池長春
摘 要:實踐活動是《品德與社會》授課的重要舉措,對學生形成道德信念、道德行為,提高學生搜集和處理信息、分析和解決問題,以及交流合作的能力都具有重要作用。結合地方的風土人情,精心創設實踐活動引導學生去感受、領悟和表達,從而內化成德行的品質。
關鍵詞:品德與社會;實踐活動;有效性;策略
品德與社會課程是一門以學生社會生活為基礎,促進學生養成良好品德和社會性發展的綜合課程。《義務教育品德與社會課程標準》指出:學生是學習的主體,學生的品德形成和社會性發展,是在各種活動中通過自身與外界的相互作用來實現的。因此,實踐活動是品德與社會課程教學的重要方式,學生能夠在實踐活動中自我體驗、自我感悟、自我教育,使模糊的道德認識清晰化,激發積極的道德情感,形成道德信念,表現出道德行為,達到知行的協調統一。本文通過總結大量教學實踐,結合地方的風土人情對實踐活動的有效展開策略進行了探索。以下是本文的幾點心得。
一、活動內容要有針對性
活動內容的針對性是指實踐活動的內容、目標、方式方法等與學生的身心特征、道德水平、閱歷基礎諸因素之間的適應程度,針對性越強,效果越好。如品德與社會人教版四年級下冊《一方水土養一方人》,單元教學目標為:
1.使學生具有家鄉人的自覺意識和歸屬感;
2.感受家鄉的變化,萌發對家鄉的熱愛之情;
3.了解為家鄉做出貢獻的人,喚起對家鄉的自豪感和責任感;
4.了解風土人情,懂得珍惜家鄉文化遺產。
為提高教學實踐活動的針對性,我根據本地的特點對教材內容進行調整和豐富,引導學生了解自己的家鄉,要求學生分組了解建甌的美景、美食、特色文化和名人,通過分工合作,每個小組制作一本宣傳冊。這項作業緊扣家鄉,內容也是學生力所能及完成的,在完成的方式方法上既有親身實踐,又可以尋求父母、鄰居、老師的幫助,還可以借助網絡力量,完成的效果綜合體現在學生的知、情、意、行。通過親身實踐,學生的榮譽感和學習興趣都得到很大提升,對家鄉產生濃郁的情懷;放在班級的圖書架供學生借閱,其他學生也能普及鄉土知識,增強家鄉的自豪感;同時,也能有效提升學生的實踐能力。
二、活動實施要有計劃性
明確的計劃可以使工作循序漸進,有條不紊。我在布置學生制作宣傳冊時,給每個學生提供一份詳細的冊子制作計劃,包括封面的標題、主題畫、制作者、目錄、正文的版面設計、頁邊距、頁碼等;同時,每個組員也有明確的分工,如誰是組長,誰負責制作封面,誰編輯哪一個景點等;制作時間安排一周。由于有了明確的計劃,學生就能按部就班執行,實施過程困難就減小了。這樣的設計既能幫助學生有效完成作業,又教育學生工作應有計劃性。
三、活動過程要有實踐性
學生在制作宣傳冊的過程中,要實地調查、拍攝相片、分工合作、制作封面和目錄、裝訂宣傳冊等,每一個環節都需要實踐,我特選一個環節專門讓孩子有親身實踐和切身感受——建甌美食。我安排的課堂實踐活動是學生家鄉特色食品做芋餃。我要求學生在家里觀察媽媽和皮、作餡,然后把皮和餡帶到班級,現場制作芋餃,現場煮熟,現場品嘗。經過這一系列活動,學生在親口品嘗之后,對建甌的美食有了更深刻的印象,萌發對家鄉的熱愛。
四、活動過程要有交互性
學生在建甌特色文化宣傳冊中,寫到了“弓魚”,并附上弓魚的圖片和制作弓魚過程的圖片。我就問學生,魚為什么要弓?這有什么奧秘在里面?然后我要求學生親自去觀察弓魚和未弓的魚,觀察它們離開水的生存狀態。學生經過觀察得出結論:弓魚是建甌漁民特有的智慧,弓魚是為了保鮮。接著,我又適時拋出問題:“以前為什么要弓魚?現在人們為什么又很少要弓魚了呢?”通過交互和實踐引導學生觀察生活和生產習慣的變化,體會家鄉的生活變化和時代變遷。善見塔是建甌的標志性建筑,歷年多次毀建。我在點評學生的《建甌風景》宣傳冊時,要求學生觀察思考,善見塔和周圍的景點近年來有什么變化?學生回答:增加了棧道,玩的東西更多等。我適時對學生感嘆:這些變化是政府為民辦實事的體現,也是老百姓對精神生活有了更高追求的體現。我接著問,善見塔和棧道周圍干凈嗎?為什么?……通過師生一問一答,引導孩子們理解保護環境衛生、保護景點的重要性。學生在實踐活動中受到更深層次的啟發,陶冶了情操,提升了情商和智商。
五、活動評價要體現多元性
實踐活動因學生個體的差異性,效果不盡相同;實踐活動的內容和方法也有很強的不確定性。如果單一評價,不僅會影響實踐效果,還會打擊部分學生的積極性,所以評價需要有層次性。比如寫建甌風景,有些學生表達能力有限,但他去了,也拍了一些相片,就要給予肯定。評價的方式可以多樣,獎勵尚幣(學校特有的激勵幣)、全班展示、在家長微信群里展示、放到圖書架上讓全班同學借閱等,都是很有效的方式。評價要有連續性,促進學生持續作業。評價要多角度,如師生評價、生生互評、家長評價、社區評價等,增強品德與社會課的社會性。
生活即教材。普羅塔克說:“孩子不是一個需要填滿的罐子,而是一顆需要點燃的火種!”教師在品德與社會課中,要精心創設實踐活動,做實踐的指導者、場景的創設者、活動的參與者,引導學生去感受、領悟和表達,從而內化成德行品質,伴隨一生前行。
參考文獻:
[1]黃忠利.《品德與社會》課堂活動有效性探究[J].課程教育研究,2013(12).
[2]鄒文珍.課堂雖小,有容乃大:淺談《品德與社會》課教學的有效性.《國家教師科研基金“十一五”成果集(中國名校卷)(二)》,2009.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