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東軍
【摘 要】隨著網絡的迅猛發展,幾乎現在的每個人都擁有QQ、微信,或者微博等,而這些被泛稱的新媒體,它們所承載的信息傳播速度之快、傳播面之廣,已經到了令人瞠目結舌的地步。那么,面對網絡上這些真假難辨的信息,本文通過實例,旨在警示人們要學會科學辨別其真偽,不要成為人云亦云的傳聲筒和復讀機。同時,作為媒體人要堅定傳統媒體的權威性,要理性地將傳統媒體和新媒體有機結合,發揮主流媒體的導向作用。
【關鍵詞】視頻 新媒體 傳統媒體 融合
今年4月11日,一段只有十秒鐘的短視頻在撫順的微信朋友圈里被迅速轉發。視頻里,一位年逾五旬的環衛工人跪在撫順市商業中心某五元店的門前,并高喊“我給我媽磕個頭”,店主先是在旁勸說讓他離開,見勸說無效便伸手把環衛工人拉到了一邊。就是這一拉,引來微信朋友圈的一片罵聲。甚至有人在轉發視頻的同時,還附上了一段文字:撫順南站步行街五元倆件商店,把自家垃圾掃到公用步行街上,環衛大爺祈求說別倒這,環衛也罰錢,五元倆件店員對其辱罵。中國人的道德理念哪去了?抵制五元倆件店。轉發了。
就這樣,一傳十,十傳百,僅僅幾個小時的時間,這個小視頻就成為撫順朋友圈里熱議的話題,甚至還被國內的一些大型網站轉發。而且,隨著事件的持續發酵,一些網友還人肉出這家商店的具體地址等。
出于職業敏感,筆者感到,僅憑一段十秒鐘的視頻就成為人們口誅筆伐的證據,是不是有點過于簡單和對當事人的不負責任?為了盡早還大家事實真相,發揮傳統媒體的主流作用,當晚便安排記者第二天一早就去采訪當事雙方,以及現場的目擊者。
第二天,隨著記者的深入調查,終于弄清楚了整個事件的前因后果。原來,當天由于風大,這家店的店員把垃圾掃到門口后,沒有及時清理,垃圾被風吹走了,環衛大爺看到后就說了一些難聽的話,店員受不住,兩人就你一句我一句地吵了起來,這時不知道誰喊了一聲:讓他跪下叫媽。沒想到,這環衛大爺也是急性子,他還真就跪了下來。店主聽店外有吵鬧聲,怕影響生意,就出來想拉環衛大爺起來,結果被人拍了視頻,發到了網上。事情看起來并不復雜,雙方也都有一定的責任,經過溝通協商本來可以解決,可通過網絡的渲染,卻變了味,呈現一邊倒的局面。最終,在記者的說和下,店主和環衛大爺也是互相道歉,雙方握手言和了。
其實,類似的事情,在網絡迅猛發展的今天已經不足為怪。就在前幾天,一名女子在廣西南寧市一超市排隊結賬時,其胸部碰了幾下前面一名男子,這一幕被超市監控拍了下來,而超市員工翻拍后傳到網上,引起網友議論紛紛。后來,視頻中的那名男子站了出來,說他和后面的女子是夫妻關系,同時要求超市出面道歉,并賠償精神損失。盡管事情很快得到了澄清,可是對當事人造成的傷害卻無法彌補。
由此,筆者認為,QQ、微信、微博、博客等載體,的確給我們的生活帶來了巨大改變,不僅讓我們足不出戶就可以獲得海量信息,甚至可以在網絡覆蓋下的世界每個角落同步了解事件發生的進展,而且由于新媒體所擁有的獨特特點,還可以使我們每個人都能成為信息的傳播者和評論員,但是,即便有著如此多的優勢,新媒體仍然有著自身難以克服的諸多不足。
一、“把關”簡化,信息失真
在傳統媒體中,“把關”通常是由記者、編輯等進行,多層次地把關保證了信息的真實性。而利用新媒體傳播信息,信息的發布者和把關人合二為一,且大部分新媒體用戶受自身素質限制,把關能力不強。雖然信息在傳播中有一定的“自凈”能力,但把關環節的簡化和力度的弱化還是使不良信息乃至假新聞有可乘之機。比如上邊兩個例子,如果我們大家對視頻所反映的內容稍加分析,就不會成為錯誤信息的傳播者,起碼通過我們提出的疑問,在我們成為這個信息的下一個傳播者的時候,也會對當事者的傷害降到最低。
二、內容簡單,也同樣影響信息的真實性
在新媒體背景下,面對海量信息,輕松、趣味性的東西越來越受讀者歡迎,浮光掠影式的閱讀普遍盛行。這種淺閱讀只有短暫的視覺快感和心理愉悅,不需要思考。而且由于這些信息往往斷章取義,容易讓讀者將片面的幻象當成真實。但從長遠來看,這類信息不利于人類語言和思維的良性發展,弱化了受眾深入思維的能力,削弱了思維的邏輯性和連貫性,使人們簡單成為信息的傳聲筒和復讀機,往往人云亦云。
三、形成壟斷,誘發網絡輿論
心理學上的“第一印象”理論、傳播學中“沉默螺旋”輿論生成機理,闡明了信息先入為主、輿論從眾規律的強大作用。新媒體的信息傳播雖然呈現個體化,但一旦整合,便形成巨大的信息流。再加上信息傳播時不利于受眾短時間內了解事件原貌、接觸深度解析,故極易沉浸入群體意見,從而形成網絡輿論。網絡輿論的積極意義是,在傳播中引起廣泛關注,事件的新聞價值不斷上升,繼而影響事件進程,但是,其負面影響也是非常明顯,一旦壟斷式的信息洪流引起負面社會效果,造成的破壞力則不堪設想。
雖然新媒體有著這樣和那樣的不足,卻也有著傳統媒體不可替代的獨特優勢,于是如何科學合理地利用新媒體,讓新媒體和傳統媒體都能揚其所長,有機地融合在一起,發揮主流媒體的導向作用,則成為我們媒體人當下考慮的一個重要問題。比如,還是前面那段關于環衛工人下跪的例子,當我們記者采訪到事情真相后,由于受到播出條件的限制,不能做到馬上播出,還要等到晚上的新聞節目才能播出。那么,在這段時間里,誰又能預知針對店主以及這家五元店會發生什么事呢?如果真的發生嚴重后果,誰又能承擔起這個責任呢?在這段時間里,難道我們只能任由錯誤信息繼續傳播?顯然不能。利用新媒體,我們同樣也可以盡到自己的一份責任。于是,利用微信朋友圈我們也刊發出了“記者調查,還原‘環衛工人下跪視頻真相,欲知詳情,請收看晚上六點播出的《陽光資訊》”的信息,同時配有記者采訪時的圖片。通過微信傳送,極大程度地制止了或許存在的魯莽行動,吸引廣大受眾關注晚間新聞內容的同時,也為欄目贏得了一定的社會效益。
綜上所述,作為新時期的媒體人,要堅定主流媒體的導向作用,要學會借為己用,通過不斷創新、不斷挖掘新思維,繼續發揮黨媒的強大輿論作用。
(作者單位:撫順廣播電視臺)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