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凱
摘 要:新形勢下,大學生創新創業教育面臨思想認識、體制機制的困境。高校基層黨組織是領導和統籌創新創業教育的依靠力量。在提升創新創業教育質量的過程中,中國共產黨的歷史實踐和理論創新蘊涵黨建的激勵價值,黨支部的戰斗堡壘作用和學生黨員的先鋒模范作用彰顯黨建的示范價值。
關鍵詞:黨建 大學生創新創業教育 激勵 示范
中圖分類號:G64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1003-9082(2017)09-0-02
全面落實和推進大學生創新創業教育(以下簡稱“雙創”教育)是新形勢下國家實施創新驅動戰略、產業結構調整和經濟轉型升級的務實舉措,是高等教育實現內涵式發展的必然要求,是大學生全面而自由發展的題中應有之義。做好大學生“雙創”教育工作,對于實現“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具有深遠的現實意義。
一、大學生“雙創”教育的現狀考察
近年來,在國家宏觀政策的大力扶持下,經過各地教育主管部門和高校師生的不懈努力,大學生“雙創”教育工作方興未艾。“雙創”教育資金、場地等硬件設施豐沛、充裕,眾創空間、創客咖啡、JOB訓練營等創新創業教育服務平臺如雨后春筍般涌現,KAB、SYB、IYB等一系列“雙創”課程拓展了大學生的理論視野,諸如“挑戰杯”等大學生創新創業大賽開展得如火如荼。這一切都極大地激發了大學生的創新創業熱情。
取得成績的同時,我們應當清醒而客觀地看到,“雙創”教育與黨和國家的期望、大學生的發展訴求相比,仍存在相當的差距,面臨若干思想認識、體制機制層面的困境和瓶頸亟需破解。首先,就業觀念相對滯后。中國封建社會和計劃經濟時代所遺留下來的“官本位”、“鐵飯碗”等陳舊思想在一部分大學生心中根深蒂固,他們在就業擇業時表現出求穩怕變、保守依賴等特征。不可否認的是,創業成功率較低,創業進程中思想壓力大,也使得相當一部分大學生對創新創業望而卻步。近年來,大學生對國家公務員考試趨之若鶩,競爭達致白熱化,這種現象便是上述陳舊的就業觀念在當代大學生身上的反映和折射。其次,創新創業教育理念陳舊,師資力量匱乏。就目前的“雙創”教育開展情況而言,兼具創業實踐經歷和專業理論基礎的師資儲備差強人意,遠遠不能滿足大學生“雙創”教育的動態需求。因此,擔當創業課程的教師基本上只能基于對教學大綱的直觀理解進行講授,囿于自身實踐經驗的局限,不敢越雷池半步,無法給予學生更多的有實戰背景的創業經驗和學術前沿資訊,理論與實踐相脫節,這就導致“雙創”課堂教學在某種程度上因襲了照本宣科的“填鴨式”教學模式,本應在社會實踐中反復試錯、深刻體會的創業價值成為一道道被賦予具體程式和標準答案的考試題目。“雙創”教育不免落入“知識化”傳授的傳統窠臼。
要克服上述困境,“雙創”教育亟需積極向上的價值激勵、組織平臺的內涵建設以及多方協同的工作機制。實踐也證明,“雙創”教育是一項由多元要素共同參與、相互支撐的系統工程,每一個指標的弱化都將影響整個系統的正常運行,因此,在客觀上需要一個能夠總攬全局、協調各方的強有力的組織來領導和統籌大學生“雙創”教育。
高校基層黨組織是思想政治工作的組織者、實施者、引領者,是教育、監督、管理和服務學生黨員的基本單位,在各項教育教學事務中發揮領導核心作用。在長期的黨建工作中,高校基層黨組織繼承了黨的艱苦奮斗、謙虛謹慎的優良傳統,積淀了團結、緊張、嚴肅、活潑的組織文化,形成了批評與自我批評的民主氛圍。上述諸多傳統和優勢決定了高校基層黨組織能夠并且應當承擔領導大學生“雙創”教育的歷史重任。高校黨委、院系二級黨總支以及各學生黨支部要勇立潮頭,主動作為,絕不能置身事外,漠然處之,要旗幟鮮明、當仁不讓地做大學生“雙創”教育的積極參與者、精神激勵者和價值引領者。
二、黨建在大學生“雙創”教育中的激勵價值
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深化體制機制改革加快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的若干意見》(中發[2015]8號)中指出:“堅持人才為先。要把人才作為創新的第一資源。”[1]誠然,“人”在大學生“雙創”教育中居于基本要素的地位。新時代的大學生樂于接受新事物,獲取資訊的渠道多元化,表現出一定的批判精神和質疑意識,但涉世未深,社會閱歷和管理經驗較為匱乏,對創業成功的期望值高,而對失敗挫折的心理耐受力低,容易受到“以成敗論英雄”的社會偏見的不良影響。因此,培養大學生的創業精神是大學生“雙創”教育首先要解決的根本性問題,也是處于創業預備階段的大學生必須直面的一堂“人生必修課”。
所謂“創業精神”,是大學生在創新創業實踐中逐漸歷練、積淀而成的價值取向、道德規范、財富倫理、精神風貌的統一體,積極向上的精神狀態、面對失敗挫折永不言棄的昂揚斗志、“取之有道,用之有度,用之于民”的財富倫理、寬容失敗、同舟共濟的團隊意識等都是創業精神的科學內涵。培養大學生的創業精神是“雙創”教育“形而上”的核心價值。從“雙創”教育的初衷和動機來看,創造物質財富不應成為主導大學生創新創業的基本價值追求。引導大學生進一步堅定理想信念,樹立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宗旨意識,培養敢為天下先的首創精神,是“雙創”教育工作的根本出發點和落腳點。
