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刑法修正案(九)》的出臺,對構成危險駕駛罪情形作出了明文規定,這對司法機關打擊酒駕和超載超速行為有著深遠意義,但在具體司法實踐處理此類案件過程中,仍存在一些問題。本文擬從筆者所在基層檢察院為例,探討如何規避這些問題,促進立法的完善。
關鍵詞:危險駕駛罪;酒駕;超載超速駕駛;問題;完善
中圖分類號:D924.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4379-(2017)29-0101-02
作者簡介:廖哲(1986-),女,土家族,中南民族大學,法律專業在職研究生,湖北省來鳳縣人民檢察院公訴部,檢察官助理。
2015年12月,《刑法修正案(九)》將校車超載和旅客運輸超載或超速行駛作為危險駕駛罪的情形之一寫入刑法。屆時,刑法規定四種情形可構成危險駕駛罪:(1)在道路上追逐競駛,情節惡劣的;(2)醉酒駕駛機動車的;(3)從事校車業務或者旅客運輸,嚴重超過額定乘員載客,或者嚴重超過規定時速行駛的;(4)違反危險化學品安全管理規定運輸危險化學品,危及公共安全的。其中第2、3種情形是基層司法實踐較為常見的危險駕駛犯罪案件,在處理這兩類案件過程中,存在一些問題,本文將對這些問題進行分析,以期找到問題的根源,提出解決的對策。
一、司法實踐中兩類危險駕駛犯罪存在的問題
在司法實踐中,醉酒駕駛和超速(超員)駕駛是兩類比較常見的危險駕駛犯罪,在處理這兩類危險駕駛犯罪時存在以下兩個方面的問題:
(一)量刑方面存在量刑偏輕,量刑不均,情節考量不周全的問題
1.醉酒駕駛行為構成的危險駕駛罪判決結果以緩刑為主,量刑偏輕。以筆者所在基層檢察院審查起訴的案件為例,2015年(2014年12月26日至2015年12月25日)受理的危險駕駛罪(其中17件為醉酒駕駛,2件為超載駕駛)為18件,約占2015年審查起訴受理案件總數的10%,筆者對該16件醉酒駕駛案例列表分析如下:
從上表中可以看出,醉酒駕駛的量刑以緩刑為主,量刑普遍較輕。16件案例中,有3例被免于刑事處罰,13例被判處拘役宣告緩刑,緩刑比例占案件數的80%以上。緩刑最高刑事拘役3個月,緩4個月,其中賀某某(16號,酒精濃度達300mg/100ml以上),卻被免于刑事處罰。
2.量刑不均衡,不具規律可循。從表中還可以看出,判決結果不統一,不具有具有規律可循。如上表向某某(2號)、田某甲(3號)均發生交通事故,均在事故中負全部責任,田某甲血液中酒精含量比向某某血液中酒精含量略高,但向某某的判決結果反而比田某甲多一個月拘役(向某某拘役3個月,緩4個月,罰1000元;田某甲拘役2個月,緩3個月,罰1000元)。再如常某某(10號)醉酒駕駛血液中的酒精濃度為184.84mg/100ml,發生交通事故,撞壞別人家的門,被判處拘役3個月,緩刑4個月。姜某某(12號)血液中酒精濃度為187、76mg/100ml,發生交通事故,負事故主要責任,被判處拘役2個月,緩刑3個月,罰金1000元;劉某某(14號)血液中酒精濃度為213.6,無其他量刑情節,卻被免于刑事處罰。根據《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檢察院、公安部關于辦理醉酒駕駛機動車刑事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意見》規定:醉酒駕駛機動車,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依據刑法第一百三十三條第一款的規定,從重處罰:(一)造成交通事故且負事故全部或者主要責任……(二)血液中酒精含量達到200毫克/100毫升以上的。上述案例中姜某某負事故主要責任,依法應當從重處罰,劉某某血液中酒精含量超過200毫克/100毫升,依法應當從重處罰。但姜某某的處罰結果卻比常某某的處罰結果要輕,劉某某應當從重處罰的卻被免于刑事處罰。
再以超載(超員)駕駛為例,從網絡公布的3起因超員載客而入罪的案例列表分析:
從上表不難看出,類似的案件判決結果不均衡,有的相對嚴重卻被判處緩刑,這也是相關司法解釋沒有出臺引起的結果。
3.量刑情節沒有被全面提取:關于醉酒駕駛機動車刑事案件,司法解釋明確從重處罰的情節,在訴訟過程中,方方面面都要進行考量,在偵查時既要收集罪輕的證據,又要考慮到加重情節的收集,比如,在有些醉酒駕駛又發生交通事故的案件中,偵查人員往往忽略對交通事故的責任認定而直接進行酒精測試,血液提取。事故處理完畢后重新進行責任認定已不可能。如表一中宋某某(7號)危險駕駛案,發生交通事故,交警沒有及時進行事故責任認定,導致量刑時無法考量;在審查起訴和判決階段,更要細致審查,如本院辦理的蔣某某涉嫌危險駕駛案(血液中酒精濃度為176.2mg/100ml,無證駕駛無牌摩托車,發生交通事故負事故全部責任),法官在量刑是對負事故全部責任、無證駕駛等加重情節沒有進行考量,導致量刑畸輕。
