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滿紅


摘 要:通過不同教學片段的比較,闡明學生新知識學習準備:激發學習內需,生發認知沖突,讓學生以積極的情感態度投入學習;架設合適“橋梁”,開放學習空間,讓學生以深層次思維投入學習。
關鍵詞:學習準備;認知沖突;學習內需;自主建構;深層次思維
教育是學生發展的動因,學生發展是教育的依據和結果。新課程教學已由關注“教”轉向關注“學”,“以學定教”。成功的教學必須把握學生學習的準備。學生數學新知識學習準備是新知識學習的首要環節,是學生實現新知識有效學習和能力持續發展的先決條件之一。“良好的開端是成功的一半。”新知識的有效學習一定程度上取決于學生的學習準備。
一、激發學習內需,生發認知沖突,讓學生以積極的情感態度投入學習
在“分數的基本性質”一課教學中教師組織了以下“學習準備”環節教學:
【教學片段一】
創設了《西游記》中唐僧師徒四人分西瓜的情景(一個西瓜,平均分成4份、8份、16份,每人分別可以吃1塊、2塊、4塊。八戒嚷嚷著要按吃4塊方法分)引入新課。
準備三張相同的長方形紙條,分別讓學生折出“■”“■”“■”。
師:折好以后,請你想辦法比較一下它們的大小。
生演示(略)。
師:由此,你能得出什么結論?
生:■=■=■。
師:請你觀察上面式子中的分子怎么變化的,分母又是怎樣變化的?你發現了什么規律?
該片段教學,通過折一折,比一比,得出了“■=■=■”,再讓學生觀察這些分數分子、分母的變化,從而去探究分數的基本性質。整個環節,步步緊扣。新知識學習,學生準備好了嗎?
【教學片段二】
創設了西游記中唐僧師徒四人分西瓜的情景(同上)引入新課。
1.填空:1÷2=( )÷4=4÷( )
2.32÷16=■
師:這兩題你所填空的依據分別是什么?
生匯報:第1題依據“商不變的規律”,第2題則依據“分數與除法的聯系”。
師:請你依據分數與除法的關系把第1題的式子改寫一下。
生改寫:■=■=■。
師:請你們仔細觀察一下上面的式子,猜測一下分數也有怎樣的性質,再用你的方法驗證一下你的猜測是否成立。
在教學片段二中,學生依據“商不變的規律”“分數與除法的聯系”,經過推理得出了“■=■=■”,“這是偶然的巧合嗎?”學生用已有的舊知識經驗已無法解釋,其認知上產生了不平衡,急不可耐地投入探究活動。通過大膽猜測、充分驗證從而“發現”“分數基本性質”。相對于教學片段一、教學片段二實施,挑起了學生認知沖突,激活了學生的學習內需。在強烈的學習欲望驅使下,學生自覺投入了積極的學習情感態度。而教學片段一學習步驟“波瀾不驚”,“準備”可謂十分充足,難道沒有“過猶不及”之嫌嗎?
學習內需是學生學習行為和學習心理活動的內部動力,它是學習行動的源泉。因此,新知識學習前,首先要引導學生做好充分的心理準備,使學生在強烈的學習內需支撐下全神貫注地投入學習。
激發學習內需應做到:
(一)創設問題情境,激發學習內需
引導學生新知識學習,首先要創設問題情境,以真實的“境”吸引學生、以生動的“情”打動學生,以情境驅動學生身臨其中,投入思考學習。所創設的問題情境要能激活學生的以往知識經驗,誘發學生認知內需,點燃學生的探究激情,促使學生以昂揚、飽滿的精神狀態自覺將數學知識的認知過程轉化為發現問題的質疑過程。
(二)生發認知沖突,激發學習內需
學生的情感因素對本學科的學習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教師要想讓學生好學、樂學,必須激發學生的學習主體作用,讓他們在學習之初就能生發強烈的認知沖突。課堂上,學生的認知沖突越激烈,其學習內需也就越強烈,學習動力也就越持久。
正如上述教學片段二,學生自主發現了要探究的問題,生發認知沖突,迫不及待地投入到新知識探究之中。再也沒有比研究“自己的問題”更有趣的探究了!
