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星輝
摘 要:教育不公平不僅會影響我國的教育水平的提高,還會在一定程度上加大我國各地區之間的區域差距。因此,政府、社會要高度重視教育公平的問題。
關鍵詞:教育公平;內涵;困境;出路
一、教育公平的內涵
要理解教育公平的內涵,首先要知道什么是公平。公平就是指社會人員在性別、種族、階級階層、社會地位以及資源占用等方面享受平等的權利和義務。教育公平,顧名思義,就是在教育領域中,人與人之間享受公平平等的權利和義務,它主要涉及享受教育資源的機會均等、接受教育發展機會的均等以及享受教育資格的均等等方面。教育公平是社會政治經濟發展的產物,它是順應社會發展規律的,是一種正確的、科學的發展理念,這一理念對于促進我國教育事業的發展具有很好的指導意義。一個國家堅持這一教育發展理念,才能體現國家公平正義的發展觀。
二、教育公平實現的困境
(一)享受教育權利、教育機會均等的權利的實現障礙重重
首先、政治經濟因素。受教育的權利能否實現、受教育的機會是否均等,單憑學校以及社會個人的力量是不能解決的,因為教育公平的實現受到社會政治經濟的發展、文化水平發展等諸多因素的限制,雖然國家在努力解決這個問題,但是畢竟一個國家的政治經濟文化等的發展是一個漫長的過程,所以教育公平的實現,受太多因素的制約,必須協調統一發展;其次、受階級差異、性別差異、地域差異等影響,教育公平從起點上就存在著實現的困境。地區差異導致受教育者在享受教育資源和入學機會上存在著不均等;階級差異主要指貧富程度的不同,受教育的機會也會不同;還有性別差異,我國部分地區依然存在著較嚴重的性別歧視,這造成了教育機會在性別上的不公平。
(二)教育投入均等的實現過程漫長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的經濟政治文化獲得了空前發展,但是發展中承載的壓力也很大,就眼前來說,與發達國家相比還存在著一定的差距。再加上中國人口眾多,受教育者的數量也相對較多,根據我國當前經濟水平,要想達到國家整體的教育公平是很難實現的。所以說,基于我國目前的國情,教育公平的實現,是一個長期的過程,不能一蹴而就,只能一步一步地實現。
(三)教育結果均等的不可能與沒有必要
教育結果均等有兩個理解,第一個理解是每個人都上同樣水平的學校,就是教育結果的均等,第二個理解是每個受教育者自身的潛質都得到了最大程度的挖掘。顯然不管是哪一種理解,教育結果的均等都是不可能實現的,一方面教育機會的得到不只是國家、學校給受教育者,還需要受教育者自己去努力爭取,學習努力的學生會力爭上游,不斷獲得好的教育資源,而學習不努力的學生則會不斷地被好的教育資源淘汰,所以,從這個角度來說,教育結果不可能均等。另一方面,即使注重對學生進行個性教育,但在我國是通過分數來實現對學生的分流教育的,怎樣把受教育者的個性和我國的分數考核結合起來,這是一個很大的難題。所以,綜上所述,教育結果的均等是實現不了的,也是沒有任何意義的。
三、新時期教育公平實現的出路
教育是否公平是社會能否實現公平的重要標志之一,教育公平實現的過程雖然比較艱難,但是仍然需要我們不斷地去克服困難,爭取一次次的進步。新時期教育公平實現的途徑主要可以從以下幾方面探討。
(一)加強中央財政的教育支持
我國的教育發展必須有國家財政的支持,尤其是教育公平的實現,需要中央加大財政補貼的力度,需要在以下幾方面加大補貼的力度:1.義務教育方面,給相應的教育工作者更多的福利,將他們納入國家公職體系;相關義務教育的辦學經費由財政統一劃撥。2.給確定貧困的學生給予一定的財政補助,保證他們的學習環境。3.對部分優秀的民辦院校給予一定的財政支持,保證教育的公平。資金支持是保證其它各項工作順利開展的基礎,教育公平的實現必須要得到政府財政的大力支持,只有這樣才有物質基礎做保障。
(二)完善政績考核體系
教育公平的實現,除了需要國家中央政策的領導指示,還需要地方政府官員的配合實施,只有這樣才能保證相關教育公平政策措施的落實,才能更快地實現教育公平。因此,需要加強對各級官員的監督力度,完善他們的政績考核體系,將各個地區的人均受教育年限、生均教育投資水平等作為各個地區官員的政績考核指標之一,實行必要的獎懲制度,對教育目標完成得好的官員給予一定的升遷、薪酬獎勵,對那些教育政策落實不到位的政府官員進行一定的懲罰,以督促他們積極響應國家教育政策的號召。
(三)尊重教育選擇權
近些年“學區房”這一詞匯很流行,其之所以能流行起來,就是國家教育不公平的一個體現。新的相關的教育政策應該取消分片分區強制入學這一規定,允許學生自由選擇學校,保證學生享有充分的教育選擇權。
百年大計,教育為本。一個國家的教育水平體現了一個國家發展的潛力,教育公平能保證社會公平,只有實現了教育公平才能從根本上提高我國的教育水平,才能保證每一個受教育者都享有公正平等的受教育的權利。
參考文獻:
[1]李介.教育公平論[M].蘭州:甘肅人民出版社,2003.
[2]楊東平.中國教育公平的理想與現實[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6:3.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