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昌軍+吳明紅+嚴耕
內容提要:綠色生活不是人類面臨生態危機的被動選擇,而是值得人類主動追求的美好生活;其本質在于更全面地滿足人的需要,其中,既包括人的物質需要、精神需要和社會需要,也包括逐漸凸現出來的生態需要,在有效增進人們福祉的同時促進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為此,綠色生活就必須具備三大特征,分別是適度的物質消費、不斷豐富的精神消費,更加充裕的自主時間、基于興趣的創造力釋放,作為生活主體的人從生態系統的索取者變成生態系統的增益者。我們當前生活的綠色程度欠佳,人類應從價值觀、政策法規、發展方式上逐步實現綠色轉型。
關鍵詞:綠色生活;全面需要;生態文明
中圖分類號:F062.2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1-148X(2017)10-0133-06
工業文明以來,生態環境破壞日益嚴重,逐步升級成為全人類共同面臨的生存危機。為此,人們不斷探尋新的發展之路,從20世紀60、70年代的環境保護與末端治理,到80年代末、90年代初提出的可持續發展戰略,再到近年來由中國率先行動,并逐漸在國際社會取得較大影響的生態文明建設,無一不要求對傳統的生產與生活方式進行變革。生產上,要求轉變粗放型的發展方式,破除GDP崇拜和無質量的增長迷信;生活中,則要求生活方式綠色轉型,推行綠色生活。顯然,如果生態文明是超越工業文明的一種新的文明形態,綠色生活則是與生態文明相適應的人類新的生活方式。
一、綠色生活是更值得追求的美好生活
一提到綠色生活,人們容易形成一種錯誤的印象,認為綠色生活僅僅是簡樸生活,要求大家盡可能節制消費、節約資源能源,甚至不惜以犧牲自我福利為代價。這種生活確實不會對自然造成太大損害,卻對生活主體有較高的道德要求,廣泛推行面臨一定的困難和阻力,就如巖佐茂所說的“完全依靠人們的良心和道德的這種道德主義是不能解決環境破壞問題的”[1]。同時,也有人認為,綠色生活是被迫的,是人們在生態危機前不得不做出的選擇。這種說法同樣有一定道理,卻也將人放到了一個消極、被動的位置,忽略了人本身是生態系統的一員,可以通過合乎自然規律的生產生活活動積極參與到生態循環之中,促進自身與自然同步發展。
綠色生活是一種美好的、值得不懈追求的、能全面增進人們福祉的生活。人們深切向往美好生活,并為此而付出了不斷努力,綠色生活就是這種努力的當代目標。不同的時代、不同的民族、不同的歷史與文化背景,人們對什么是美好生活有不同的看法。如在古希臘人看來,美好生活就是符合宇宙秩序的生活,“柏拉圖、亞里士多德乃至斯多葛派哲學家都理所當然地認為美好生活以意識到自己從屬于一個‘外在于并‘高于我們每個人的現實秩序為必需條件”[2]。在中世紀的人看來,美好生活在于“因信稱義”,增加上帝的榮耀;在古代中國人看來,“天人合一”的,能實現道德理想人格的生活是美好生活。這些看法中都存在著不同程度的禁欲主義,源于當時的社會生產力較為低下,物質產品整體上較為匱乏,故人生幸福更多寄托于精神境界的提升或信仰的彼岸世界。文藝復興使人重新被發現,“凡人的幸福”成為關注的中心。凡人的幸福也就是俗世的幸福、享樂,其“根本內容便是物質生活的富足和感官欲望的滿足”[3],這是對封建神學長期壓抑人們物欲的糾偏,在當時有比較大的進步作用。但是隨著科學革命和啟蒙運動張揚了人的理性,開啟了現代生產力,人類社會進入工業文明時代,在資本主義和科學技術的雙重刺激下,人的物欲就一發不可收拾。尤其是20世紀以來,人類社會進入加爾布雷斯所說的“豐裕社會”之后,物質產品已相對豐富,同時消費主義成為社會主流價值觀,將消費塑造成獲取人生意義的唯一方式,因而在多數人看來,幸福的、值得追求的美好生活就是,而且也只能是消費充足、物質豐盈、金錢財富越來越多的生活,這樣,人們就不斷地消費、購買,又不斷地拋棄,造成物質資源的極大浪費,也遮蔽了人的真實需要。在生態危機日益惡化的今天,這種生活顯然難以說是值得追求的、美好的生活,綠色生活正是對它的超越。
