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希素
摘 要:品德與社會課程是在小學3~6年級開展的一門以德育培養為核心的社會性發展的綜合性課程。本課程以學生社會生活為基礎,有機融合品德和法制教育,愛國主義、集體主義和社會主義教育,歷史與文化、國情教育,地理和環境教育,不斷豐富和發展學生的社會生活經驗,以此加深他們對自我、對他人、對社會的正確認識和理解,形成基本的道德觀、價值觀和良好的行為習慣。
關鍵詞:品德與社會;教學目標;教學內容;教學過程;教學評價
品德與社會以生活作為課程內容的來源,以道德培育為中心,注重發展學生社會適應能力的綜合性課程,是培養小學生道德修養,也是培養他們全面發展和素質教育的主要途徑。因為課程的教學質量直接關乎到學生的人格養成,所以我們要認真對待。在具體教學中,我們從合理制訂教學目標、優化組織教學內容、不斷完善教學過程和有效進行教學評價這四方面入手,進行提高和完善,下面就這四個方面分別進行介紹。
一、合理制訂教學目標
教學目標的制訂要充分圍繞學生的發展這一基本點進行,教師要吃透課程標準和教學大綱,明確通過課程的教育能夠培養學生何種能力,要把學生培養成為一個怎樣的人。制訂教學目標要聯系學生具體的學情指標、心理因素、年齡特點來進行,力求定制出最適合學生發展的目標。教學目標具體的范圍應該涵蓋知識的增長、方法與能力的提升、價值觀的養成三個方面,應該依據實際課程內容和學生學情的不同有所側重,在品德與社會課程中,對于價值觀的養成是教學目標的核心,知識的增長和方法與能力的提升目標制訂要圍繞著價值觀的養成進行,真正把品德與社會課程開展成為培養學生德育發展的主陣地。
另外,教學目標的制訂要考慮到學生學情的差異,進行分層制訂,制訂出基礎目標和擴展目標。基礎目標保證完成教學任務,使全體學生都能通過課程的學習發展自己的思想品質和社會適應能力。在基礎目標之上,為有能力的學生定制擴展目標,使他們能夠通過課程更好地提升自己。
二、優化組織教學內容
優化組織教學內容首先要使教學內容緊密地聯系學生的實際生活,依據學生的生活經驗來培養學生的道德修養、知識常識和社會適應能力。目前的品德與社會教學內容主要分為道德修養、愛國意識、基礎歷史與地理知識、社會能力養成四大方面。在優化教學內容的環節,我們可以將具體教學內容充分地結合到學生生活之中,進行教學內容的拓展,結合身邊的事例使學生對教學內容的掌握更為扎實。
例如在六年級上冊《品德與社會》第二單元“從田野到車間”的教學中,結合多數學生來自農村家庭的特點,在課前向學生布置了預習題目:了解各類農作物的播種時間和農業相關諺語,要求學生和家長共同完成,既讓學生學習到農業耕作的相關知識,也充分調動了家長共同參與教學的積極性,為培養學生熱愛勞動、珍惜糧食的品德營造了良好氛圍。又如在愛國意識的培養內容中,我們充分結合少先隊組織的建設來開展活動,以組織少先隊員唱隊歌、演講、征文等形式,讓學生明白作為一名少先隊員的光榮使命和少先隊員的責任感,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三、不斷完善教學過程
在完善教學過程的工作中,我們在強化課堂教學的基礎上,積極探索、創新教學方法,改變了傳統的教學模式,大量引入討論式教學、社會調查活動、參觀訪問活動、講故事教學法、互動式教學法等新型教學模式進行。教學過程注重通過實踐活動發展學生的社會參與能力,使學習和實踐有機融為了一體,讓我們的課堂“動”了起來。這些教學活動的設計充分依托教學目標,廣泛結合教學內容,做到了每一項活動都有著明確的教學目的,廣泛而不平淡,全面而又突出的特點。學生參與到教學活動當中,發展了他們的集體主義精神和解決問題的能力,獲得了知識與技能的雙豐收。
以六年級上冊《品德與社會》第一單元“從小學創造”板塊的教學為例,在教學過程中除了采用傳統的課堂講授方式以外,更注重學生實踐能力的培養。為此,將全班學生分為了4個課題小組,要求學生圍繞感興趣的小發明項目進行設計和研究,各課題小組選派代表在班上進行發明模型的展示和講解,既讓學生感受到創造發明的樂趣,同時這種交流也是不同思維能力和創新能力的碰撞。另外,學生在活動總結時暢所欲言,說出自己在活動過程中的參與經過和活動過后的所思所想,這種總結模式本身也是對學生道德品質與社會能力的一次再鍛煉,使他們的綜合能力得到了發展和提高。
四、有效進行教學評價
教學評價是整個教學之中的重要環節,在現實工作中,由于有些老師不夠重視,對教學評價往往敷衍了事,簡單生硬,影響了教學質量。在我們的教學中極為重視教學評價,評價充分結合教學目標,在知識的增長、方法與能力的提升、價值觀的養成三個方面客觀有效地進行評價。我們的教學評價從多方面進行,以教師評價為基礎,注重學生自我評價和相互評價,廣泛地開展家長評價和社會評價,形式采用以口頭評價和書面評價相結合的形式進行,以鼓勵學生為評價的主體,增添學生的學習動力;對于學生存在的問題多用建議的方式提出,以免傷害到他們的自尊心。
為有效推動學生自我評價和相互評價,由班委會在圖書角設立了《我們的成長日志》版塊,每個學生隨時可以在日志中留言,記錄班級中涌現的好人好事、班級取得的各項榮譽、甚至成長中遇到的問題和煩惱,每節品德課上,利用幾分鐘的時間由學生輪流上臺朗讀更新的日志內容,以此分享成長的心得和收獲,促進學生身心健康成長。總之,通過開展教學評價,進一步促進了學生的道德修養與社會適應能力的發展和完善,使他們通過評價的鼓勵獲得自尊心和自信心的成長,以更高的學習熱情投入到今后的學習之中。
綜上所述,在小學品德與社會課程教育中,教學目標、教學內容、教學過程、教學評價是密不可分的環節,只有制訂了切實可行的教學目標,結合學生成長特點豐富教學內容,不斷改進教學過程及方法,建立科學有效的教學評價機制,才能更有效地提高教學質量,使課程能夠更加貼近學生生活、更加利于學生接受,將學生培養成為道德品質與社會能力全面發展的孩子。
參考文獻:
[1]趙亞夫.品德與社會有效教學[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5.
[2]沈曉敏,高峽.小學品德與社會課程研究[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16.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