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澤元
摘要:班主任是一個班級的主心骨,相對于學科教師來說在日常教學過程中需要擔負更多的責任和使命。那么如何做一個優秀的班主任呢?本文中我將結合自己的實際管理經驗談談我對于初中班級教學管理工作開展的一些看法和建議。
關鍵詞:班主任;初中階段;管理工作;建議
眾所周知,我國各階段學校教育的開展基本都是以班級為單位進行的,所謂班級就是一個集體,少則幾個人多則幾十人組成,每個班級都會有固定的班主任作為班級的各項事務的總負責者。班級制的教學模式一方面主要是由于我國當前的教育現狀所決定的;另一方面也是因為人作為群居性、社會性的動物,集體生活更容易培養學生的合作意識和日常交往能力。而通常情況下一個班級的學生只能通過最開始的入學考試來粗略的進行劃分,目的也僅僅是為了實現班級之間的能力均衡,以及班級內部學生學習能力的參差不齊,以保證未來教學過程中實現良性競爭和學生之間的學習互補,除此之外學生之間的個性也各不相同。因此,作為班主任我們在接收一個班級時所面臨的是學習能力和個性都各有特色的一群人,這就需要班主任在日常教學過程中利用各種方式實現班級內部的人際關系的和諧,以及知識學習能力的共同提高。
對于初中階段來說,正是學生的青春期,不論是生理還是心理方面都出現大幅度的變化,因此在學習和生活方面也就容易呈現出更多的沖突和矛盾,這樣也給班主任的日常管理工作帶來了具大的挑戰。要想做好初中階段的班主任工作,我們要從班級環境,師生情感等方面入手,建立一個互信互幫、民主和諧的班集體,從而讓學生在受教育過程中不僅僅感受到的是知識的學習,更多的是素養的培育和個性的養成,進而保證學生逐步成長為素質教育所提倡的德智體美勞全方面發展的高素質人才。
一、創建良好的班級環境
從物種的角度來看,人是典型的群居性動物,因此在日常生活中人很難做到“遺世而獨立”,更多的是選擇融入社會。這也就導致人的思維模式和行為方式不可避免的會受到周圍環境人群的影響。而班級也可以算作是社會大環境的縮影,班主任要想做好班級的管理工作,首先就是要營造一種良好的班級環境,進而讓環境和學生之間實現良好的互為影響關系。
首先,從教學的方面來說,教師要打造良性競爭型的班級氛圍。雖然素質教育環境下一定程度上削弱了成績對于學生的影響力,但是對于學生來進入學校的目的就是學習,所以說成績的好壞依舊是檢驗學習成果主要途徑。所以在班級教學方面教師可以通過和各科教師的溝通合作,設立進步墻,給予學習進步者適當獎勵的方式,鼓勵學生通過學習獲得認同感和成就感,進而實現學習方面的良性競爭。
其次,從日常生活來看,教師要打造互幫互助型的班級氛圍。在課堂教學之外,學生還有非常多的時間需要集體生活在一起,例如共同參加活動,共同玩游戲等,并且學生進入社會人際交往也就更為頻繁,所以在日常生活中,教師要做好示范作用營造良好的師生關系,并進一步通過自己為示范實現學生之間的互幫互助,和諧相處。
二、用愛心溫暖每一位學生
對于涉世未深的學生來說,也許在面對社會紛繁復雜的問題時解決能力不足,但學生更能夠通過自己的直覺去分辨好壞是非,所以在對于班級管理方面教師要做到大公無私,用自己的愛心去溫暖每一位學生,讓學生能夠從心底真切的感受到教師的平等和關心,進而才能夠敞開心扉建立良好的師生關系。
首先,在班級管理過程中教師要做到一視同仁,不偏不倚。受到以往應試教育的影響,很長時間內教師習慣于以成績去衡量人,學習好的學生給與多一點關注,學習成績不好的學生則關注相對較少。而初中生正處于心理敏感且叛逆的時期,教師的一點不公平的對待就容易造成學生心理上的被忽視感,容易打擊他們的積極性和上進心,一些學生甚至是通過擾亂課堂班級紀律的極端方式來引起教師的注意。所以對于班主任來說,我們在日常班級管理過程中要盡可能地平分每一份關心和愛心,避免學生的心理落差感。
其次,作為班主任要及時發現學生不論是學習,還是生活中的問題或困難,并給予一定的幫助和指導。例如對于初中階段來說,學生最容易出現的就是早戀問題,這主要是由于學生青春期的心理和生理萌芽所導致,對于班主任來說,我們要做的不是一味地打壓,因為這樣做會讓學生在逆反心理的作用,導致事與愿違的結果。我們能夠做的一方面是站在和學生平等的立場上進行引導,給與學生充分的尊重,并給與思想和行為上的健康引導。另一方面還要與家長做好溝通,避免盲目的阻止所帶來的不利結果。雙管齊下讓學生能夠將早戀時大部分愛情轉化為互幫互助共同進步的動力,繼而為學習提供動力。
三、賞罰分明,建立明確的班級制度
所謂無規矩不成方圓,對于班級管理來說更是如此,所以對于班主任管理班級來說,制定賞罰分明的班級紀律勢在必行。
首先,對于班級管理來說,教師明確建立班級制度的重要性。因為社會現實表明,最為規范的社會環境的形成都是來自于法律和制度。當然對于班級管理來說上升不到法律、法規的高度,但是賞罰分明的班級制度是必須的。所以教師在班級管理過程中要結合班級的教學實際進行班級管理制度的制定,從而讓學生的行為能夠有最為基礎的規范。當然在建立規范的過程中教師要最大限度的尊重學生的意愿,進而實現共同制定,共同執行,共同監督。
其次,班級制度要做到簡單明了,避免無用條例。直觀性的讓學生明白什么可以做,什么不可以做,做對了接受表揚,做錯了就要受到懲罰。這樣可以從根源上給與學生行為方面的直接指導,賞罰分明不僅有利于教師管理班級方面的事半功倍,還有能夠無形中給予學生行為習慣養成方面的正確引導。愛學生的一個重要內容就是有足夠的時間,讓學生充分發表個人的想法和意愿,使學生能夠自信地成長。
總之,在我看來環境、愛心、紀律是班主任做好班級管理工作的三大要素,而良好的師生關系是班主任班級管理的最有力支撐。
參考文獻:
[1]張斌賢,褚洪啟等編著.《西方教育思想史》[M].四川教育出版社,1994年:7-11.
[2]郭齊家.《中國教育思想史》[M].教育科學出版社,1987年:22-27.
[3]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國際教育發展委員會編著:《學會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M].教育科學出版社,1996年:20-33.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