要超越工業文明的生活方式,綠色生活就要求人的物質和精神協調發展,人與自然和諧發展。一方面,現代社會之中,物質匱乏問題已基本解決,絕大多數人已能較為容易地滿足衣、食、住、行等生存需求,但精神空虛、人際失范、社會失信等問題卻越來越嚴重,影響人的生活體驗和對幸福的感知;另一方面,科學技術飛速發展,極大地增強了人們改造自然的能力,豐富的物質產品也能養活越來越多的人口,促成人口爆炸,于是人類發展終于走到了與自然根本性沖突的臨界點。這個臨界點如此重要以至于一旦處理不好就會威脅到整個人類的生存,將人類社會推向崩潰的境地。因此,綠色生活既要是能切實增進人們幸福的生活,更要是低風險、不受威脅的生活,這才可以說是美好的,真正值得追求的。
二、綠色生活是對人的需要的更全面滿足
對美好生活的追求具體表現為一系列的社會實踐行為,而正是人的需要為行為提供了內在的、自發性的動機。馬克思恩格斯認為,以往的哲學在理解人和社會活動時,“習慣于用他們的思維而不是用他們的需求來解釋他們的行為”[4],而“在任何情況下,個人總是‘從自己出發的,但由于從他們彼此不需要發生任何聯系這個意義上來說他們不是唯一的,由于他們的需要即他們的本性,以及他們求得滿足的方式,把他們聯系起來(兩性關系、交換、分工),所以他們必然要發生相互關系”[5]。也就是說,需要是人的本性,“從自己出發的”人的需要,以及求得需要滿足的方式構成了理解生活的基點和追求美好生活的強大動力。綠色生活涉及個人、社會,也涉及人與自然的關系,而歸根結底都與人的需要相關,故只有詳細分析人的需要才能理解到底什么是綠色生活,為什么值得追求,如何有效推進綠色生活等,從而避免道德主義式的強制,增強綠色生活的吸引力,促使人們主動選擇和踐行。
(一)人本質的豐富性和需要的全面性
從自己出發、從實際需要出發就要注意到人的需要的全面性,這取決于人本質的豐富性。人的本質,就是關于“人是什么”的問題。馬克思恩格斯在不同的地方論述過人的本質,如“人直接地是自然的存在物”[6];“人的本質并不是單個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現實性上,它是一切社會關系的總和”[5];“人的類特性恰恰就是自由自覺的活動”[6],“人的實質也就是人的真正的共同體”[7]。總結起來看,在馬克思主義語境中,人的本質至少包括三方面的內容,即人首先是自然存在的、有生命的人,這點與動物是同一的,其次也是精神的人和社會的人,超越于動物而存在。作為精神的人體現在自由自覺的活動中,因為只有人具有意識,才能通過對象性活動來把握世界和人自身,從而獲得自由與自覺;作為社會的人則體現在人與人的交往中,是各種各樣的社會交往和社會關系造就了人、定義了人。endprint
人是自然的人、精神的人、社會的人,就意味著人有著物質、精神和社會三重需要。學界一般認為,物質需要包括對象性的物質生活資料需要及非對象性的生理需要,如睡眠、休息、鍛煉、性的需要等。前者通過自然界的物質變換及人與人之間產品的交換來滿足,后者則是對自身的身體狀況進行調整。精神需要基于人的意識而產生,主要包括兩方面內容,一是人作為主體自由地施展自己的才能,二是對文化成果的享用。也有學者將其劃分為三個層次,認為第一層次為精神基本需要,包括受教育、感情、交往、尊重等需要;第二層次為精神享受需要,包括娛樂、休閑、運動、大眾性文化成果的享用等需要;第三層次為精神發展需要,包括文化創造、個性發展、精神信仰等需要[8],這是對精神需要更為細致的論述。社會需要有生產生活兩個層面。生產層面的社會交往表現為人與人之間的生產關系、交換關系。從生活層面說,社會需要就是人在交往過程中所產生和實現的對于交流的期望、理解的渴求、感情的依賴等,表現為親情、愛情、友情等各種情感,以及交往中所獲得的交流、理解、愛、自尊、認同等。生產層面的社會交往、需要與物質生產、物質需要融為一體,而通常所說的社會需要則主要指生活層面,人際關系的和諧,家庭的溫馨,社會的穩定、有序等基本上都是生活層面社會需要的價值規定。
