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海英
摘要:對于詩歌,現(xiàn)在的教材從小學一二年級開始就有著很多的涉及,但是對于詩歌的教學,很多語文老師存在很多的疑問與顧慮,學生同樣面對詩歌的學習,也存在相當大的一部分畏懼心理。怎樣才能讓學生提高對詩歌的能力,把握詩歌的大意,甚至更深入的理解詩歌,是現(xiàn)在教學小學語文詩歌的關鍵。
關鍵詞:詩歌;閱讀;興趣培養(yǎng);美的發(fā)現(xiàn)
小學接觸的詩歌,通常是畫面感極為強烈的,但是就拿一首5言絕句來說,短短的20個字,學生卻非常難以理解這些字的含義,就算沒有什么不會的詞語。很多小學生對于詩歌只停留在記憶階段,小學生的記憶能力很好,每一首小詩歌都可以倒背如流,但是一但問到這首詩講解的是什么,就很少有學生能夠準確的回答出來。這樣的現(xiàn)象是極其普遍的,很多老師為了適應考試的要求,也沒有過多強調小學詩歌意思的理解,對于小學低年級的學生,這樣的教學方法可能會適用,但是對于高年級的學生,像5、6年級的,考試題不再局限在書本的知識點上,還有些很多的擴展的課外內容,這樣單單背書就不能適應考試的要求了。因此,從小就應當注重對詩歌的解釋與教學,讓學生能夠站在古人的角度去看待詩歌,然后切身體會到那種詩歌里的思想內涵,這樣的小學語文教學才是適應教學目標的合理方法。很多詩歌的字詞與韻律設置的十分巧妙,但是怎樣教會學生探究這樣一種美,同樣也是值得教師深思的。以下,提出了一些方法,能夠讓教師借鑒并在教學中得以運用。
一、了解詩歌背景,把握大意內容
像這樣的一首駱賓王的《詠鵝》,在小學課本的設置為那些低年級的學生學習的內容,這首詩的結構突破了一般詩歌的常理,不是那種規(guī)則的每句都是相同的字數(shù)。講解這首詩的時候,首先要對詩歌的環(huán)境以及詩人的背景作分析。駱賓王七歲的時候就做出來這首《詠鵝》而享譽全國,他有著神童的頭銜。這首詩歌有什么精妙之處,一個七歲的小兒又怎能以此簡單的詩歌來征服大人的心呢?所以講解到這里,學生自然而然地對這首詩歌充滿了好奇心,這是一個好的開端,借此繼續(xù)對文章的每一段進行系統(tǒng)化講解。
教學時可以借助各種各樣的材料輔助教學,這時候介紹詩歌背景的重要性也就出來了。這首《詠鵝》是寫在一口池塘叫駱家塘,小小年級的駱冰王與一個客人一起玩耍欣賞美麗的景色,客人想為難一下小駱冰王,就讓他借著這樣的景色來作詩一首,沒想到駱冰王脫口而出,這一首膾炙人口的詩歌也被后人傳承下來了。在這首詩歌中,開頭的三個“鵝鵝鵝”生動傳神地展現(xiàn)了畫面,這時候教學講到這里,就應當對學生進行提問,這句話讓學生想到了什么。這樣就能調動學生的注意,而非老師一個人在表演,匯總大家的思考,可以總結出以下的幾個方面:1.表達了詩歌的主角;2.傳神地寫出來鵝的叫聲;3.可能也反映了鵝數(shù)量;4.給人一種未見其人先出其聲的感受等等。這樣的三個字就反應了這么多的主題內容,可見這首詩歌的巧妙。這樣反復誦讀的詞語來開篇的方式,非常的新穎,也就是這樣的三個字,讓人過目不忘,仿佛身在其中,同時也可見小作者對于鵝的喜愛。以后的每一段,都可以運用這樣的方法,先讓學生了解到寫作的背景以及詩人的情況。這樣,學生就有了提前的把握,學習詩歌也就不是像想象中那么困難了。
二、多次誦讀,把握詩歌的節(jié)奏美
一首詩歌,往往就在于朗讀上十分朗朗上口,讓人回味無窮。很多老師會讓學生多次閱讀詩歌,這主要是讓學生能夠對于詩歌的字詞速記下來,但是一般的讀根本只是為了適應考試的要求,掌握字詞的一個方法,完全丟失了詩歌的美感。這樣同樣是不能讓學生很好的學習詩歌,也體會不到詩歌本身的那一種美感,大多時候還讓學生覺得讀詩歌就是一種枯燥乏味的事情。因此鍛煉學生充滿感情地閱讀詩歌,同樣也應當引起老師的注意。像這樣的一首詩《江南》,它來自樂府詩集,這樣本來就是讓大家傳唱的詩歌,更加應該注重美的把握。后面的幾句詩采用反復的修辭手法,后面的幾句是“魚戲蓮葉”、“間”、“東”、“西”、“南”、“北”,每一句如果只是單純的念出來,完全就失去了那種魚兒在躍動的情景,也就失去了這首詩的意義。因此這里的魚戲蓮葉重復的五句話,每一句的語調和那種思想情懷應當不相同,朗讀者應當有著這種躍動的聲調,才能生動形象地表現(xiàn)出魚兒在蓮葉底下歡樂地自由自在的場景。
老師可以多多抽學生進行朗讀,先大致講解整首詩的大致意思,然后分組讓學生進行討論,再讓學生一一進行當眾表演。對于每個學生的表演進行評論,和學生們一起找出那個讀得最有感情的學生,并對其作相應的獎勵。這樣的游戲化的教學方法,讓每個學生都有機會參與到課堂上面,也能在學生朗讀的時候對各種各樣感情不到位的詩句進行系統(tǒng)化的評價,還能讓學生得到很大的鼓勵。這樣,小學語文課堂不在屬于那些優(yōu)等生,也當然不屬于老師,這樣讓那些相對較差的學生也能夠得到很大的鼓舞。
三、課下多讓學生自行思考
學習是一個積累的過程,同樣也是一個主動的過程。記憶是教學中不能教給學生的,同樣的,思維方式也是不能通過老師像標準答案一樣依次給學生們清楚地說明。老師的教學更注重的是一種方法,其他的更多的內容還有思維的感官,還是需要學生自行去思考與理解。因此,課下對學生的作業(yè)布置,也不能只是局限在老師以及講過的問題上,還要多設置一些題目,讓學生自行回家進行思考,第二天再讓學生一起討論出合理的答案,而不是老師直接就說出答案。學生的獨立性太差或者學生形成懶惰的依賴習慣,就是由于老師過于勤快,為學生過于著想,才會讓學生養(yǎng)成這樣的壞習慣。對于家庭課后問題的設置,可以從這幾點出發(fā):比如詩歌的詩歌大意是什么?詩歌給我們展現(xiàn)了什么樣的場景?通過學習這樣的一首詩,我們懂得了什么道理?等等一系列的問題。這樣學生就能更好地對今天學的詩歌進行反思了。
總而言之,詩歌的教學只要掌握方式方法,同樣也可以得到很好的反響。學生對于詩歌的畏懼在于很多學生不太知道詩歌的意思,對于很多詩歌的思想感情不能很好的把握,雖然這些情況也可以通過大量的閱讀詩歌慢慢讓學生提高,但是這樣光是背誦的效果是非常不明顯的。因此,小學語文教師還是要在內容與思想感情上多多重視,只有讓學生了解了每句話的意思,還有整首詩的思想內涵后,才能使學生好好對詩歌進行進一步的分析與解析。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