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翩翩
摘 要:在高中生物學教學過程中,教師要準確掌握創設情境的目的,努力挖掘學習內容所蘊涵的創造性因素,把握學生的素質水平,創造富有變化,能激發新異感的情境,以利用學生的好奇心,營造有利于學生綜合素質發展的良好學習氛圍。
關鍵詞:新課程標準;情境創設;策略
《普通高中生物課程標準(實驗)》(以下簡稱《標準》)明確把提高學生生物科學素養作為高中生物新課程理念,要求每個學生不僅要獲得生物科學知識,而且要掌握科學方法和科學技能,形成科學態度與科學精神,并倡導開展以探究為核心的教學來實現這一課程理念。課程的基本理念為:提高生物科學素養,面向全體學生,倡導探究性學習,注重與現實生活的聯系。每一模塊的內容標準中都要求教學要緊密聯系學生的生活實際,從學生的生活經驗和已有知識出發,引導學生開展觀察,調查,搜集信息,實驗,討論交流等活動,使學生通過生物學習活動,掌握基本的生物學知識和技能,培養科學素養,學會從生物的角度去觀察事物、思考問題,激發學生對生物的學習興趣以及學好生物的愿望。要達到上述目標,在教學中創設生動有趣的情境,激發學生熱情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那么如何創設有效的教學情境呢?
一、創設的情境要符合全體學生的認知
學生是學習活動的主體,教師是知識的傳播者。在學習過程中,不同學生的知識背景不完全相同,不同學生接觸到的知識還比較局限,因此教師創設的情景力求與學生的生活背景、知識背景密切相關,同時又是學生感興趣的素材,這樣才能促進學生在自然和諧的學習情境中主動參與,積極實踐、探索,體會生物學知識產生、形成和發展的過程,掌握必要的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獲得積極的情感體驗,感受生物學知識的重要性和基礎性,理解生物學的價值。在生物學教學中,現在特別強調從生活中的現象汲取知識,課本內容的設計也更多地結合了生產、生活的知識,就是體現這一理念的很好證明。教師在傳授知識的時候,有利于學生既有一定的感性認識,又從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認識,符合學生的認知水平。
二、創設的情景要引發學生的思考
課堂教學過程應該不斷地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因此,在生物學教學中,要精心創設恰當的問題情境,激發學生認識上的沖突、思維上的活躍,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創新精神、創新能力,這是生物學教學的關鍵,也是所有學科教學的共同目的。學習情境的創設不但要聯系學生實際,激發學習興趣,但更要能體現有效激發學生的思考,引導學生將思維聚集于情境所內隱的生物知識、生物科學方法上。舉個簡單的例子,我們在傳授三大營養物質的結構和功能時,都會提出這個問題:蛋白質為什么是生物活動的承擔者,糖類為什么是主要能源物質,脂肪為什么適合儲存能量?它們的結構和功能是如何相適應的,它們之間的作用能否互換呢?帶著這樣的問題去思考分析,就牢牢抓住了學生的思維,從而有效地激發學生思考,既有利于培養學生的思考探索能力,也有利于學生進一步理解結構和功能相統一的生物學原理,并且能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強化教學效果。
三、創設的情境要結合學習的目標
學習情境是服務并服從于內容主題和學習目標的。教師所選擇的學習情境素材應有指向明確、具體的學習目標,能夠在學習活動與學習內容之間搭建平臺,同時本身又融入活動和內容之中,成為學生與新知識之間的橋梁。教學情境的創設是為學生更好地理解知識,教師更好的傳授知識服務的,這一點不能有任何的偏離。在一堂課中情境的創設并不是多多益善,而應該保持一個度,如果為創設情境而沖淡了教學要達成的目標,那又是得不償失的。情境的創設只要為新知識的引入和疑難問題的解決服務就可以了,并不是每一個知識點都去創設情境,這樣既保持動態生成性,又要保持靜態穩定性。
四、創設情境要以學生熟悉的生活經驗為出發點
與其他學科相比,生物的生活性更強更直接,生活是學生生物學知識的基本來源,也是學生生物學知識的最大應用場所。教師在課堂教學時可以充分利用生活中生動具體的事實或問題來呈現學習情景。其中包括日常生活中常見現象,事件以及自身經驗,與生物學有關的社會熱點問題、工農業生產問題以及能體現生物學與社會、經驗、人類文明發展有關的事實和材料,還有重要的生物學史實、發明發現的故事等等。現在不論是新課程標準,還是高考中的考點,社會、生活和生物學都是熱點話題。引導學生用生物科學的視角、科學方法去觀察、思考日常、生活、生產、社會發展、科技進步及環境改善等方面的典型問題,學生認識生物學在科技發展中的地位和作用,提高學生學習生物學的熱情和積極性,培養學生接受新知識、新信息的能力。比如:講到免疫,我們可以創設小時候打防疫針的情境;講到病毒的知識,我們可以創設SARS流行時的情境;講到呼吸作用,我們可以創設運動、減肥等學生比較熟悉又感興趣的生活情境進行引入。當然也有些知識,距離學生比較遠,對于這些可以通過類比的方法來創設情境。比如:克隆人的倫理問題,學生可能很多觀點不能理解,那么可以創設這樣一個情境:如果我們班每個人都有一個真實的自己,一個克隆的自己,你將會怎樣看待克隆的自己,怎樣看待你周圍的人?學會知識不僅是學習的一方面,更重要的是應用知識解決實際問題。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