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倫++孫靜藝
基金項目:本文系2014年江西省社會科學規劃項目“符號學視角下陶瓷文化景觀漢英翻譯研究”(編號:14WX210)的研究成果之一。
摘 要:陶瓷文化景觀中蘊含著豐富的中國陶瓷文化符號,是中國傳統文化傳承與發展的物質基礎,同時又具有符號的傳播特征,是傳播中國陶瓷文化的有效媒介。
關鍵詞:文化景觀;陶瓷;文化符號;傳播
[中圖分類號]:J52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2139(2017)-29--02
一、文化景觀
景觀是各種地理要素相互聯系、相互作用而形成的一個地域綜合體[1]。景觀分為自然景觀和人文景觀兩種。自然景觀就是大自然天然形成的景觀,幾乎沒有經受過人類的外在影響。人文景觀是經過人類的作用而形成的景觀,人文景觀也叫做文化景觀。
文化景觀是文化地理學研究的一個重要內容,最早論述文化景觀的學者是法國知名人文學家和人文地理學家拉采爾,他著有《人類地理學》和《民族學》,在這兩部著作中,拉采爾均對人文景觀進行了論述,并對人類與地理環境的關系進行了論述,他從人類發展史角度出發,指出人文景觀代表了人類的發展歷史。美國氣象學家留特根斯則把文化景觀歸入地理學研究的范疇。美國地理學家索爾對文化景觀做出了較為客觀的定義:文化景觀就是附加在自然景觀上的人類活動的形態[1]。他在自己的專著《景觀的形態》(1925)中提出要通過觀察地面景色來研究地理特征,要通過觀察文化景觀來研究文化地理。美國伯克利學派文化地理學家Wager and Mikesell(1962)將文化景觀定義為人類不同團體之間相互作用所形成的產品[2],這個產品能夠體現特定的文化特征和某一地區的文化偏好,文化景觀是自然界發展和人類活動的共同結果。Robert Melnick ( 1984)認為文化景觀是人類活動和思想在自然景觀基礎上所形成有形證據[3]。聯合國教科文組織(UNESCO)把文化景觀定義為人類在其自身發展過程中所形成的社會、經濟、文化等因素所形成的有形證據,這些有形證據必須具有一定的價值,并能夠代表某一地區的文化特性[4]。前蘇聯和俄羅斯社會學家、哲學家波格丹諾夫將文化景觀定義為:人類積極地、有目的地參與自然界活動而形成的景觀。我國現代人文地理學奠基人李旭旦教授將文化景觀定義為地球表面文化現象的復合體,文化景觀能夠反映出某一特定地區的地理特征[5]。
現在文化景觀這一詞語已經得到廣泛應用,文化景觀的范疇也進一步增大,人類所有的建筑、村落、城市、交通、產品、消費、習俗、藝術、思想、語言、宗教等文化現象的綜合體都屬于文化景觀,能夠反映出某一地區的文化特征和地理特點。文化景觀需要經過一段時間的積累才能形成,有時文化景觀的形成需要相當漫長的時間,美國地理學家D.S.惠特爾西提出用某一地區的文化景觀來說明這一地區的歷史演進[1]。
由于文化分為物質文化和非物質文化,因此文化景觀也可以分為物質文化景觀和非物質文化景觀兩類。物質文化景觀屬于有形的文化景觀,包括建筑、村落、城市、交通、產品等。非物質文化景觀屬于無形文化景觀,包括習俗、藝術、思想、語言、宗教等方面。物質文化景觀和非物質文化景觀不是割裂開來的,兩者有著緊密的聯系,物質文化景觀是非物質文化景觀的載體,非物質文化景觀常常需要借助于物質文化景觀來體現,物質文化景觀的發展需要非物質文化景觀的不斷提高和持續作用。
二、文化符號
