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珊珊
摘 要:當前,傳統節日氛圍尚在,但是其文化內涵卻被嚴重忽視,傳統節日作為傳統文化載體的意義已大大削弱。傳統節日在歷史上對中華文化推廣有著極大的推動作用,我們應當以愛國熱情保護傳統節日文化內涵,抱持高度的自覺主動研究和推廣傳統節日的人文內涵,振興我國傳統節日,促進民族團結,促進歷史文化的傳承與發展。
關鍵詞:傳統節日 文化內涵 現實意義
中圖分類號:G12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3-9082(2017)09-0-01
據不完全統計,我國全國性、地方性、民族性的傳統節日數目達兩百多,其中,列入法定假期的農歷新年、清明節、端午節、中秋節和尚未未列入七夕節、重陽節等節日是中華文化的典型代表。這些傳統節日沉淀著我國傳統文化、凝結著我國的民族精神,是我們向世界展示、推廣中華文化的重要載體,對社會文化發展具有重要的意義。
一、中國傳統節日文化內涵
隨著全球化的推進,西風東漸,西方傳統節日侵蝕中國傳統節日的情況越來越明顯。如西方的情人節、圣誕節等承載著西方文化甚至宗教內涵的節日都收到了廣泛的歡迎,然而,相較于日本、韓國等周邊東亞國家,韓國端午申遺事件反映出我國對自身傳統文化內涵的維護似乎并不夠。那么,中國傳統節日的文化內涵又是怎樣的呢?
1.傳統節日起源于農耕文化
中華傳統節日大多起源于我國自古以來的農耕文化,如史料記載,春節在夏朝前成為“載”,夏代叫“歲”,周代起才稱為“年”,三種稱呼都是指谷物生長周期,春節代表著一年一次慶豐收的寓意。而關于清明節,江南有“清明谷雨兩相連,浸種耕種莫遲延” 的農諺;八月十五則是稻子成熟;重陽節在陜北是正式收割的季節……從節日起源來看,當今在傳統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的傳統節日多與農耕時令有關。
2.傳統節日承載著“天人合一”思想
天人合一,即認為人與自然并非對立的關系,先秦、春秋戰國時該觀點一直是中華文化的基本精神。農耕時令能夠成為傳統節日的一大原因即該觀點的存在。由于認為人與天存在溝通的可能,古人類在農耕時令舉行祭祀嘗試與天溝通,感謝上天賜予收成,祈求上天不要降下災禍,由此形成了最初的傳統節日。清明踏青、端午賽舟、中秋賞月、重陽登高等傳統節日活動都帶著傳統祭祀活動的影子,也都包涵著這種“天人合一”的思想。
3.傳統節日承載著儒家文化基本精神
我國傳統文化基本精神并不能說是始終如一的,隨著漢代“獨尊儒術”的潮流,儒家文化逐漸發展成為中國主流文化,傳統文化的基本精神也逐漸融入了“以民為本”、“孝悌忠義”的因素,傳統節日也逐漸發展出了“團圓”的文化內涵。傳統節日慶祝目的也由感激上天賜予農耕收成轉向了借機進行文化教育,節日儀式也轉向了百姓表達忠義之心、小輩表達孝悌之情。
總的來說,中國傳統節日充分表現了傳統文化“和”的精神。一方面是人與自然的和諧,另一方面是人與人之間的和諧。傳統節日幾千年來,以其儀式感、文化內涵規范和教導著其傳承者,帶動著傳統文化的傳承與發展。
二、中國傳統節日現實意義
隨著生產力發展,人類與自然不僅能夠和平相處,更能夠利用許多自然資源。傳統節日祈求上天恩賜的目的早已消失,然而,深入探究傳統節日內涵,有助于更清楚地認識到傳統節日的現實意義。
1.傳承中華民族“天人合一”思想
天人合一,在生產力較為低下的古人看來,其含義是通過人的努力讓自然災禍不要影響人類生活,這種思想在生產力高度發展的今天依舊有其現實意義。當前,經濟社會發展走的是和諧發展道路,要求綠色發展,人類不能通過掠奪方式攫取自然資源。傳承傳統節日的“天人合一”思想,有助于實現綠色發展、可持續發展目標。在晴明登高、端午賽舟、重陽登高等與自然進行接觸的傳統活動中,都可以充分利用傳統節日文化內涵,宣傳保護環境、綠色發展的思想。
2.傳承和發揚儒家思想基本精神
中國傳統節日文化的困境在于其儀式的固化和內涵的物化。例如,將春節儀式固化為放鞭炮,就會導致“天人合一”思想的傳承斷代;將七夕儀式固化為瓜下觀星,就會導致情人轉而慶祝僅以送玫瑰、巧克力為儀式的情人節。而如果將春節物化為年夜飯、將中秋節物化為月餅、將端午節物化為吃粽子,不僅會導致傳統節日文化內涵的失傳,還會導致重要的儒家精神、以及基于儒家精神的傳統道德失傳。然而,由此也可以看出,傳統節日的部分儀式仍舊保留下來,因此,傳統節日的現實意義在于通過節日文化宣傳,就可以比較容易的完成基本的道德教育。
3.建立民族情感和愛國思想
相同的信仰能夠拉近不同地區、不同價值觀人民,甚至是不同民族的人民之間的距離。傳統節日的存在,能夠讓人民潛移默化地受到文化的感召,對民族精神的形成、愛國主義教育的實現有著重要意義。廣泛的宣傳傳統節日的內涵、宣傳傳統節日與民族英雄之間解不開的聯系,能夠喚起人民對文化的驕傲,對國家的驕傲,有利于形成民族凝聚力,更好地完成民族的偉大復興。例如,傳統節日春節不僅是傳統節日中時間最長、內容最豐富、儀式最多的節日,也是炎黃子孫最重要的文化記憶,每年海內外華人都會自發地慶祝該節日,在春節時,可以說中華民族情感跨越了地域和民族,形成了空前的文化團結。
此外,傳統節日文化背后的由食品、服飾、吉祥物、文藝展演、信息服務等構成的“文化產業鏈”,也具有非常現實的經濟意義。
三、結語
傳統節日既有傳統文化內涵,又有著新時代的現實意義,是我國歷史文化的珍貴遺產,是“中國心”“中國夢”的發源,也是現代生活中的重要民族文化表達。研究和推廣傳統節日的文化內涵和現實意義,是對民族文化的傳承,是對民族精神的探索,能夠推動我國的民族精神建設,增強我們的時代精神。因此,應當加大建設傳統節日文化建設,發揚我國傳統文化的魅力,弘揚民族精神的力量,在新的時代讓中華傳統節日文化煥發新的活力。
參考文獻
[1]韓艷娟. 淺論中國傳統節日的內涵及意義. 藝術科技[J]. 2016, 29(9).
[2]李世軍. 論中國傳統節日文化的哲學內涵和意義——以端午節為例. 榆林學院學報[J]. 2013, 23(5):31-34.
[3]王文章,李榮啟, WANGWen-zhang,等. 中國傳統節日的文化內涵. 藝術百家[J]. 2012(3):5-10.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