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曉仙

摘要:目的 觀察推拿治療小兒夜啼的臨床療效。方法 所選病例均來自江蘇省中醫院推拿科門診。對60例夜啼患兒,運用推拿手法進行治療,觀察治療前后患兒啼哭、身熱、煩躁等癥狀的變化,評價其臨床療效。結果 總有效率:脾虛食滯型為900%,心理積熱為850%。,驚恐傷神為100%。結論 運用推拿手法治療小兒夜啼臨床療效確切,尤其對驚恐傷神型最有效。
關鍵詞:推拿;夜啼;療效
中圖分類號:R2726 文獻標志碼:B 文章編號:1007-2349(2017)10-0061-02
小兒夜啼多見于嬰幼兒,以入夜啼哭不安,或每夜定時啼哭,甚則通宵達旦,天明漸安,白天如常為主要表現,屬于嬰幼兒常見病之一。本病日久不愈會影響機體免疫功能,進而影響小兒生長發育。西醫認為母親孕期憂郁、母子不良關系及患兒中樞神經系統發育未完善、腸道功能不成熟、缺鈣等原因是引起小兒哭鬧的原因[1]。中醫認為本病多由脾虛食滯、心經積熱、驚恐傷神所致。中醫學對本病的治療有口服中藥、點刺、放血等方法,但這些方法存在熬制中藥湯劑繁瑣、小兒中藥喂服難等缺陷。而推拿具有簡、便、廉、驗等優勢,具有很好的臨床推廣價值。作者采用推拿手法治療小兒夜啼取得較好臨床療效,報道如下。
1 臨床資料
11 一般資料 60例患兒均來自江蘇省中醫院小兒推拿科門診,其中男32例,女28例;年齡最小22 d,最大6個月;病程最短2 d,最長4個月。
12 納入標準 參考《中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夜啼的診斷標準[2]。即入夜定時(多在子時左右)啼哭不止,輕重表現不一,但白天安靜;多無發熱、嘔吐、泄瀉、口瘡、癤腫、外傷等表現。
13 中醫辨證分型 參照《中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2]中夜啼的診斷標準。分為①脾虛食滯型:哭聲低微,睡喜彎曲,腹部喜溫喜按或脘腹脹滿,四肢欠溫,食少便溏或酸臭,小溲清長,面色青白。唇舌色淡,苔薄或厚,指紋淡紅或紫。②心經積熱:哭聲較響,見燈火則啼哭更甚。哭時面赤唇紅,煩躁不安,身熱多汗,大便秘結,小溲短赤。舌尖紅,苔黃,指紋紅紫。③驚恐傷神型:夜寐突然驚醒而啼哭,哭聲尖厲,如見異物狀,緊偎母懷,面色青灰。舌苔正常,指紋青紫。
14 納入標準 ①符合夜啼的中醫診斷及辨證分型;②受試者監護人知情同意,并簽署相關文件;③治療前2周未接受其他方式的治療;④年齡≤6月。
15 排除標準 ①排除生理性夜間啼哭;②排除因各種其他疾病引起的啼哭;③實驗室及其他各項檢查無異常指標。
16 統計學方法 用軟件SPSS190進行數據分析,計數資料以率或構成比表示,采用χ2檢驗,所有統計檢驗均采用雙側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治療方法
采用辨病與辨證結合。推拿的主要穴位和方法:摩腹5 min,補脾經100次,清大腸100次,運內八卦100次,搗小天心100次,按揉耳后高骨穴100次(雙側),揉百會100次。辨證加減,脾虛食滯型,加推下七節骨100次,揉一窩風100次;心經積熱型,加清心經100次;驚恐傷神型,加清肝經100次。以上手部所取穴位均用患兒左手。每日推拿1次,3天為1個療程。共治療2個療程。
3 療效標準與治療結果
31 療效標準 參考《中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療效評定標準。治愈:啼哭休止,夜寐正常;好轉:入夜啼哭次數減少,程度減輕,稍哄即止;未愈:夜啼如前,未能休止。
32 治療結果 見表1。
4 討論
中醫學認為本病主要因脾陽虧虛、乳食積滯、心經積熱、驚恐傷神所致。《幼幼集成》指出:“小兒夜啼有數證,有臟(脾)寒,有心熱,有神不安,有拗哭,此中寒熱不同切宜詳辨”。因初生兒離開母腹,環境由胎內轉變為胎外,又因小兒臟腑幼嫩,陰陽二氣稚弱,調節及運化能力較差,所以不論外感六淫,還是內傷乳食,都可導致小兒臟腑功能失調,陰陽氣血失于平衡,一旦感到痛苦,就只能用啼哭來表達[3]。推拿所用的穴位和手法中,摩腹、補脾經、清大腸、運內八卦、推下七節骨、揉一窩風可健脾和胃,補益氣血,溫陽散寒、消食導滯、調節胃腸功能;搗小天心、按揉耳后高骨能寧心除煩、鎮靜安神;清心經則能清心除煩,寧心益志;清肝經可清熱息風,定驚除煩。上述手法辨證運用,共收溫脾行氣、清心瀉火、定驚安神、平衡陰陽之效。本研究證明辨證應用推拿手法治療小兒夜啼效果明顯,且具有安全可靠,方法簡便,療程短,無任何副作用的特點,深受患兒家長的歡迎。
參考文獻:
[1]許雙虹,陳建宏,林詩書小兒七星茶新用[J].新中醫,2009,41(3):100-101
[2]ZY/T0011-0019-94,中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S].
[3]徐海燕桅子豉湯方敷神網穴治療小兒心經積熱型夜啼臨床療效觀察[D].福州:福建中醫藥大學,201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