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隨著太原市老齡化的深入,如何養老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關注,養老模式的創新,就是要尋找一種或幾種適合全市實際情況的養老模式,更加有利于協調各養老因素之間的關系,使社會養老資源得到有效的利用,從而推進太原市養老產業發展。
關鍵詞:太原市 養老產業 養老模式 創新
中圖分類號:F20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4914(2017)10-162-03
人口老齡化是世界性問題,它涉及政治、經濟、文化等諸多社會領域,目前人口老齡化問題已經成為我國關系國計民生和國家長治久安的重大戰略性問題。截至2016年底,我國60周歲以上老年人口達到2.31億,占總人口的16.7%。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人口老齡化發展仍將呈現老年人口增長快,規模大;高齡、失能老人增長快,社會負擔重;農村老齡問題突出;老年人家庭空巢化、獨居化加速等特征。老年人是社會的寶貴財富,是社會生產力不可忽視的一支重要力量,讓他們心情舒暢、各盡所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諧相處,是老齡社會發展的必然要求,也是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基本要求和重要體現。面對“銀色浪潮”來襲和養老呈現多層次差異性需求的實際問題,必須堅持以人為本,采取有效措施,大力推動養老產業發展,全面提升養老服務水平,努力創新養老模式,積極探索涉及老年人的養老、醫療、護理、住房等新型養老模式,推動老齡事業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真正讓所有老年人都能老有所養、老有所依、老有所樂、老有所安。
一、太原市老齡化人口現狀與養老特點
實行計劃生育政策30多年來,我市大多數家庭形成了“421”結構,而且隨著勞動力流動性加劇,造成目前日益增多的空巢或留守老人,太原市成為全省最早進入人口老齡化社會的城市,老齡人口對養老的社會化需求越來越大,我市現已進入創新養老模式,加快養老產業發展以更好應對人口老齡化問題的關鍵時期。2015年,市委、市政府出臺了《關于加快發展養老服務業的實施意見》,明確了我市2015年至2020年養老服務業發展的具體思路、發展目標、主要任務、政策措施和工作要求。2016年,市政府辦公廳下發了《關于印發太原市促進社會資本投資養老服務業實施方案的通知》,提出了以老年餐飲服務、養老金融保險、老年教育培訓、老年醫療保健、老年照料護理、老年休閑旅游、老年文化娛樂、老年信息服務、老齡器械用品等為支撐的“1+9”新型養老服務產業體系,為推動養老產業創新發展,全面提升養老產業服務水平指明了方向。但我市養老服務業發展總體上還處于起步階段,存在服務供給不足、結構不合理、質量不高、社會力量參與不充分、扶持政策不配套等問題,難以滿足人口老齡化發展的需求,亟待進一步解放思想、深化改革、破除體制機制障礙、創新養老模式,促進養老產業持續健康發展。目前,我市養老產業發展面臨著人口老齡化特征明顯、養老產業供需矛盾比較突出等現狀,突出表現在:
(一)老齡化人口基數大
截至2014年底,我市60歲以上老年人口63.8萬人,占全市總人口的14.8%,已超過老齡化社會國際標準4.8個百分點,老年人口占總人口的比例高出全省1個百分點,老齡化比例居全省之首。根據民政部2014年《全國民政事業發展統計報告》,全國60歲以上老年人口的年平均增長率為3.28%,按此增長率測算,到2020年,我市60歲以上老年人口約77.43萬人,占全市總人口將達17.4%。
(二)空巢家庭多
作為省會城市,農村留守老人和城市空巢家庭現象都很突出,2014年,我市空巢老人總量達35萬人,占老年人口的54.8%,到2020年,我市空巢老人42.28萬人,加劇了城鄉人口老齡化和社會保障等問題的嚴重性。
(三)高齡、失能老人比例高
