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亞春
摘 要:體育作為基礎教育的一門學科,主要是培養學生的體育精神。體育教師只有根據學生的年齡特點,創設趣味性的體育環境,倡導學生間的競爭與合作關系,關注學生的心理,肯定學生的有愛行為,才能在體育教學中培養學生的合作精神,讓他們更好地學習與成長。
關鍵詞:體育;合作;競爭;游戲
中圖分類號:G623.8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8-3561(2017)30-0096-01
體育是教師對學生進行生理和心理的體育鍛煉的教育,主要是在保障學生健康成長的同時進行適當科學的鍛煉。培養學生的協作意識和合作精神,是現代學校體育的重要特征之一。要造就一大批團結協作的高素質人才,也是未來社會所迫切需要的。合作是一個短時效的行為,相對于團體而言,合作是一種更加明確、更迫切的資源整合過程。體育教學要在體育技能技巧訓練的同時,培養學生良好的衛生習慣和鍛煉身體的習慣以及朝氣蓬勃、不怕困難、勇敢頑強的精神,并通過體育活動進行集體主義教育,培養集體榮譽感,組織紀律性和合作精神。下面,本文就體育教師如何在體育教學中培養學生的合作精神進行論述。
一、創設趣味性的體育環境,使探究式學習與合作成為可能
在實施新課程標準發展素質教育的今天,體育課堂不再是枯燥的練習與訓練,而是通過有趣的環境創設,讓學生在體育活動中充分展示自我、體現自我的過程。特別是對小學低年級學生來說,通過玩游戲等形式進行體育教學,不僅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更能提高教學質量。比如,在一年級體育活動“學小動物跳”中,教師一開始請大家學“小鳥”飛進場地,接著將教學內容“單腳起跳,雙腳落地”融于游戲中,教師分別讓學生學大象走、學小兔跳,充分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同時教師引導學生討論“怎樣才能跳得更遠”“如何安全著地”“你是怎么跳的,跳給大家看看”,讓學生們相互探究、相互學習,在探究中合作,在共同學習中進步。探究性學習和合作學習,既促進了個體學生運動技能的提高,又使互相學習、團結協作的優秀品質自然而然地融于教育之中。
二、尊重學生,倡導同伴間競爭合作的關系
競爭與合作是學生個人成長與發展必備的基本素質。體育教師既要重視培養學生的競爭意識,也要培養學生的合作精神。體育教學離不開競賽性游戲。例如,中國傳統體育活動“跳繩”是老少皆宜的活動,跳繩不僅使人身心愉悅,促進智力開發,更是一項簡單易學的體育活動。在規定時間內跳繩,能反映一個人的靈敏度,以及身體的協調性。跳繩的方法形式多樣,可以個人練習,也可以雙人、三人、多人配合練習,這就要求舞繩的學生與跳繩的學生配合默契,才能跳出新意,跳出花樣,才能充分體驗合作的力量。在組織個人跳繩賽的時候,教師要尊重學生,不多數,不漏數,實事求是,保證競賽的公平公正。在合作跳繩的時候,當學生遇到挫折時,教師要鼓勵與引導相結合,幫助學生重拾信心。體育活動中,競爭與合作的游戲還有很多,比如“接力賽跑”“仰臥起坐”“籃球”“足球”等活動,都是競賽中有合作、合作中有競爭。其實,競爭與合作是體育教學過程中學生之間人際交往的主要形式。學生會為了獲取優異成績與同伴展開競爭,一個小集體為了取得好成績而與其他小集體展開競爭。競爭,鍛煉人;合作,鍛煉心。在體育教學中開展競爭與合作,兩者相輔相成,不斷促進生生間的相互交流、相互作用。有壓力才有動力,體育活動本身就具有競爭性,競爭能讓學生勇敢進取,增強自信。當然,學會與他人合作是基本能力,學生更要了解自己和他人的長處,清楚自身的優勢與劣勢,與同伴實現互補性合作,使1+1﹥2,實現雙贏。
三、肯定體育活動中的有愛行為
雖然教師強調安全教育,但是學生在體育活動中,由于這樣那樣的原因,總會不免遇到無心的傷害。比如,不小心踏了同學的腳,不小心推了同學,有時還會發生不太嚴重的摔傷、造成紅腫等事件。當事件發生時,是依然為了集體榮譽而戰,還是及時去扶起摔倒的同學,有的學生產生了激烈的思想斗爭,有的不假思索,直接助人為樂。教師要肯定學生有愛的表現,這對于培養學生關心他人、團結協作的優良品質有很重要的作用。“友誼第一,比賽第二”的精神應在實例中得以體現,比賽不是目的,比賽是促進學生進步的一種手段。簡單的一個“扶”的動作,讓同學感受到集體的溫暖,這是什么比賽成績都換不來的。
四、結束語
體育教學課堂由于其輕松的氛圍和特殊的教學形式,對學生合作精神的培養具有積極意義。體育教師要思想靈活,根據學生的年齡特點,創設趣味性的體育環境,使探究式合作成為可能;教師要尊重學生,倡導學生間的競爭與合作關系,合理引導他們進行有價值的競爭與合作;教師要關注學生的心理,將學生的消極思想扼殺在萌芽狀態;教師還要肯定學生的有愛行為,讓大家感受到集體的溫暖。
參考文獻:
[1]鐘小蝶.體育培養學生團隊精神和合作能力研究[J].中國培訓,2015(08).
[2]胡曉娟.新課程視角下體育合作學習模式的理論與方法[J].體育與科學,2007(06).
[3]張益菲.淺探學校體育教學中合作精神的培養[J].當代體育科技,2015(13).
[4]馬僡軍.淺析中學體育的合作教育[J].教育教學論壇,2013(03).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