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冬瓊
摘要:新形勢下《道德與法治》課堂,既要重視理論知識和學科知識的講授,也要關注學生良好品質的塑造和培養。學生的發展既需要知識的積累,也有需要良好品質的培養,那么在《道德與法治》課堂就應該培養學生的良好品質。本文中,筆者通過大量的文獻研究和調查研究,結合相關的學科知識,以《道德與法治》課堂如何培養學生的良好品質為切入點,探究了學生良好品質培養的策略,希望能促進學生的全面可持續發展。
關鍵詞:道德與法治;學生發展;良好品質;教學質量
一、確定科學的教學目標,重視學生的品質教育
對于《道德與法治》課程的教學來說,在認識上還存在一定的誤區,很多的學生和家長認為課程就是“背多分”,只要學生下功夫死記硬背,短時間內是可以提升學習成績的。存在這種觀念的甚至還包括個別教師和學校領導。《道德與法治》課程本身的教學目標就是三維的,包括知識目標、能力目標和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但是在落實的過程中,知識目標占得比重太多,能力和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處在邊緣化的尷尬地位。那么針對這樣的情況,要想提升學生的品質發展和綜合素質的提升,必須確定科學的教學目標,重視學生的品質教育,自覺落實新課改和素質教育等要求。在教學目標的設定上,把三維的關系處理好,讓課堂充滿著智育、德育和美育等。比如在學習七年級下冊第四課《走進父母》的時候,教學目標就可以這樣設定:【知識目標】掌握為什么孝敬父母,如何孝敬父母的相關知識。正確的認識代溝,掌握與父母和諧相處的策略與方法。【能力目標】在生活中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來孝敬父母,擁有與父母溝通的能力。【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了解父母的辛苦和偉大,正確面對父母的教育,做到感恩父母。那么有了這樣的教學目標,在開展教學設計和課堂授課的時候就要以此落實,促進學生的品質發展。
二、學高為師,身正為范
對于初中生來說,他們在學習《道德與法治》課程的時候,心里面都有一桿秤,有時候“稱稱”自己,有時候也“稱稱”別人,這就是他們在用道德與法治來評價自我和他人,青春期的他們對老師充滿著敬畏,所以對于老師的表現,他們十分的在意。很多的初中生認為,《道德與法治》課堂充滿著假大空的內容,一定程度上脫離了現實,又或者現實中很多的做法與他們所學習的內容截然不同。其實,他們有這些思想反饋,給予社會現實的觀察,也有就是教師本身帶給他們的信息。一些老師在授課的過程中,只重視理論講授,甚至是灌輸,吹噓高尚的價值觀和情感,但是在私下的生活中又截然不同,這些都讓學生看在眼里,考量在心里。要想促進學生良好品性的發展,必須發揮教師的榜樣作用。作為《道德與法治》課程的教師必須做到以身作則,學高為師,身正為范,“打鐵還需自身硬”。教師必須要有較高的自身素養,必須以高尚的師德為學生的楷模,用高尚的言行舉止帶動學生修心立品,以德服人,時時為人師表,處處做生表率。老師對學生的帶動作用不可小覷,那么在日常的生活和工作中,教師一定要嚴格要求自己,讓自身充滿社會正能量,傳遞健康、積極、樂觀和豁達的生活理念。在日常的工作中,尊重學生,關心同事,熱愛本職工作,擁有高度的集體主義精神和奉獻主義精神。要求學生做到的,自己先做到;要求學生做好的,自己做出表率;禁止學生做到的,自己先做到等等。例如在學習教科版七年級下冊第十一課《規則與秩序》的時候,談到規則種種,講到秩序來自規則,這是對學生開展情感教育,提升良好品質的最佳時機。那么作為人民教師,必須在日常生活中,自覺遵守班規校規,不遲到早退,認真備課上課,批改作業;在食堂就餐的時候,排隊打飯;在參與交通的時候,遵守法律法規,不參與中國式過馬路等等。以上做法才是正確的選擇,才能夠給學生樹立榜樣,讓學生在耳濡目染中塑造良好品質,效果絕對比理論性的灌輸好得多,進而促進他們的可持續發展。
三、構建既定的教學情境,提升學生的品性發展
初中生是活生生的個體,在學習的過程中有自身的好惡和興趣。那么在《道德與法治》課堂教學中,如果僅僅采取理論性的講授,學生基本上參與性不高,甚至會產生一定的厭惡感和排斥感,起不到良好的效果。對學生的品質教育,重點在體驗,那么構建既定的教學情境,就顯得顯得非常重要了。在《道德與法治》課堂教學中,構建教學情境的方式有很多,那么至于采取何種方式需要教師依據教學內容、學情和教學條件的實際情況進行選擇,比如常用的包括材料情境、多媒體創設的視頻素材情境、設問情境、體驗式生活情境等等。這些情境模式的構建是通過一定的情感感悟和感受才促進學生品性發展的,如果情境創設成功,學生的品質發展絕對比空洞的理論講授效果好得多。比如在學習教科版七年級上冊《美好的青春》時,很明顯教材內容中涉及到了孩子們青春期的一些變化和煩惱,并且這些煩惱的出現,很大一部分跟生長環境有極大的關系。很多的孩子體量不到父母的辛苦,他們對父母嚴重逆反,使得家庭關系很不和諧。其實很多的學生處在“當局者迷”的狀態,看到其他同學存在逆反,總覺得青春期可以為自己掩蓋眾多的錯誤和逆反,殊不知這種變化會對親人產生很多的傷痛,也會使得自己陷入無窮的煩惱當中。那么教師可以給學生選播中央電視臺的紀錄片《鏡子》,讓學生和家長一起觀看,構建既定的教育教學情境,讓這面《鏡子》折射出內心的情感,通過觀看別人的故事,讓學生去反思自己的生活和人生,這個紀錄片拍的很寫實,也很現實,對人的觸動很大。那么在觀看之后,學生其實能感受到父母的愛是偉大和無私的,自己的情緒發泄卻是無情的,嚴重傷害到了其他人,那么在反思和反省中,就會做到角色的自我調整和行為的自我糾正,從而正視自我,成就自我。
四、結語
品質教育是培養學生綜合素質的重要內容,也是素質教育的要求。怎樣有效發揮《道德與法治》課的育人功能,使其更具科學性、實效性、人文性,使其獲得基礎知識與基本技能的過程中,同時成為學生學會學習生活和形成正確的價值觀的過程,既是新課程改革的需要,也是教師所面臨的一個難題,更是關系到學生成長的現實問題。因此,對初中學生進行良好品質的塑造和教育,有助于學生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讓學生獲得良好的品質和深度發展的素養。按照新課改三維教學目標和素質教育的新要求,在初中《道德與法治》課堂開展德育教育和品質教育,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是時代發展的題中之義,更與教育教學規律不謀而合。
參考文獻:
[1]趙永明.注重核心素養培養為學生終身發展奠基——淺議優化初中道德與法治課堂教學[J].中學課程輔導,2017(11)
[2]宋玲.新課改下如何提升初中《道德與法治》課堂教學的有效性[J].教育,2017(05)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