2014年,我市80歲以上高齡老人7.59萬人,占老年人口的11.9%;失能、半失能老人1.9萬人,占老年人口的2.98%;均高于全省平均水平,高齡、失能和患病老年人的照料護理,已經成為政府亟需應對的社會問題。到2020年,我市80歲以上高齡老人9.17萬人,失能、半失能老人2.3萬人,高齡化趨勢愈發明顯,失能、半失能人數逐漸增加。
(四)呈現“未富先老”特征
2015年,全市月收入在2500元以上老人占老年人口的23%,收入在2500元以下的占77%。屬于典型的未富先老,其經濟發展水平遠遠低于人口老齡化增長速度,在這樣不是很豐富的物質基礎前提下,難以應對我市當前嚴峻的老齡化形式。
(五)城中村居民養老面臨新問題
隨著近年來城中村改造的加速推進和逐步完成,城中村居民養老成為太原市養老產業發展面臨的一個全新問題。城中村村民在失去了賴以生存的土地的情況下,他們既不同于農民,又有別于城市居民,面臨著不同于過去的養老、醫療、就業等一系列問題。目前,城中村養老問題主要有養老保障覆蓋面窄,保障收入低、水平低;土地養老功能喪失;家庭養老功能弱化;社區養老服務功能不健全;城中村村民文化心理滯后;城中村“40、50”群體養老前景堪憂等。
(六)農村老齡化現象比城市嚴重
隨著城市化進程的不斷加快,我市大量農村青壯勞動力越來越地從鄉村涌到城市,農村留守老年人逐漸增多,在降低城市老年人口比重的同時提高了農村實際老齡化程度,農村地區老齡化趨勢嚴峻,這將是今后解決養老的重大難題之一。
(七)養老機構、設施不足
與老齡化快速發展的嚴峻形勢相比,我市養老服務業發展滯后,養老設施建設明顯不足。目前,全市共有各類養老機構50所(其中,公辦機構1所,農村敬老院27所,民辦非營利機構22所),機構床位7648張;已建成城鄉老年日間照料中心350個(其中,城市115個,農村235個),床位3500張;千名老人擁有床位數17張,只有國家指導標準30張床的56.7%,養老床位嚴重短缺。endprint
二、太原市養老模式與養老需求分析
面對人口老齡化發展的新形勢,只有明確老人們怎么養老、如何做好養老服務,以及我市現有哪些養老模式、他們各具什么特點等,我們才能做到有的放矢,進一步制定和實施促進養老產業發展的政策措施,從而確保養老產業健康、持續、快速發展。
(一)居家、社區養老模式分析
我市以居家、社區養老為主,由子女、配偶或其他直系親屬為老年人提供經濟、生活和精神照顧,以保障老年人基本生活。在子女因工作或其他原因,無法時刻陪伴老人的情況下,由社區為老年人提供的包括物質、設施、衣食住行方便以及生活照料、醫療護理、心理保健、文化教育、體育娛樂、法律咨詢等方面的服務。如:太原萬柏林和平社區、漪汾苑社區,建立了“居家養老服務中心”,中心專門設置了日間照料室、老年餐廳、愛心超市。白天,老人可以在中心吃飯、下棋、畫畫、運動,有專人照料、看護;晚上,則回家去和兒女團聚,為老人的子女減輕照護重擔,讓他們得以喘口氣。目前,像這樣的試點社區已經有了100個,占全太原市社區總數的1/5,主要是將社區的衛生服務站、健康管理咨詢機構、電器維修公司和餐飲企業整合起來,納入到居家養老的服務隊伍中來,依靠社區為老年人養老。
從目前我市推廣的“居家、社區養老模式”分析,屬于大型國企的社區的居家養老實施得比較好。以太原鋼鐵集團有限公司為例,老年人活動經費多年來保持在1000萬元左右,這個數字是整個太原市老齡事業發展基金的6倍。而普通的居住小區,居家養老的差異和實施難度較大。我市民政部門在居家養老的開始起步階段,針對大部分老人收入不高的特點,曾經在老軍營小區試以公平一致的方式,針對60歲以上老人統一發放過政府埋單的“服務券”,但由于老人個人情況不同,有的老人用不著,有的老人不夠用。2010年,太原市投入了100多萬元對太原市6個城區的10個試點社區和全市70歲以上空巢老人發放“居家養老服務券”,這次改變了規則,將需要服務的老人分為了“ABCD”四類,前三類分別是困難家庭老人、高齡老人和有需求老人,“將政府應該管的放在第一位”,給予50到100元的經濟補貼,而第四類老人,只是“象征意義體驗一下養老服務”。
(二)機構養老模式分析
太原市擁有各類養老機構50所,床位總數7648張,平均80多個老人一張床位,供需矛盾比較突出,但與此形成鮮明對比的則是,大部分養老機構的入住率很低,只有少數養老院床位緊俏,需排隊入住。其中最主要的原因是服務質量與服務價格方面均難以滿足養老者的需求。老年人需要高質量、全方位的服務項目和設施,雖然高端養老機構能提供,但是價格過高,大多數人不能承受;而中低端養老機構雖然價格低,普遍都能接受,但又因服務質量差項目少,場所設施簡陋等,不能滿足服務需求;專業養老機構雖然服務技術專業,但是服務對象特殊,價格過高,遠不能滿足市場要求。如我市的德蘭養護院,床位84張,主要服務對象為失能、失智、康復和臨終的半自理和不能自理的老人,需全護理、特護服務,但由于價格較高等問題,入住率不高。
