為很多學校開展校本研究的指導思想。中國教育研究院副院長曾天山先生曾在《教育文摘周報》上專門撰文,稱其為“中小學教育科研之路的探索者”。
“在這么多年的科研工作中,我常常被教師們對科研的執著與熱情所感動,也常常為他們對科研的失望而惋惜,更為他們在科研上得不到應有回報而痛心。這使我感受到一種責任。長時間以來,這種責任一直在‘折磨著我,使得我一直不停地在思考‘教師為什么要搞教育科研?什么是教育科研?什么是中小學教師的科研?教師到底需要什么樣的科研?等這樣一些基本問題。”曲天立是這樣回憶他對中小學教育科研深入研究歷程的。
為此他開始了深入系統的研究思考,相繼發表了10多篇關于如何開展中小學教育科研方面的文章。其中《中小學教育科研的特點》《教育科研:境界要提升》和《生子過多,子課題有問題》3篇文章連續發表在《中國教育報》教育科研版上。在這些研究成果的基礎上,曲老師又對這些觀點進行了系統的加工整理和提煉,進一步豐富化、系統化、理論化,完成了《研究是一種境界——中小學教育科研的行動智慧》一書。本書2014年9月由國家一級出版社西南師范大學出版社出版,列入名師培養工程系列。
曲天立歸納指出,教育科研是教師學習最有效的方法,是促進教師專業發展的最佳途徑,也是提升教師職業幸福感的有效手段。他認為,中小學教育科研不是為了求“真”,而是為了求“善”,與專業人員的研究處于不同的序列上。教師在教學中遇到的問題就是要研究的課題,教學是在研究中進行的教學,研究的最終成果就是教學質量的提升和教師的專業成長。教學和研究是密不可分的,不存在沒有研究的教學,也不存在脫離教學之外的研究。通過教育科研,教師實現了教學水平的提升,也由此實現了自己專業的同步發展。
激發教師更深刻的思考
作為一名教研員,曲天立對其研究、指導、服務的職責有著格外清醒的認識。他說,“所謂指導, 并不是將自己的想法強加于人, 也不是對別人指手畫腳, 真正的指導是要以自己的思想激發起別人更深刻的思考。所謂服務, 也不是主動走進學校, 將所謂的新理念推銷給教師并讓他們接受, 而是幫助教師在實踐中能夠感悟并發現自己的思想, 進而改變其教學。”他特別強調要鼓勵教師勤思, 幫助教師深思,促進教師反思,從而促進教師意識和行為的改變。
一所小學的英語教師們在研究如何申報一項廣東省教育科學規劃課題時犯了難,不知道應該研究什么。當他們向曲老師請教時,他不是直接告訴老師要做什么,而是引導教師們自己去尋找和發現問題。他首先讓每個人說說自己教學中遇到的問題,然后將這些問題記錄下來,由大家逐一進行討論,看哪些值得深究且能夠實實在在地展開研究。大家都覺得學生學習成績分化的問題很突出,也很普遍,最后一致同意選定“小學生成績分化問題的研究”作為立項課題。通過這樣的方式,老師們從中領悟到了如何尋找研究的課題。
在新課改之初,一些教師感覺在教學中把握不好“預設”與“生成”的關系。曲老師就給他們講了“放羊的故事”來激發他們感悟。他說,羊群一會兒在這里吃草,一會兒在那里吃草,牧羊人讓它們隨意擇食,就好比課堂上學生不斷生發出故事,這就是“生成”;但教師一定要有一種清醒的意識,羊群可以邊走邊尋找食物,但牧羊人更清楚哪里的草最豐滿肥美,所以為了讓羊能吃到更多鮮嫩肥美的草,他就要不斷揚鞭點擊,把學生引導到水草豐美的地方去,這就好比是“預設”。這個貼切生動的故事,勝過很多長篇報告,讓許多一線教師“眼前一亮”,對預設和生成多了幾分頓悟。
還有一次, 曲天立在課后和教師們座談時, 針對教師不注意回應學生問題的現象,強調要注意傾聽學生的問題, 鼓勵學生自己提問題, 而且還要回應學生的問題。這時上課的那位老師馬上就問: “那學生提不出好的問題怎么辦? ”言外之意是如果學生提不出“好問題”, 豈不是干擾了教學?看到在場教師們都點頭附和,曲天立馬上意識到老師們心中的問題所在,于是好像不經意似地問道:“什么是好問題?你們所說的好問題指的是什么樣的問題?”話一出口, 老師們就愣了一下, 接著他又追問了如下問題:你們認定好壞問題的標準是什么?學生為什么不會提問題?學生為什么不能提出好問題?……這一連串看似簡單的問題,把老師們問得張口結舌, 但同時, 他們若有所悟的樣子又表明心中確實生成出了一點什么。
曲老師是一個喜歡挑戰難度、不斷突破自己的人。他很能寫,公開發表的論文有40多篇,其中《減輕學生負擔要有新舉措》一文被社科權威期刊《新華文摘》全文轉載,還有兩篇文章發表在《光明日報》上。他也很能講,在省內外做過上百場的學術報告,以其獨到深刻的思想給人以激勵和啟迪。但最為人稱道的,是他身體力行,以親自上示范課的方式,把自己的研究成果用一節節生動鮮活的公開課展示出來,使自己的研究成果落地生根,真正是一位上得了講堂也立得住講臺的人。
(作者單位:廣東教育學會)
責任編輯 李 淳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