(二)人的生態本質與生態需要
除了物質、精神和社會三重本質外,人其實還有著生態本質,即指人作為大自然生態系統中的一員而存在著。這一本質馬克思恩格斯雖然沒有直接論述,卻蘊含于他們對人與自然關系的討論之中。在他們看來,人既依賴于自然,也能動地反作用于自然。依賴于自然表現為人需要同自然進行物質交換,人們衣、食、住、行等所有物質生活資料都要從自然界中獲得;并且自然也為人提供精神食糧,“從理論領域來說,植物、動物、石頭、空氣、光等等,一方面作為自然科學的對象,一方面作為藝術的對象,都是人的意識的一部分,是人的精神的無機界,是人必須事先進行加工以便享用和消化的精神食糧”[6]。能動地反作用于自然則表現為人總是按自己的尺度來改造自然,無論是從自然界獲取物質資源,還是向自然傾倒排放垃圾廢物,都會改變自然原本的形態,使自然向人生成,成為人化的自然。因此,人與自然是一體的,二者融合成一個互動的生態系統,互相制約、互相促進、共同發展,而人的生態本質就表現為這種人與自然的一體性、系統性和不可分割性。
生態本質產生生態需要。劉思華指出生態需要有廣義和狹義之分,廣義的生態需要是現代人類經濟活動中社會經濟系統對自然生態系統的生態環境資源的需要,即人作為自然生態系統的一員,在生存發展之中對自然所產生的所有需要,包括從自然界獲取物質生活資料,對自然環境質量的要求等,狹義的生態需要則僅指人類生活對自然環境質量的要求[9]。本文首先區分了最基本的物質需要,故此處所說的生態需要主要指后者。
人類生活的生態需要,即狹義的生態需要,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是對不威脅、損害人的身體健康,同時盡可能少地對環境產生負面影響的生態產品的需要。這里的“生態產品”是與“物質生活資料”不同的概念,物質生活資料僅強調對人衣、食、住、行等最基本的需要的滿足,不關心這一滿足過程中人與自然的和諧及產品的生態屬性、生態質量,生態產品則要求提供給人的產品是生態的、綠色的、環保的、健康的,如干凈的空氣、清潔的水、充足的陽光、安全健康的食物、低碳環保的衣物和交通工具等。另一個就是對優美的自然環境的需要。優美的自然生態環境“不僅使人享受大自然的豐厚賜予,能開拓人的胸懷,陶冶人的情操,而且能啟迪人思維,發展人的智力、體力,大大有利于人的身心健康和全面發展”[10]。它與人們對自然的審美有關,是一種無功利性地對居住環境、生活環境、自然景觀的欣賞,以獲得心情的愉悅和精神的充實,如海德格爾所說的那樣詩意地棲居在大地之上。
值得說明的是,生態需要近年來才得到人們的普遍重視,但這并不意味著在此之前人們就不存在這種需要。相反,漫長的歷史階段中,人們的生態需要一直處于滿足狀態,直到20世紀中葉之后,高速的經濟發展侵蝕了自然生態系統的健康,人類的生態本質受到威脅,發展的生態屬性出現匱乏,生態需要才真正凸現于人們的視野之中。同時,生態需要更多的也是一種享受和發展需要。馬克思恩格斯除了有物質、精神和社會的需要類型劃分,也有生存、享受和發展的需要層次劃分,物質需要基本上是生存需要,是為了維持人的存在。精神和社會需要則主要屬享受和發展范疇,是為了完善自身,使生活過得更美好。生態需要同樣屬于這一范疇,因為只要不危及生命,人們在惡劣的環境中也能生存,而要保證、提升生活質量,不威脅人健康、盡可能降低環境負面影響的生態產品和良好優美的居住生活環境就不可或缺。可見,生態需要既是人之需要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其有效滿足是美好生活的必備條件,又是正確處理人與自然關系的天然的、最強大的動機,畢竟只有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生態需要才有可能得到滿足。
