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莉 李冬云 孫麗俠 衛國英 葛洪良
【摘 要】“互聯網+教育”是互聯網與教育的融合,探討了慕課、微課、翻轉課堂、BB平臺、多維互動等教學模式在高等教育課堂教學中的開展模式,以《應用電化學》課程為例,將創新理念和方式滲透到專業教育;提出教學流程和考核機制的優化方案,為智慧教學在實踐中的不斷完善提供參考。
【關鍵詞】互聯網;教學模式;人才培養
中圖分類號: TP273-4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2095-2457(2017)17-0020-001
Discussion on the Teaching Mode of "Internet plus" Course
JIANG LI LI Dong-yun SUN Li-xia WEI Guo-ying GE Hongp-Liang
(China metrology university material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college,hangzhou zhejiang 310018,China)
【摘 要】"Internet + education" is the integration of Internet and education,and probes into the class,class,flip classroom,BB platform,multi-dimensional interactive teaching mode in higher education to carry out the mode of classroom teaching,to the curriculum as an example, the application of electrochemical to penetrate innovation idea and the way to the professional education; The optimization scheme of teaching process and assessment mechanism is put forward,which provides reference for the continuous improvement of wisdom teaching in practice.
【關鍵詞】Internet;Teaching mode;Talent cultivation
0 前言
2016年2月,教育部發布了《2016年教育信息化工作要點》,將國務院有關“互聯網+”、大數據、云計算等重大戰略對人才培養等工作的部署。目前,“互聯網+”教育成為我國教育界的研究熱點[1]。隨著教育的不斷發展,傳統教學方式逐漸轉變和優化,現代數字化教學技術的引入,給教育帶來了新的機遇和挑戰。“互聯網+”背景下,高校教育模式向著重突出了個性化、合作化、互動化、網絡化和碎片化轉變,人才培養目標多元化,課程體系也進行了多維度的變化,終身學習成為了發展趨勢[2]。根據現在材料類課程的授課方式以及學生的學習狀態,如何將“互聯網+”更好的融入教學,引導學生在課程中主動參與、獨立思考,增強學生自主學習、探究創新的興趣和能力,對促進材料專業學生培養質量的提升具有重要意義。
1 教學模式探討
高等教育的改革改變了以教師、教材、教室為中心的知識傳授模式,逐步轉變為以學生、問題、活動為中心的能力培養模式。學生在學習過程中進行充分的師生之間、同學之間互動,有利于打開思路,突破個體認知局限,促進知識的掌握和智慧的生成。“互聯網+教育”產生了慕課、微課、翻轉課堂、習本課堂、創客、教育APP、電子書包和彈幕教學等[2]。
(1)基于慕課和微課,共享教學資源。
慕課是大規模在線開放課程,是一種教、學、考、管一體化的教學環境。學生以興趣為導向,利用碎片化時間或者適合的時間在線學習,不受時空限制。微課是以知識點為核心的教學視頻,方便學生課下預習和復習。學生可根據的實際情況,進行個性化學習:查漏補缺或鞏固知識。在校園學習平臺上共享課程視頻資源,學生依需要可隨時多次的學習和復習,有助于促進教育公平和學習型智慧校園的建設。
(2)基于BB平臺的“翻轉課堂”教學模式
“翻轉課堂”能使學生成為課堂的主體,學得更主動[3]。比如,我校重點建設課程《應用電化學》開展過程中,將BB平臺與翻轉課堂教學模式相結合,取得了較好的學習效果。課程建設時搭建了完善的BB平臺,各種講課視頻、實驗視頻、課程資料、復習資料等,供學生課下自學時免費使用;BB平臺的討論版,學生根據學習經驗或疑問,與老師和同學進行主題討論或自由討論;學生也可以通過網絡把自己的資源進行共享。課上學生帶著問題學習,師生面對面關于學習難點進行充分交流,讓學生掌握的更透徹。
(3)“大班上課,小班討論”研討模式基礎上,增加多維互動教學
在課堂學時不變的前提下,將大班上課學時縮短到傳統模式的三分之二,利用三分之一的學時進行小班研討,研討過程中增加多維互動教學。我們在教學過程中主要開展了核心實例貫穿式實踐教學與學習互動、探討案例教學法教學與學習互動等。以核心實例貫穿式實踐教學與學習互動為例,它以一個典型的、學生感興趣的、涵蓋課程整章節的實例為主線,每一環節解決一個工藝中的一個問題,將所有問題進行相互連貫,逐步明晰電化學工藝中的關鍵理論和處理工藝。學生上課前完成“課前習”,包括學習教材、觀看微視頻、查閱文獻自主設計實驗方案等,并(下轉第13頁)(上接第20頁)把學習結果及相關照片、視頻上傳到網絡教學平臺;課上分小組討論,交流意見,總結經驗,強化知識難點。最后,通過課堂考核方式,對學生在知識要點掌握方面進行評估。endprint
2 教學流程和考核機制優化
在“互聯網+”時代,高校教師在課程中重“點撥”和“引導”,促使學生自主的利用豐富的教學資源去學習和思考。教學流程結構設計,需要把“教”與“學”作為統一的系統來考慮,以學生自主學習為主,教師上課講授與灌輸為輔。課前老師在網絡共享平臺準備的資料,進行“學情分析和情景創設”,學生嘗試“探究學習和預習測評”;課中老師做到“關鍵問題討論與分析,總結提高”,學生做到“積極參與小組討論,動腦思考,增長知識和學習經驗”;課后老師做到“個性化輔導和反思評價”,學生做到“完成課后作業,通過微課等視頻查漏補缺”,逐漸形成可持續發展的完整智慧教學過程[4]。
完善的考核制度是檢驗課程效果的關鍵環節。摒棄單一的期末考試評價方式,構建小班研討、課外動手實踐、期末考試有機結合的考核評價體系,能夠積極引導學生注重平時學習、實踐學習以及自主學習。每次小組討論結束后,小組組長對其它四組同學打分,按照每個小組最多只能給2個5分、必給2個3進行給分;準備不充分的記為2分;不參與討論的記為0分。指導教師要根據學生發言提綱準備情況和討論表現,結合學生打分情況,按照優、良、中、差進行成績評定,提交主講教師,計入期末總成績。課外動手撰寫實驗報告,根據動手實驗、實驗報告分析以及小班研討實驗的情況,綜合給定學生的課外動手實踐成績,計入期末總成績。
3 結論
“互聯網+教育”是利用互聯網思維和技術來改善目前教育領域中存在的問題和不足,根據把學生培養成為適應社會發展的多元化人才為目標,開展的促進學生自主學習、個性化教育,以及終生學習的新思路[5]。然而,互聯網在促進高等教育變革和創新的同時,也存在一定的缺陷和不足,如學生上課玩手機問題、網絡安全問題等。“互聯網+教育”智慧教學環境還需要在教學實踐中不斷完善。
【參考文獻】
[1]儲常連,莫燦燦.“互聯網+”時代高等教育的創新發展與未來走向[J].重慶高教研究,2017,5(4):121-127.
[2]平和光,杜亞麗.“互聯網+教育”:機遇、挑戰與對策[J].現代教育管理,2016,1:13-18.
[3]劉東.試論影響研究生學風建設的二因素[J].常州大學學報,2010:1-3.
[4]劉邦奇.“互聯網+”時代智慧課堂教學設計與實施策略研究[J].中國電化教育, 2016,10:51-57.
[5]陳一明.“互聯網+”時代課程教學環境與教學模式研究[J].西南師范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16,41(3),228-232.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