此外,我市公辦養老機構只有一所,其余皆為民辦,由于養老機構投資回收期較長,民辦養老機構難以獲得金融服務支持和銀行貸款,資金的緊張造成了養老機構服務水平低、規模小、布局散亂的狀況。當前,我市養老機構主要分布在杏花嶺區、迎澤區的城鄉結合部,租用居民住宅,地處偏遠,交通不便,設施簡陋,許多有養老需求的老人不愿意入住,出現了床位利用率不高等現象。
(三)養老供需分析
更好地兼顧公平和實際需求,滿足老人的各種需要,是我們今后養老模式創新和努力的方向。我們必須依據不同需求老人的具體情況,進一步改革和完善養老服務,創新和規范養老機構模式,在全面滿足老年人養老需求的基礎上,推動我市養老產業全面發展。
1.將老人按生理、收入、興趣等方面進行需求分類。總體來說,老年人可分為自理、半自理和完全不能自理三種,他們的需求主要包括四個方面:一是經濟提供,二是生活照顧,三是醫療護理,四是精神慰藉。考慮老年人的多種需求,開展不同階段、不同層次、不同級別的養老方式。首先,從年齡階段來看,剛退休的老人,身體健康狀況非常好,更多地是選擇家庭養老或居家養老。隨著年齡的增長,身體機能下降和疾病困擾,老人才有可能尋求機構的幫助。其次,從經濟承受力來講,經濟條件較好的老人,希望選擇高檔的養老服務形式或機構,以提升生活品質,而經濟條件一般的老人,希望選擇普通的經濟型養老服務形式或機構,低收入老人則需要政府提供保障。再次,從自理級別來看,自理型老人提供基本日常照料即可,對半自理和完全不能自理的老人,則主要提供康復護理服務。最后,從個性差異來看,有的老人喜歡休閑聊天,有的老人喜歡旅游、收藏,有的老人則希望繼續工作體現價值,有的喜歡集體生活,有的喜歡清靜獨居。因此,在建立養老模式上,一定要考慮老年人需求的多樣化。對于養老機構而言,還需進一步從供給方面加強自身的改革與創新,努力豐富居家、社區養老服務內容,舉辦社區養老院、敬老院、托老所、老人公寓、老人新村等社會福利機構;設立社區老年購物中心和服務中心;開設老人餐桌、老人食堂、家政服務中心;建立社區老年醫療保健機構;建立社區老年活動中心;設立老年婚介所;開辦社區老年學校;設立老年人才市場;開展老人法律援助、庇護服務等。
2.規范養老服務機構,出臺養老服務標準。對已出現的養老服務方式和機構,盡快健全養老服務行業質量管理標準、養老服務機構準入、退出、激勵機制及養老服務質量投訴機制。同時,加強對養老機構的第三方監管,保護老人的合法權益。養老服務是一項高風險行業,老年人很容易出現意外,需牽涉保險、法律等相關行業,通過出臺明確的標準,一方面保障了養老服務質量,另一方面也規避了養老機構和人員的風險,解除了社會力量參與養老服務的后顧之憂,從制度上規范、推進養老服務事業健康有序發展。
三、創新養老模式,推動我市養老產業發展endprint
發展養老產業,需要改變目前的養老結構,推動養老事業的變革,除了大力發展經濟、提高百姓收入水平、完善社會保障制度、提供政策支持外,還應完善當前養老機構的準入制度,使投資主體多元化,更重要的是要依據當前我市養老市場實際情況,使養老機構中的服務項目不斷豐富,服務人員素質全面提高,經營和管理體制提升,機構運作模式得到創新。
(一)醫養結合模式
針對失能和部分失能老年人,他們對醫療衛生和生活照料需求更多的特點,將醫院和養老機構結合起來。在我市現有醫院中增設醫養結合床位,設置老年專科、康復醫院或老年病區等,形成有梯度的老年醫療護理體系。完善老年人健康狀況評估和入院、出院標準,試行根據老年人健康等級,合理匹配相應的醫療護理服務。統籌調配醫療、養老資源,建立醫養聯動機制,確保老年人醫療、養老機構間轉運實現無縫轉接。需注意的是,主管部門盡快制訂出臺基層醫療衛生機構開展“醫養結合”式養老服務的服務標準和收費標準,將基本醫療費、日常護理費、康復保健費等項目納入城鎮醫保和新農合報銷范圍,降低醫養進入門檻,解決因價格偏高,致使老年人無法入住的難題。
(二)以房養老模式
我市有100多個城中村改造,原來的城中村居民便有了一套甚至多套房子,原來的院子變成了現在的高樓,生活環境的變化使他們還沒有馬上適應,尤其是城中村老人,不知道如何養老,對于這一部分人群,可以采用以房養老,有效提高老人的晚年物質、生活質量,讓老年人充分享受適合其生理特點的老年食品、老年保健品、老年護理、老年旅游產品等。尤其是空巢老人,可以得到全面而專業的照顧,真正讓老人頤養天年。
