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進濤
【摘 要】在中國的文化創作當中,意境及其表達是非常重要的一個內容,通過二胡作品當中意境的表達,可以更加深刻地反映藝術作品的高度和作者的思想,進而更加生動形象地表現二胡作品的神韻。本文就從二胡作品的意境及其表達入手,對二胡作品的意境進行簡要分析。
【關鍵詞】二胡;作品;意境;演奏
中圖分類號:J632.21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7-0125(2017)19-0081-01
二胡是我國傳統的樂器,在演奏過程當中通過真實的感情和理性來進行藝術的表現,通過二胡作品當中意境及其表達,可以把二胡演奏當中的內涵和外延合二為一,更好地表現二胡作品的內容。筆者就從二胡的實際演奏出發,分析二胡作品當中的不同意境,為更好地進行二胡藝術的表演建言獻策。
一、情景交融的意境及表達
在二胡作品當中,有一些作品采用對于生活進行直接的描寫,將景色描寫融匯到感情當中,從而使得二胡作品的演奏飽含深意,在意境表達方面雖然比較含蓄,但是對于聽眾來講還是不難理解的。在二胡作品當中,通過讓景色和感情相互融合的方式,相互滲透,相互補充,從而可以讓聽眾在作品當中進行感情的挖掘,讓聽眾的感情和作品的感情交相輝映,從而更好地表現出二胡作品的意境和意象。在情境交融的二胡作品當中,一層景一層情,景中有情,情中有景,這樣一來就在二胡的世界里創造出一個獨特的天地,給聽眾以美的想象。
舉例而言,《江南春色》這首二胡作品在樂曲內涵的表達方面并沒有采取和其他作品相似的模擬等手法來進行表達,但是《江南春色》在內涵表達上采取了獨具一格的江南特色的曲調,在旋律的選取方面采取了優美的而且更加具有歌唱性的旋律,在音樂表達方面采取了連貫、平穩的音樂表達方式。通過這些音樂手法的表達,融情于景,通過對于江南春色的描繪,表現了江南人們在美好景色下放松的心情,同時也表達了對于未來的美好希望。《江南春色》通過對于江南春天里面人們情感的表達,情景交融,在直觀上表現了江南的花紅柳綠,在間接上表現了人們的生活狀態,這就是典型意義上的情景交融。
二、人格精神的意境及表達
在現在的二胡作品當中還有非常大的一部分作品是關于描寫人格精神的,通過對于人的精神世界的描繪,表現出作者對于人與自然、人與生命等哲學問題的思考,在這些二胡作品當中,無論是從整體出發,還是從每一個音節出發,都可以看到作品當中所蘊含著的對于人性光輝的描寫。在這些作品當中,有的人格精神或許表現的是樸實無華的,有的可能表現的是穩重泰然,也有的可能表現的具有非常深厚的歷史底蘊,無論是哪一種人格精神,都表現了作者對于音樂的熱愛和思考。
舉例而言,最為出名的世界名曲《二泉映月》就屬于這一種意境及表達,《二泉映月》從題目來看表現的是無錫地區的當地美景,但是在實際內容上面,并沒有去具體地描繪一些浪漫的景色,而是采取了更加蒼涼的聲音來表現人格的精神,在《二泉映月》當中,作者用富有生命力的節奏和高低起伏的音樂表現了自己對于人生的思考,對于生命的領悟。在作品當中,通過音節的交織,表現出吶喊與嘆息的結合,憧憬和沮喪的融合,最終表現出了偉大的人格精神,使得整個二胡作品有了質的飛躍,脫離了傳統的二胡作品的局限,走向了超脫的境界。
三、宇宙意識的意境及表達
最后二胡作品中還有一種意境及表達是關于宇宙意識的,這些二胡作品的題材往往超越了現實的局限,不拘泥于傳統的二胡樂曲的題材,在某種程度上,宇宙意識更多的表現了人類對宇宙萬物的思考,這種充滿了對于宇宙萬物思考的二胡作品在某種程度上是一種“虛境”的表達,通過作品所展示出來的虛境可以讓聽者進入到一種更加空靈的狀態當中,體驗天人合一的感覺,在天人合一的感覺當中得到一種感悟,給人以強烈的共鳴。
舉例而言,劉文金先生所著的一套二胡作品《如來夢》,就是二胡作品當中不多見的富有哲理性的宗教題材的作品,在這套作品當中就表現了作者的宇宙意識。《如來夢》在開始的時候就用透亮的音色作為引子,表現出遙遠的意境,之后作者采取了快慢不一致的散板,用虛實結合的音色和高低轉合的音區來給聽眾一種超脫的感覺,讓人在聽的時候會有打破人生桎梏的感覺,在樂曲的最后,作者又使用比較慢的速度和比較平穩的節奏來營造一種高潔的氣氛,這樣一來可以讓樂曲在一種和諧的氣氛中結束,表現了作者對于宇宙意識的思考。
簡而言之,二胡作品當中的意境及表達在某種程度上是一個音樂作品的靈魂,同樣也是二胡作品創作者、演奏者和欣賞者心靈的交流,在二胡作品的演奏過程當中,應當深刻理解二胡作品的意境,認清二胡作品當中所擁有的意境是哪一種類型,并且通過合適的表現手法表現出來。演奏者需要不斷地提高對于自己的要求,通過多種方式來鍛煉自己,幫助自己更好地理解二胡作品,唯有如此,才能在演奏過程當中將二胡作品當中蘊含的意境更好地表現給觀眾,給觀眾以美的享受。
參考文獻:
[1]張振濤.二泉上六十輪中秋月[J].中國音樂學,2015,(2):69-70.
[2]李澤厚.談技術美學[J].文藝研究,2014,(6):26-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