站在歷史唯物主義的立場上,我們認為,中國共產黨波瀾壯闊的革命實踐以及在實踐基礎上偉大的理論創新蘊涵著豐富而深邃的創業精神教育資源。中國共產黨自1921年誕生以來,領導和團結全國各族人民,驅除敵寇,推翻暴政,贏得了民族獨立戰爭和民族解放戰爭的偉大勝利,發展了社會主義經濟、政治、文化,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我黨全面實施改革開放,開辟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一部黨史本身就是一部氣勢磅礴、摧人奮進的創業史,是一代又一代中國共產黨人為建立一個民主、富強的新中國不怕犧牲、忘我奉獻的意志品質的真實寫照,是中華民族艱苦創業精神的生動詮釋。毛澤東思想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理論成果,是中國共產黨主導的實踐基礎上的偉大理論創新,同時也是中華民族創新精神的歷史借鑒和價值典范。endprint
三、黨建在大學生“雙創”教育中的示范價值
通過走訪若干高校的眾創空間,我們發現,落戶眾創空間的創業團隊、創業項目之間橫向的交流溝通甚少,許多關鍵的行業資訊不能做到實時共享,組織文化呈現“一盤散沙”、自在疏離的狀態。相當一部分創業項目在其骨干成員大學畢業之際或中途擱淺,或難以為繼,甚至無疾而終,由此所引發的創新創業資源閑置和浪費不容忽視。缺乏統一領導、齊抓共管的工作機制和艱苦奮斗、凝心聚力的組織文化是導致“雙創”項目不可持續發展的根本原因。
中共教育部黨組《普通高等學校學生黨建工作標準》(教黨[2017]8號)旗幟鮮明地強調:“探索學生黨建工作向最活躍、最具創新能力的組織拓展。”面對大學生創新創業過程中資訊獲取渠道相對單一狹窄、專業理論指導力度有待進一步提升等現實困難,高校基層黨組織要將黨建的組織優勢轉化為“雙創”人才培養的制度優勢,以立德樹人為基本目標,整合教育資源,搭建服務平臺,健全完善“雙創”教育培養體系,邀請企業家、投資人、優秀創業校友、“雙創”理論名師走進大學校園,為大學生帶來高水平的創新創業講座,并聘請上述社會精英擔任“雙創”教育導師,為切實提高“雙創”教育質量提供智力支持與人才支撐。
毛主席指出:“政治路線確定之后,干部就是決定因素。”[2]高校學生黨員是大學生群體當中的先進分子和骨干力量,是黨團結和聯系廣大學生的橋梁和紐帶。他們在同學中擁有較高的威信,理論基礎扎實,組織協調能力和團隊協作意識突出。充分依靠學生黨員開展“雙創”教育,易于形成見賢思齊、超學趕幫的學習氛圍,是提升“雙創”教育質量的重要途徑。
有鑒于高校基層黨組織的先進性、純潔性、凝聚力和戰斗力,我們認為,在有條件的眾創空間或創業項目設置“活動黨支部”,是一項以黨建帶動“雙創”教育、拓展黨建工作覆蓋面、彰顯黨組織宗旨意識的有益嘗試和創新舉措。所謂“活動黨支部”,是指高校黨委、院系二級黨總支委派黨性原則強、有創業經歷的、具有扎實相關專業基礎的學生黨員進駐并無黨組織常規建制的眾創空間或創業項目,成立工作機制靈活的黨支部,充分發揮黨支部的戰斗堡壘作用和學生黨員的先鋒模范作用,著力營造勇于探索、鼓勵創新、尊重創造、團結協作、寬容失敗的創新創業氛圍,有組織、有計劃、有目的地對創業團隊進行引導和管理,促進創業項目的健康成長與可持續發展。
“雙創”教育和黨建并行不悖,相得益彰。一方面,黨建為“雙創”教育提供精神激勵和榜樣示范,創新精神的培養是黨建的德育內涵在大學生“雙創”教育中的價值延伸;另一方面,黨建工作始終貫穿于大學生“雙創”教育全過程,這是新形勢下高校建設學習型黨組織的必然要求。“雙創”教育對提升黨建質量而言具有深刻的“反哺”意義。大學生在創新創業過程中獲得來自黨組織的激勵、支持與關懷,積累豐富的創業經驗,收獲寶貴的人生閱歷,實現心靈的健康成長,勢必增進大學生對黨組織的認同與敬畏,進一步堅定大學生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正如馬克思所指出的那樣:“只有在共同體中,個人才能獲得全面發展其才能的手段,也就是說,只有在共同體中,才可能有個人自由。”[3]基于黨建與“雙創”教育之間關系的理性認識,我們認為,高校黨務工作者、“雙創”教育教師要不斷深化學生黨建領導“雙創”教育、培育創業精神的支部建制、動員機制和實踐路徑研究,并以此為參照和借鑒,凝煉并揭示黨建與素質教育良性互動、深度結合的科學規律,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培養合格建設者與可靠接班人。
參考文獻
[1]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深化體制機制改革加快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的若干意見[J].中發[2015]8號.
[2]毛澤東.毛澤東選集[M].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526.
[3]馬克斯,恩格斯.馬克斯恩格斯文集[M].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571.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