(三)基地養老模式
在我市周邊生態環境優越、交通便利、經濟相對不夠發達的區域,建造大規模的養老基地,將城市的老年人自愿移入居住,實施基地養老。有一定經濟實力,喜歡親近自然又不愿離家太遠的老年人可以選擇這種養老方式。健康養老的朝陽產業已經被開發商提上日程,巨大的市場潛力,使養老地產儼然成為未來的發展趨勢,更被大多數房企選作突圍轉型的主要方向。隨著房企的陸續進入以及轉型的逐步深入,未來養老地產的熱度將不斷提升,而政策支持的力度則是產業發展的關鍵。基地養老既可大大提升養老的品位和生活質量,又相對節約了養老成本。老年人居住在基地養老后,還可以將原居住于城市的已閑置住房,通過出租或出售的方法將價值搞活。
(四)旅游養老模式
對于身體狀況良好,經濟條件可以,樂意于游覽祖國的大好河山的老人,旅游養老是非常不錯的選擇。太原是北方城市,冬季老人到南方避寒,夏天再回到太原避暑,這種候鳥生活已被越來越多的老人所接受。這些老人,隨著季節的變化,選擇氣候適宜的地方,結伴外出旅游,一年四季作觀光游覽式的養老。這種候鳥生活不僅是一種生活方式,其實更是一種生活態度。猶如汽車每年需要保養一樣,有些小毛病要及時排出,總可以保持良好狀態。日常工作繁忙、多事煩心、身心疲憊,即使已退休,但北方冬天不僅寒冷,而且空氣污染嚴重,更需要每年有一定時間,到環境好的地方,放松調養,洗洗肺,使身心處在良好狀態,既提高生活質量,又達到健康養生,這是安度晚年老人們值得借鑒和采納的。
(五)互助養老模式
有些獨居老人或有共同的興趣愛好,可以商議結成一個養老的生活共同體搭伴養老。大家一起制定生活的日程安排,一起娛樂、一起用餐,團隊中有人生病或有事時,大家還可以一起照顧和幫助他,這樣的抱團取暖養老方式,不僅養老生活成本大幅度降低,又消除了寂寞空虛感。
(六)社區智慧居家養老模式
21世紀是信息化的時代,信息化的生活方式滲透在了生活的方方面面,在新的時期,面臨養老問題的新形勢下,將信息化手段運用在養老體系中去,實現一個以老人為主體,以網絡信息化服務為媒介,將政府力量、社會力量、家庭力量整合在一起,形成一個強有力的聯系和分工,從而形成以社區為依托,信息化為手段,政府鼓勵監督的新型養老模式——社區智慧居家養老模式。以社區為單元,利用閑置的車棚、倉庫、學校、舊院場所改造成為社區養老服務與日間照料中心,通過與社區緊密合作,吸收社區工作人員,利用信息化手段,設立服務呼叫響應中心(平臺),搭建老年人生活服務網絡。通過簽約合作模式,整合社區一公里范圍內家政、維修、便利店、零售、社區醫生等資源,統一服務形象標識,結合行業、專業服務規范,制訂服務標準,細化、量化服務體系,并建立履約保證金、潛在風險保險金等風險管理、質量管理體系,部署一鍵式“電子保姆”呼叫系統,使老人足不出戶就可以享受到醫療急救、家政服務、商品配送等智能化、標準化服務。
智慧養老的關鍵點在于無障礙感知老人身體特征,智慧分析老人各層次需求,快速便捷地按需提供服務,大幅降低現有養老服務價格,準確有效地對服務客觀評價監管。如果老人走出房屋或摔倒,地面安全傳感器會立即通知醫護人員或老人親屬;冰箱里的牛奶翻倒灑出,或是熱鍋在爐灶上無人看管,安在冰箱和廚房里的傳感器會發出警報,一定時間內無人響應,則自動進行清理并關閉煤氣。這不是科幻片里的場景,智慧養老系統就能將這一切實現。除了這些突發情況,物聯網“智慧養老”的關懷還體現在細節之處,比如老人住所內的水龍頭一旦24小時都沒有開啟過,那么報警系統就會通過電話或短信提醒,看看老人是否外出,還是出現了其他的意外。從而實現對老年人健康管理、應急救助、生活照料等服務,形成“互聯網+社區居家養老服務”的新模式。
參考文獻:
[1] 易禮.以房養老模式研究.山西財經大學碩士論文,2013
[2] 田興林,王曉雅.“愛馨”的社會化探尋之路.決策探索(上半月),2013
[3] 陳金蓮.我國社區養老模式的研究.吉林大學碩士論文,2013
[4] 宋晨.人口老齡化背景下社會化養老服務問題研究.北京交通大學碩士論文,2012
(作者單位:太原市經濟信息中心 山西太原 030002)
[作者簡介:郭雅濱,高級經濟師,現為太原市經濟信息中心計通科科長。]
(責編:賈偉)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