符號是在某種認知系統中,具有一定意義的某種意象。符號可以有很多種類型,常見的符號就是圖形圖像或文字,符號也可以是某種造型,某種思想或文化。符號在特定的認知系統中具有特定的指代意義,能夠達到認知和交流的目的[6]。也有很多專家認為,符號無法定義。四川大學符號學與傳播學研究中心教授趙毅衡對符號進行了比較清晰的界定,他認為,符號就是攜帶意義的感知。這一定義清晰地表明了符號的功能:符號是用來傳達意義的,意義必須用符號才能表達,符號含有特定的意義。
符號學是研究符號的學說,由于符號帶有特定的意義,因此也可以說,符號學是研究意義的學說。符號就是意義,無符號即無意義,符號學即意義學。語言學家索緒爾提出了建立符號學的建議,并建議將研究符號作為社會生活的一部分。符號學(Semiotics或Semiology)這一詞語源于希臘詞語semeion,然后索緒爾根據這一詞根創造出了semiologie這一詞語。符號學出現之后,在西方得到了大力推崇,從20世紀60年代開始,形式論的所有學說都歸結到了符號學名下,而且敘事學、傳播學、風格學也成為符號學的分支。
文化符號是一個國家、一個名族、一個地區、一個企業、一個團隊內部獨有文化的抽象體現,是這些團體的文化內涵的重要載體和表現形式,因此文化符號具有特殊的文化內涵,是代表特殊文化意義的符號。文化符號往往具有獨有的特征,能夠使讀者聯想到其代表的文化意義。比如提到能夠代表中國的文化符號,人們自然而然地就會聯想到瓷器、絲綢、長城、故宮、兵馬俑、京劇、功夫、針灸、孔子等文化符號,因為這些文化符號具有中國獨有的特點,是外國文化符號中不存在的符號,因此一提到這些文化符號,人們自然會將其與中國文化關聯在一起。相應地,如果提及美國文化,人們也會聯想起自由女神、白宮、好萊塢、華爾街、百老匯、迪斯尼、可口可樂、NBA、橄欖球、麥當勞、爵士樂等文化符號。英國的獨特文化也會與白金漢宮、維多利亞女皇、唐寧街、牛津大學、莎士比亞、牛頓、丘吉爾BBC、格林威治天文臺、大英博物館等文化符號相關聯。
三、陶瓷文化景觀與中國文化符號
陶瓷是中國的偉大發明,中國陶瓷在幾千年的發展歷程中,與中國傳統文化緊密地結合在一起,積累了深厚的陶瓷文化底蘊,形成了具有中國特色的陶瓷文化景觀[7]。陶瓷文化景觀是代表中國文化的文化符號,中國人通過這種文化符號創造出中國文化,并通過陶瓷文化景觀來傳播中國文化[8]。endprint
1、陶瓷文化景觀
陶瓷是中國文化的杰出代表,陶瓷文化景觀最能體現中國傳統文化,是弘揚和傳播中國的很好的媒介。陶瓷文化景觀是人類活動和人類文明在陶瓷材料上的有形證據。由于陶瓷材料具有耐腐蝕的特性,因此陶瓷文化景觀能夠傳承幾千年來中國的文化精髓,積淀了中國長久以來博大精深的文化內涵,對中國傳統文化和中國陶瓷藝術的發展做出了卓越貢獻。中國景德鎮是世界瓷都,在景德鎮千年的制陶和制瓷歷史中,形成了具有景德鎮特色的陶瓷文化景觀,比如陶瓷原料高嶺土、陶瓷繪畫和雕塑藝術、陶瓷運輸中的挑夫和船幫等,這些陶瓷文化景觀與景德鎮的地理環境相結合,為景德鎮陶瓷行業的發展提供了保障。在千年的陶瓷制瓷史和陶瓷文化發展中,景德鎮還形成了獨具特色的文化習俗、陶瓷行規等,還有深受國內外游客歡迎的御窯廠、古窯陶瓷文化博覽區、陶瓷城、三寶國際陶瓷文化村、皇窯景區、珠山東市陶瓷制作體驗中心等,這些陶瓷文化景觀既為景德鎮帶來了經濟效益,又向中外游客展示了中國的陶瓷文化,起到了文化傳承的效果。
2、陶瓷文化景觀中的文化符號
文化景觀是人類活動和人類文明的有形體現,文化景觀是人類文明傳承的媒介和符號,這是人類文明發展和進步的見證。因此文化景觀具有明顯的文化符號的特性。
符號的意義不是一成不變的,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中,符號的意義有不同的解讀。陶瓷文化符號的意義是陶瓷行業在多年的發展中作出的選擇,這些符號的意義一經確定,就必須在陶瓷這一體系中共同遵守,不能隨意更改,如果陶瓷文化和陶瓷藝術的能指和所指經常發生變化,就不利于陶瓷文化和陶瓷藝術的傳承。因此陶瓷文化景觀中的文化符號是經過多年的發展和積淀形成的,已經被人們廣泛認可,具有較強的穩定性,并且可以傳播到其他國家和地區。