總之,作為新時代的美好生活,綠色生活不只關注物質需要,也關注精神、社會、生態需要。馬克思指出,共產主義是“通過人并且為人對人的本質的真正占有;因此,它是人向自身、向社會的(即人的)人的復歸,……這種共產主義,作為完成了的自然主義,等于人道主義,而作為完成了的人道主義,等于自然主義,它是人和自然之間、人和人之間的矛盾的真正解決,是存在和本質,對象化和自我確證、自由和必然、個體和類之間的斗爭地真正解決”[6]。終極的美好生活存在于共產主義社會之中,是人與自然、人與人、人與自身的完滿和諧,受限于經濟基礎和歷史條件,綠色生活還只能說是共產主義美好生活的一種初級形態,但無疑已包含著全面的要求,是對人的需要的更為全面的滿足。
三、綠色生活的三大本質特征
綠色生活要求更全面滿足人的需要,但需要的滿足程度是相對的,尤其是享受和發展需要,沒有一個絕對的標準可以衡量。因此,綠色生活某種程度上也是相對的,只能歷史的或與他國相比較確定。但無論怎樣,只要四個方面的需要平衡發展、共同進步,不以犧牲其他需要為代價片面發展某一需要,人們的生活就會越來越綠色、越來越美好。要促進四方面需要的平衡發展,綠色生活就必須具備三大本質特征,而從這三大特征來看,目前中國的生活方式還稍欠綠色,還有較大的進步空間。endprint
(一)適度的物質消費,不斷豐富的精神消費
消費是生活的主要內容,指消耗由外界提供的物質或精神文化產品以滿足自身的物質、精神需要。作為最基本的生存需要,人的物質需要是有限的,因為人是有生命的個體,具有自然的有限性,對物質的攝取也就存在著生物有機體所規定的限度,并且意識是人區別于動物的本質特征,人本質的完善不在于消費更多的物質,發展動物性,而在于精神境界的不斷提升。這樣,對物質產品的消費也就存在著限度,當超過這一限度之后仍進行消費,不但不會增加任何利益和價值,還有可能導致嚴重的健康問題,增加生理或心理負擔。據統計,美國近幾十年的肥胖率逐漸升高,1962年才13%左右,而2014年就已有36.5%的成人和17%的兒童出現肥胖問題[11],因此問題在美國每年造成約十萬至四十萬人的死亡[12]。還有衣物、住房、汽車、用具等的過度消費,它們既沒有給人增加額外的幸福感,還帶來了資源能源的極大浪費和嚴重的環境污染。
物質需要有限,精神需要卻是無限的,而過度消費恰恰是顛倒了人的這種有限性與無限性,綠色生活須將顛倒了的人扶正,合理化消費行為。一是要將物質消費控制在恰當、適度的范圍內,拒斥消費主義的負面影響。過度消費之所以產生就在于消費主義通過廣告等手段將物質產品賦予了文化和符號意義,使人將購買當成了幸福的源泉,將商品當成了精神的寄托和社會身份識別的標識,刺激了人們對物質產品的無限需求。這是對真正的精神需要、社會需要的異化和遮蔽,是使物質產品承擔了過多的、不該有的功能,故綠色生活必須節制物質消費,褪去消費主義加在物質產品頭上的神圣光環。二是要不斷發展和豐富精神消費。精神消費越充足,人們的精神世界就越豐富,就越能感受到自己與世界的聯系,消解由消費主義和現代性帶來的心理失調、精神空虛、人生意義喪失等生存困境。同時,精神產品是無形的,雖然有物質載體,但消耗的資源能源畢竟相對較少,因此不斷豐富精神消費,促進物質消費與精神消費平衡發展,應是綠色生活的基本要求。