讓學生自己提出有價值的問題,數學學習既培養了學生的數學意識,更培養了學生良好的學習情感和學習價值觀。
二、架設合適“橋梁”,開放學習空間,讓學生以深層次思維投入學習
在“除數是小數的除法”一課教學中,“商不變規律”和“除數是整數的小數除法”兩個知識點是學生學習本課的起點,“學習準備”環節均可安排滲透這兩個知識點的題目進行訓練,“鋪橋引路”,以強化新、舊知識聯系,幫助學生聯系舊知識學習新知識。
【教學片段三】
1.計算:498.4÷56 252÷45
學生計算(略)。
2.口算并說出計算的過程。
8÷2 80÷20 800÷200 8000÷2000
學生匯報口算結果及方法依據(略)。
3.通過上面的學習,完成下面的填空,并說出你填空的依據。
180÷60=18÷( ) 18÷6=( )÷600
0.34÷1.7=( )÷17 70.56÷5.6=( )÷56
4.請你試一試計:算14.4÷3.2
在教學片段三中,教學為學生學習新知識所作的鋪墊可謂環環相扣,循序漸進,學生學起來也輕松自如。這種“波瀾不驚”的教學流程能讓學生獲得豐富的數學活動經驗嗎?這樣引導學生準備新知識學習,好嗎?
【教學片段四】
1.口算。說出結果并說說你是怎樣計算的。
8÷2 80÷20 800÷200 8000÷2000
生匯報(略)。
師生共同總結:利用“商不變性質”可以使計算簡便。endprint
2.列豎式計算。
252÷45 498.4÷56
3.請你計算:
14.4÷3.2
教學片段四中,學生通過練習第1、2題以后,“商不變規律”和“除數是整數的小數除法”知識激活了,再讓學生探究計算“除數是小數的除法”。基于一定的學習經歷,學生具備了較強的認知能力,基本能自主通過知識遷移,嘗試著將“商不變規律”應用到“14.4÷3.2”的計算中。教學片段四并沒有如教學片段三中第3題填空題那樣再做一個新知識的學習“鋪墊”,而是給學生留足了一定的探究空間,引導學生深層次學習。
建構主義學習理論認為,學生學習是主動地建構自己知識經驗的過程,即通過新舊知識經驗的相互作用來充實、豐富和改造自己的知識經驗。因而,已有的舊知識經驗是學生所建構的新知識的起點。新知識學習前,教師應讓學生充分做好知識上的準備,通過練習激活學生知識儲備,架設好連接新、舊知識的“橋梁”,幫助學生調動已有的知識經驗進行新知識的自主建構。
架設連接新、舊知識的“橋梁”應做到:
(一)“橋梁”的架設要有合適的路徑
架設的“橋梁”要切合班級學情,盡可能地給予學生最大的自主學習空間,讓學生多一些思維的磨礪,從而進入深層次思維,獲得最大可能的發展。“橋梁”的路徑太長,超過學生的學習起點,學生無法實現知識的自主建構;路徑太短,學生學習少了一些探究的經歷,其數學素養的提升也就受到束縛。
(二)“橋梁”的架設要開放學習空間
學生學習應當是一個生動活潑的、主動的和富有個性的過程。如何滿足學生的多樣化學習需求,在新知識準備階段就應該給予學生開放的學習空間,讓學生擁有更豐富的學習材料、嘗試更自由的探究方法,投入更深層次思維進行學習。如上述“分數的基本性質”教學片段,驗證“分數的基本性質”,教學片段一中給學生預設的方法僅僅是用紙折出分數進行直觀比較。教學片段二中給學生預設的方法是開放的,學生不受約束地選擇。“用你的方法驗證一下你的猜測是否成立”學生或用紙折出分數比較,或將分數化成小數比較,或用直線上(數軸)的點表示分數再進行比較……在沒有任何方法暗示下,學生進入深層次思維,創設出個性化的驗證方法。
“足不強則跡不遠”,有一個好的“開局”就有一個好的“結局”。在深層次思維歷練中,學生積累了豐富的活動經驗,感悟了數學思想。他們學會了學習,發展了潛能。
“教是為了不教”,教學生學會,更要教學生會學。學生新知識學習準備既要依據學生的認知水平和學習內需,又要促進學生的認知發展,培養學生的學習情感。唯有如此,新知識學習,學生才真正準備好了!
參考文獻:
焦肖燕,伏志瑛.學習策略方法教學問題診斷與導引:小學數學[M].東北師范大學出版社,2013.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