(二)處理超員(超速)危險駕駛犯罪時存在的問題
《刑法修正案(九)》規定“嚴重超過額定乘員載客,或者嚴重超過規定時速行駛”的情形應當以危險駕駛罪定罪處罰,但目前對于“嚴重超速或者超載”的程度并沒有相應的司法解釋,給司法實務中定罪量刑帶來問題,在偵查階段,未免給交警部門在執法查處時帶來難度,到底哪種超載或者超速屬于嚴重,哪種行為該移交司法機關,哪種行為該直接進行行政處罰都不甚明確,也難免出現執法不公和選擇性執法的情況。
在審查起訴階段,什么樣的程度可以作相對不起訴處理,什么樣的程度必須提起公訴,也不甚明確。以我院周某某、瞿某某涉嫌危險駕駛案為例,瞿某某駕駛校車核載19人,實載47人,超員比例到147%,但由于“嚴重超過”規定不明確,該案承辦人經將案件提交本院件檢委會后,檢委會同意作出暫不起訴的決定,但請示上級院后,上級院要求本院作出起訴決定,最終,本院作出起訴決定。endprint
二、產生上述問題的原因剖析
(一)法官自由裁量權有濫用之嫌
第一,由于醉酒駕駛犯罪對緩刑的犯罪情節較輕這一條件的認定標準比較模糊,法官往往更多考慮犯罪嫌疑人的悔罪表現,社會危害程度,對其使用緩刑或者免予刑事處罰。導致對危險駕駛罪的判刑普遍輕刑化。
第二,因為等同的量刑情節在宣告刑時沒有被納入考量范疇,僅憑法官經驗及自由裁量權作出判決。由于辦理相類似案件的法官可能不是同一人,或者使同一人,但案件審查時間相隔較久,在判刑的過程中可能不去考慮等同的量刑情節,導致量刑不均衡。
(二)辦案過程中的疏忽大意導致遺漏量刑情節
由于種種原因,犯罪情節可能在審查起訴過程中被遺漏,也可能在判決過程中由于法官和檢察人員認識的偏差,將重點情節遺漏,導致量刑出現偏差,如表一中劉某某危險駕駛案,法院在判決時沒有考慮超過200mg/100ml這一情節,對其免予刑事處罰,不僅沒有起到刑法的震懾作用,更有可能給被告人留下喝酒駕車犯罪不過就是走走司法程序、走走過場的假象,不利于打擊犯罪。
(三)法律的滯后性——司法解釋遲遲不肯“露面”
任何國家的法律都具有不全面性和滯后性,《刑法修正案(九)》規定超員(超速)駕駛入刑,卻沒有配套的司法解釋,給司法實踐帶來不小的難題。目前法院審理此類案件都是基于判例,但中國畢竟不是判例法國家,判例對于辦案只能有借鑒作用,具體應當如何操作還需要法律作出進一步的規定。
三、對策及建議
(一)法官使用自由裁量權要“慎”
法官自由裁量權是法官酌情作出決定的權力,這種決定應當是正義、公正的,是以“事實為依據,法律為準繩的”,法官在形成判決的過程中,應當充分考慮同類案件的量刑均衡,避免同類似的案件出現截然不同的判決。同時,慎用緩刑,慎用免于刑事處罰,避免醉酒駕駛犯罪的輕刑化,這樣才能使刑法產生威懾力,起到教育的作用。
(二)司法機關工作人員辦理案件要“細”
無論是偵查機關、檢察機關還是審判機關,每一個環節都要辦案細致,考慮全面,這樣才能避免遺漏犯罪情節,包括加重情節和從輕情節,都應當納入考量范圍。司法實務中,危險駕駛案件通常屬于小型案件,加上基層繁重的工作壓力,司法機關難免在處理這類案件時疏忽大意,要求我們樹立案小事不小,從維護社會公正,法律正義的角度,去全面考慮每一個案件的量刑情節。
(三)超員(超速)相關司法解釋出臺要“快”
目前,為避免偵查機關執法難,檢察機關起訴難,審判機關判決難,超員(超速)駕駛犯罪司法解釋亟待出臺,才能真正做到依法辦案。
綜上,司法實務過程中遇到的問題遠比立法者們立法時所考慮的問題要多,作為一名在基層“奮戰”的普通干警,肩上的責任不僅僅是機械的適用法律,更應當充分考慮個案,做到量刑適當,量刑均衡,罪責刑相適應,才能真正實現刑法的社會公平正義之效果。
[ 參 考 文 獻 ]
[1]刑法修正案(九)(2015年8月29日第十二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十六次會議通過).
[2]關于辦理醉酒駕駛機動車刑事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意見(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檢察院、公安部2013年12月18日印發).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