當前雖然我國整體上還消費不足,但也已深受過度消費等問題的困擾。據世界銀行發布的數據,2015年中國最終居民消費率僅為37%,低于世界58.31%的平均水平,更低于美日歐等發達國家,甚至在金磚國家中排名墊底,說明消費還有待提升①。但與此同時,我國浪費、高消費現象卻非常嚴重。有數據顯示,我國餐飲食物浪費量為每年1700-1800萬噸,相當于3000萬至5000萬人一年的口糧[13]。2016年中國人在境外消費的奢侈品高達6300億人民幣,連同國內市場,中國人一共買走了全球46%的奢侈品[14]。除上述便于統計的領域,日常生活中人們各種不合理的消費行為,如頻繁地購買衣物、電子產品,對大排量汽車、豪宅的過度熱情等,都彰示著我國的消費文化、消費方式急需變革。
(二)更加充裕的自主時間,基于興趣的創造力釋放
擁有充裕的自主時間并能積極合理地加以利用,這是人滿足自己全面需要,促進全面發展的必要條件,也應是綠色生活的基本特征和評價生活品質之優劣的重要標準。自主時間就是能自主進行各種活動的時間,基于馬克思的“自由時間”概念,但更強調在這一時間之內人們主動、積極的生活態度和創造性才能的充分發揮、釋放,以激發人的全面潛能,實現人最完善的本質。
長期以來自主時間都較為缺乏,或沒有得到積極合理的利用,造成了人的片面化。傳統社會中,人們的生產力還較為低下,一天中絕大部分的時間與精力都要花費在生產活動上,甚少有自主時間可供支配。工業革命和現代化的經濟組織模式使生產力得到了較大發展,生產效率提高,人們的必要勞動時間減少,自主時間當越來越充足。但當消費主義成為社會的主流價值觀,消費成為人們的主要活動,自主時間也就被過多的消費及支撐這些消費的生產所占據。一方面,為了消費更多、消費更好,人們只有拼命賺錢,努力工作,另一方面,即使有一定的自主時間,也多在感官、物質的庸俗享樂中度過,既沒有真正地放松、休閑,更沒有精力發展其他方面的能力,使自己越來越物質化、片面化、單向度化。
綠色生活就是對人之發展片面化的糾偏,生活時間既不能是整天被繁重的、為謀生而進行的勞動、工作所占據,人們欠缺休息時間、無心休閑的生活,也不能是無所事事、自由散漫地消極生活。在馬克思看來,人的解放的一個重要方面就是越來越擺脫自然的限制,繁重的勞動卻只將人限制于自然屬性當中,“把自己的生命活動,自己的本質變成僅僅維持生存的手段”[6]。在滿足最基本的生存需求之外,還須有充裕的時間能自主進行其他活動,如學習、審美、休閑、交往等,以真正從自身興趣出發,發展自己的才能,實現自己的目標,主動創造,積極生活,全面增進人們生活的充實感、成就感、幸福感。
然而我國當前的自主時間也相對缺乏,幸福感難以有效提升。有數據顯示,2013年我國勞動者年工作時間達2000-2200小時,相當于西方發達國家20-50年代的水平,并且九成行業周工作時間超過40小時,過半數行業每周加班超過4小時,這還不包括上下班路上越來越長的通勤時間[15]。加班已成為常態,過度勞動問題突出,再加上如瘋狂購物、越來越多的夜生活、沉迷手機與網絡等自主時間內各種不健康、不積極的休閑活動,由此雖然物質生活水平提高,人們的生活幸福感卻沒有相應增長。美國經濟學家伊斯特林等指出1990年至2010年的20年中,中國GDP增長了4倍,“但這段時期的生活滿意度總體上看起來沒的提升,或許還有所下降”[16]。這顯然離理想的生活狀態還相距甚遠。
(三)從生態系統的索取者,變成生態系統的增益者
人既然是自然生態系統的一員,有著生態本質和生態需要,人們的生產生活活動也就是生態系統物質能量循環的一個基本環節。進一步說,在全球整體生態系統中,人是作為一個種群而占有一定的生態位的,生產生活都在這一生態位內進行,因此人不但不能因自己的活動而妨礙生態循環,破壞生態系統,相反,還必須承擔起應有的生態責任,支撐生態系統平衡發展。endprint
這就要求在綠色生活中,人的角色發生轉換,從生態系統的索取者、破壞者變成生態系統的增益者。工業文明的生活方式中,主客二分的思維方式和機械自然觀將人與自然割裂了開來,人作為萬物之靈、作為自然的主體而存在,因此人的生活不是生態循環的一個環節,而是凌駕于生態之上的,對生態系統只有無盡的利用和索取,偶爾的一些保護行為也主要是為了使自然倉庫不至于過快枯竭,同時,沒有參與生態循環的意識,產生的垃圾和廢物也就很難再回到生態系統之中,就如馬克思在論述資本主義城市化時所指出的那樣“破壞著人和土地之間的物質變換,也就是使人以衣食形式消費掉的土地的組成部分不能回到土地,從而破壞土地持久肥力的永恒的自然條件”[17]。物質和能量離開了原有系統,在別處成為垃圾被集中堆放、填埋、焚燒,生態循環便受到阻礙。