陶瓷文化景觀是傳播中國陶瓷文化的符號媒介,陶瓷文化景觀是中華文明和中國文化的體現,是具有中國特色的文化符號,能夠引起人們的文化聯想。以陶瓷文化景觀中的陶瓷造型文化符號為例[8],中國陶瓷藝術造型多樣,是某一歷史時期制作工藝、風俗習慣、審美要求、社會文化的真實體現。比如唐朝推崇豐肥濃麗的審美取向,因此唐朝的陶瓷造型雍容華麗。宋朝推崇文人文化,因此宋朝的陶瓷造型雋永清麗,淡泊秀雅。元朝陶瓷造型凝重雄渾,粗獷大氣,凸顯了蒙古族的民族特征。明清時期達到中國封建社會的頂峰,因此陶瓷造型厚重端莊、豐富多彩。
四、結論
景觀是人類文明和人類文化的有形見證,陶瓷文化景觀是中國陶瓷文化和中華文明的有形體現,是中國傳統文化傳承和發展的物質基礎。同時,陶瓷文化景觀作為文化符號,由于其帶有特定的文化意義,具有符號的傳播特性,因此陶瓷文化景觀也是將中國傳統文化傳播到世界各地的媒介,是體現中國特色文化的文化符號。
參考文獻:
[1]許然.旅游區的文化景觀初探——以江西廬山為例[J].信陽師范學院學報(自然科學版),1992(7).
[2]Wagner P L Mikesell M.W. Readings in Cultural Geography [M]. Chicago: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62:1.
[3]Melnick R.Z. Cultural landscapes: rural historic districts in the National Park System[M]. Washington D.C: U.S. Department of the Interior, National Parks Service,1984:7-8.
[4]UNESCO World Heritage Center. Operational guidelines for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World Heritage Convention[R].1994:13-14.
[5]湯茂林,汪濤,金其銘.文化景觀的研究內容[J].南京師范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00(1).
[6]呂文強.城市設計[M].南京:東南大學出版社,2002.
[7]陳健毛,肖絢.景德鎮陶瓷文化景觀遺產修復的思路和策略[J].美與時代,2013(11).
[8]任穎瓊.中國陶瓷藝術中的文化符號[D].景德鎮陶瓷學院,2011.
[9]李付星,董繼先.傳統文化符號在產品設計中的解讀[J].包裝工程,2009(6).
[10]陳致敏,余斌,肖絢.景德鎮陶瓷文化景觀變遷中的人地關系和文化認同[J].陶瓷學報,2015(4).
[11]詹嘉.景德鎮陶瓷作坊——一道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生態文化景觀[J].中國文化遺產,2014(6).
[12]詹嘉.景德鎮陶瓷作坊的文化生態景觀研究[J].地理科學,2012(1).
[13]周年興.關注遺產保護的新動向:文化景觀[J].人文地理,2006(10).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