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源
摘 要 高職院校教育肩負引導學生實現個人人生價值和為國家建設輸送新鮮血液的重要使命。大學生就業作為高職院校教育的重要環節,持續受到較高關注。思考如何正確引導水利專業學生更好的就業,將高職院校教育培養出的水利人才和國家對人才的需求相接軌,進一步推動水利高職院校大學生高質量就業。此外,教學改革,課堂管理和建設也勢在必行。
關鍵詞 高職院校 水利專業 就業現狀 就業形式 對策
中圖分類號:G647 文獻標識碼:A
《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剛要(2010-2020年)》提出,高等教育要提高人才培養質量。牢固確立人才培養在高效工作中的中心地位,著力培養信念執著、品德優良、知識豐富、本領過硬的高素質人才和拔尖創新人才。浙江同濟科技職業學院重視培養學生的綜合素質,也做過許多有積極的嘗試。雖然師資力量有限,就業培訓經費不足等多方面的影響,但就業創新成果顯著。
1水利專業學生就業現狀
《水利改革發展“十三五”》規劃指出到2020年,基本建成與經濟社會 發展要求相適應的防洪抗旱減災體系、水資源合理和高校利用體系、水資源保護和河湖健康保障體系、有利于水利科學發展的制度體系,水利基礎設施網絡進一步完善,水治理體系和水治理能力現代化建設取得重大進展,國家水安全保障綜合能力顯著增強。水利系共有水利工程,水利工程管理,水利水電建筑工程,測量與監理,設施農業(農水相關)五個專業,校企合作成熟,80%以上的學生都可以找到校企合作就業單位。20%學生從業方向有專升本、考取事業單位、自主創業等。
2水利專業學生就業過程中存在的不足
2.1學生職業生涯規劃參與度低,缺乏獨立思考
以水利系學生為參考對象,職業生涯規劃課程為必修課程。但大部分學生缺乏明確的就業意識與職業生涯規劃。而職業生涯規劃要求大學生對自己有一個全面、客觀的了解,對可選擇的職業有清晰的認知。缺乏完整的職業生涯規劃,導致學生不自知需要培養哪些重要且有用的職業能力和素養。更多的是通過學院招聘會,系合作企業招聘求職。求職過程中,存在職業目標不清晰,跨度大。有的學生甚至人云亦云,室友或者周圍的同學投報什么崗位自己也跟風投報該崗位。到崗后,需要花很長的時間去磨合,甚至出現到崗沒多久就頻繁跳槽。
2.2就業教育投入不足,就業教育形式單一
目前,學院為大一學生(秋季)開設《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課程》,大二學生(春季)開設《職業素養》,(秋季)開設《創新創業指導》,均為必修課程。周一至周日,每晚開課,課容量100人左右。水利系與其他系學生混班上課。在第二課堂方面,學院,水利系通過開展就業宣傳講座、海報宣傳、招聘現場模擬活動,就業競賽等方式開展就業通識教育。混班上課,與水利系專業學生的職業生涯規劃匹配度不高。就業形式主要是通過講座、宣講、通過海報,微信,QQ,宣傳欄進行宣傳。
3水利專業學生就業對策分析
3.1增大就業教育投入,引導學生做好職業生涯規劃
增加就業課程的多元化,全面化。在激烈的社會競爭環境中,提早進行職業生涯規劃對今后的人生也將產生重大的影響。百度文庫對職業生涯規劃的釋義:職業生涯規劃是對職業生涯乃至人生進行持續的系統的計劃的過程,是在對個人和內外環境因素進行分析的基礎上,確定一個人的事業發展目標,并選擇實現這一事業目標的職業或崗位,編制相應的工作、教育、培訓行動的計劃。職業生涯規劃包括職業定位、目標設定、通道設計三部分內容。水利專業就業前景較好,可選擇的崗位也較多:水利單位、施工單位、監理單位,河道治理,勘測設計單位的施工員,監理員,測量員,設計員,勘測員,招投標,工程造價,水庫管理等崗位。科學合理的職業生涯規劃有利于學生正確清晰的認識自己和職業環境,能更好的提高學生的就業質量。
3.2加大創新創業教育投入,鼓勵學生進行自主創業
2014年9月,李克強總理在夏季達沃斯論壇上首次在公開場合發出“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號召。2015年,李克強總理在政府工作報告中又提出,促進大眾創業,萬眾創新。“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理念也深入人心。我院積極響應,先后成立“創業學院”,設置“創新創業教研室”,開設飛翔班。為創業的學生提供校外導師課程指導,通過學院指導老師評審的項目可免費在校孵化三年。目前,水利系已經有4個項目入駐學院創業園。
3.3擴充就業形式,水利系開創大禹班學徒制教育
水利系自2014年開始舉辦特色教學班——大禹班。2014年以來,學校聯合省內知名水利行業企業啟動現代學徒制人才培養模式改革試點班——大禹班。學員企業和學校的雙重培養和管理。企業選派高管及優秀項目經理人擔任大禹班學員導師,通過師徒結對,實行校企聯合“師傅帶徒弟”全學程工學交替,培養懂技術、能吃苦、善溝通、會管理、具備工程建設項目經理素質的技術技能人才。2016年,我校的現代學徒制試點工作入選全國水利職業教育“產教融合”典型案例,我校先后被列為水利部和浙江省職業教育現代學徒制試點單位。
3.4積極開展國內外交流項目
目前許多高校都有聯合培養的運行機制。我院與美國俄亥俄州立大學、泰國博仁大學、臺灣明新科技大學、臺灣樹德科技大學、臺灣銘傳大學等有實習,游學等合作項目。國外交流項目開拓學生的應用學習模式,擴大國際化視野,對學生選擇就業也有一定的幫助。
參考文獻
[1] 姚穎超.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M].浙江大學出版社,2013.
[2] 盧少華.科學視閥下的高校德育工作創新和發展[M].知識產權出版社,2016.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