要使人成為生態系統的增益者,綠色生活就必須親近自然,保護自然,助益生態永續發展。充足的生態產品、優美的自然環境這些滿足生態需要,提升生活質量、增進幸福感的要素只有在與自然的親近接觸中才能被充分享有。因此應不斷增加生活的生態色彩,如經常走入自然中去,提高小區、城市綠化率,多購買綠色有機食品等,在滿足生態需要的同時培養對自然的熱愛,進而,通過個人、社會、政府等的努力將這種熱愛轉化為實際行動。一是節約高效利用資源,減少垃圾排放,使資源的耗費、廢棄物的排放不超過生態系統的再生能力和自凈能力;二是要通過行為習慣改變、產品材料創新、基礎設施建設等各種措施最大程度地打通生活,尤其是城市生活的生態循環通道;而更高的要求就是生活徹底綠色化、生態化,人與其他種群一樣完全融入生態系統之中,并能發揮力量,促進生態更好發展。
我國的人均國民總收入、恩格爾系數、人均最終消費支出等能直接體現生活水平的指標基本上還無法與發達國家相比,但消耗的資源和排放的污染物卻有逐漸趕上并超越部分發達國家的趨勢。如2014年我國人均生活用煤消費量為36.21千克油當量,超過絕大多數OECD發達國家;人均生活用石油消費為23.01千克油當量,人均生活來源二氧化碳排放量為242.97千克每人,也將部分OECD國家甩在身后②。這些雖然只是部分領域的數據,但也體現了我國當前的社會生活在低碳、環保方面的欠缺,更難以達到親近自然、助益生態永續發展的要求。
以上三大特征都是建立在人全面需要的基礎之上的。適度、合理消費要求人們的物質需要和精神需要協調發展,自主時間為精神需要和社會需要的滿足提供保障,而生活主體從生態系統的索取者、破壞者變成生態系統的增益者能更好地滿足生態需要、正確處理人與自然關系。只有具備這三大特征,人們的生活才可以說是綠色生活,是生態文明時代背景中更值得追求的美好生活,也是更積極進步的生活。但顯然,從對現實境況的分析來看,中國當前的生活方式離綠色生活還有一定的差距,還需從各方面努力,推進綠色生活的建設。
一方面,從價值觀入手,培育綠色生活理念。綠色生活理念是對消費主義價值觀的超越,是在認識到人本質的豐富性、需要的全面性、大自然的有限性等基礎上形成的對生活的理解與看法。中國有先進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有深厚的傳統文化根基,在超越以西方文化為基質的消費主義方面有獨特的優勢,因此中國必須發揮這種優勢,對人們的生活觀念進行重塑和革新,使綠色生活理念深入人心。
另一方面,從管理上著力,制訂相關政策法規。政策法規對政府、市場、企業的合理運行,對人們的生活行為能起到直接的指導和規范作用。目前我國有關綠色生產的政策法規體系已較為成熟,綠色生活方面卻還有完善空間,如生態產品的生產、銷售、認證,垃圾分類與回收,人們自主時間的保證等相關政策法規都還需進一步完善、細化和切實推行,為綠色生活提供制度保障。
最后,從發展上進行統籌,在生態文明整體建設中促進生活方式綠色轉型。生活方式的轉型,歸根結底還是發展方式的轉型。過去我國的發展以經濟建設為主,生產處于中心地位,當前,我國已是世界第二大經濟體,物質基礎已相對豐厚,民生福祉成為關注的重點,這就更需生產與生活的平衡。十八大報告將生態文明建設融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五位一體的總體布局中,既關心自然,也關心人,既關心經濟、也關心政治、文化與社會,相信只要生態文明建設穩步推進,綠色生活終將到來。
注釋:
