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華東
【摘 要】數學作為一門基礎學科, 數學的產生來源于生活實踐,數學的教學同樣離不開生活實踐。為培養學生的自主創新能力,提供了廣闊的空間。在小學數學教學中,如何把數學與學生生活實際聯系起來,讓學生感受到生活處處充滿數學,是每一位教師思考的課題。
【關鍵詞】數學教學 創新能力 源于生活
中圖分類號:G4 文獻標識碼: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7.18.200
創新教育是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關鍵,而激發學生的創新意識、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創新思維習慣,是教學工作中的一項任務,數學是思維的體操,是培養學生創新能力的重要陣地,在教學中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這不僅是數學本身的需要,也是培養高素質,跨世紀建設人才的需要。而數學與我們的生活緊密相連。《數學課程標準》中明確指出:“要重視從學生的生活實踐經驗和已有的知識中學習數學。”
如何把數學與學生生活實際聯系起來,讓學生感受到生活處處充滿數學,提高學生在數學課堂中的學習熱情,增強學生對數學知識的應用意識,培養學生的自主創新能力呢?
一、讓學生體驗“生活離不開數學”
荷蘭數學教育家弗賴登塔爾強調指出:“學習數學的唯一重要方法是實行‘再創造,也就是說要讓學生自己把要寫的東西發現和創造出來。”因此,教師要善于從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中提取數學素材,培養學生在生活中發現數學問題的眼光。例如:在教學人教版六年級數學下冊第20頁《圓柱側面積》時,我設計了讓學生幫助飲料公司設計飲料罐的外包裝的情況。同學們立刻來了興趣,討論要設計這樣、那樣的包裝,不一會就有同學發現問題了:我們設計飲料罐外包裝就必須確定要多大的包裝紙,也就是先求出圓柱體飲料罐的側面積。當大家提出這樣的疑問后,教師接著問:“你們能有辦法知道飲料罐的側面積嗎?”頓時,課堂氣氛活躍起來了,大家各抒己見,外包裝紙“脫”下來剪開后得到一個長方形,圓柱側面展開正好是一個長方形,長方形的長相當于圓柱體的底面周長,長方形的寬相當于圓柱體的高,因為:長方形的面積=長×寬,所以: 圓柱體側面積=底面周長×高。同學們從生活實例中發現問題,分析問題,最后解決問題,從而深刻體會到數學知識來源于生活實際,感到學習是身邊的數學。
二、讓學生體驗“數學離不開生活”
數學起源于生活,有作用于生活。數學課堂在教學應該著力體現“小課堂,大社會”的理念,讓學生在貼近生活情境中發現數學問題,并運用所學的數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培養學生綜合運用知識的能力。
例如在教學蘇教版一年級數學下冊第五單元第66頁《元、角、分》一課時,教師把學生模擬購物的情境引入新課,讓學生輪流做售貨員和顧客,在小組內進行買賣游戲活動,學會人民幣的簡單加、減計算,提高購物能力。在活動開始之前,要為每組學生準備1分、2分、5分、1角、2角、5角、1元、2元等面值的人民幣共5元,讓學生來認識這些人民幣。在活動中要求:(1)每組購買的商品中必須有文具,書籍,小玩具( 商品參考價格:小刀一把9角、圓珠筆一支1元、鉛筆一支4角、尺子一把3角、故事書一本1元4角、科技書一本1元5角、小汽車一輛2元6角)等等。(2)用所發給的錢,看誰買的東西多,買的東西好,買后要進行評比。活動后進行集體討論,讓每個學生都要說出自主買了那幾樣商品,每樣商品多少錢?(分別用分、角來表示)。通過活動,學生不但認識了元、角、分,而且自主探索出元與角、角與分之間的進率,知道了1元=10角、1角=10分,并學會進行換算,同時把學會的知識應用到實際生活中。
這樣的教學,培養了學生留心觀察周圍事物,用數學的觀點去認識周圍事物,并用數學解決了生活中的實際問題。
三、讓學生在數學教學中感受生活
數學的產生來源于生活實踐,數學的教學同樣離不開生活實踐。數學問題,在六年級學生的眼中,不再是簡單的數學,符號或公式,而是生活實際的一部分,是多姿多態的,富有感情,具有活力的。因此,課堂教學中為學生營造一種和諧而又充滿智力活動氛圍,使學生受到創新思維的訓練。
例如:在教學人教版六年級上冊數學“雞兔同籠”時,出示數學題“今有雞兔同籠,上有三十五頭,下有九十四足,雞、兔各幾只?”利用一只青蛙一張嘴,兩只眼睛四條腿的游戲引入課題。而后給學生設置疑問:教學在這里我發現學生對研究這個問題的興趣很高,極力想解決它,頓時,整堂課就進入了積極解答疑難問題中。學生通過討論、探索出解決問題的多種方法,學生的解法有:(1)猜測法 (2)列表法 (3)用方程解(4)假設法。教師適時點撥,學生的創造思維在不知不覺中得到開發。 最后總結出兩種簡單的解法如下:
解法一:
雞的只數:(4×35-94)÷(4-2)=23(只)
兔的只數:35-23=12(只)
解法二:
兔的只數:(94-2×35)÷(4-2)=12(只)
雞的只數:35-12=23(只)
四、動手操作,激發創新意識
瑞士心理學家皮亞杰認為:“數學上的抽象乃是屬于操作性質的,而它的發生發展要經過連續不斷一系列的階梯。而最初的來源又是一些十分具體的行動。”在課堂上,教師多讓學生動手,通過對學具的擺、剪、拼、移進行操作來調動眼、耳、手等各種感官參與感知創意。
例如我教學蘇教版數學一(下)第16—18頁第二單元認識圖形時,每小組觀察拼搭的積木,想一想在拼搭的積木中分類認識圖形。先通過讓學生觀察長方體、正方體的一個面和圓柱的底面,以及用這些幾何形體的畫面圖形等活動,從物體上“分離”出面以后,把“面”從“體”上剝離下來。加深對“面”附著于“體”的感受。更好地感受“體”與“面”、“面”與“線”的聯系和區別,更好地直觀認識長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圓。再通過折一折、搭一搭、數一數、剪一剪、拼一拼等實踐活動,加深對平面圖形的認識,然后摸一摸、描一描等方法引出了長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圓。為了引導學生進一步研究面的形狀,感受長方形、正方形、圓和三角形的特點,形成有關圖形的正確表象,教材在“想想做做”中安排了豐富的學習活動,如畫一畫、找一找、圍一圍等。在這些活動中,學生手腦并用,不僅在知識層面上得到鞏固和深化,而且進一步體會了數學與生活的聯系中,發展了數學思維,激發了進一步學習的愿望。這樣讓學生再動手操作中迸發出創新意識,體驗創造成功的喜悅。
五、讓學生在教學應用題教學中離不開生活
生活離不開數學,數學離不開生活。數學知識源于生活,而最中服務于生活。《數學課程標準》指出:“數學教育應該努力激發學生的學習情感,將數學與學生的社會、學習聯系起來,學習有活力的、活生生的數學”。因此,我們的應用題特別要注意把生活經驗數學化,把數學問題生活化。
要適應素質教育的發展要求,我們就必須把數學和生活實際結合起來。在教學中多創設生活場面,引導學生深入生活和社會實踐中去,了解數學在人們生活中意義,培養學生的應用能力和創新能力。總而言之,創新能力來源于生活。
參考文獻
1.荷蘭數學教育家弗賴登塔爾 《內蒙古教育》 2016年15期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