① 世界銀行數據庫(http://data.worldbank.org.cn)。
② OECD數據庫(http://stats.oecd.org/).
參考文獻:
[1] [日]巖佐茂.環境的思想[M].韓立新等,譯.北京:中央編譯出版社,2006:29.
[2] [法]呂克·費希.什么是好生活[M].黃迪娜等,譯.長春:吉林出版集團有限公司,2010:19.
[3] 盧風.享樂與生存——現代人的生活方式與環境保護[M].廣州:廣東教育出版社,2000:11.
[4] 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0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3:516.
[5] 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6:514,5.
[6] 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167,96,95,120,96.
[7] 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6:487.
[8] 李大興.社會轉型期人的精神需要問題探析[J].北京社會科學,2002(4):95-99.
[9] 劉思華.論生態經濟需求[J].經濟研究,1988(4):77-79.
[10]尹世杰.論生態需要與生態產業[J].湖南師范大學社會科學學報,1998(5):2-6.
[11]Centers for disease control and prevention.Prevalence of obesity among adults and youth: United States,2011-2014[EB/OL].[2016-09-10].https://www.cdc.gov/obesity/data/adult.html.
[12]Blackburn G L, Walker W A. Science-based solutions to obesity:What are the roles of academia,government,industry,and healthcare?[J].The American journal of clinical nutrition,2005,82(1):207-210.
[13]我國每年食物浪費相當逾3000萬人口糧[N].經濟日報,2016-12-07(014).
[14]人民網.中國人買走全球46%奢侈品,消費外流持續嚴重[EB/OL].[2017-03-10].http://lady.people.com.cn/n1/2017/0310/c1014-29135765.html.
[15]賴德勝.2014中國勞動力市場發展報告:邁向高收入國家進程中的工作時間[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4.
[16]Easterlin R A, Morgan R, et al. China′s life satisfaction, 1990-2010[J]. 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of the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 2012,109(25):9775-9780.
[17]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552.
(責任編輯:李江)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