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崎 隆欣
(華南理工大學經濟與貿易學院,廣東 廣州 510006)
我國貨幣結構變化對通貨膨脹的影響研究
肖崎 隆欣
(華南理工大學經濟與貿易學院,廣東 廣州 510006)
本文對1994—2016年間我國貨幣結構的變化進行分析,從理論和實證兩方面研究我國貨幣結構變化對通貨膨脹的影響。結果表明:在此期間,我國貨幣結構指標(M2'-M1')與通貨膨脹(CPI)之間呈現負相關關系,這主要是因為執行交易職能的貨幣數量下降,流入實體經濟的貨幣不斷下降,更多的貨幣流入金融市場,導致資產價格上漲。我國資產價格對未來通貨膨脹具有影響,兩者之間呈現出正相關關系。基于以上結論,本文提出未來我國貨幣政策調控要注意貨幣總量與結構調控并重,前瞻性地考慮資產價格波動的影響。
貨幣結構;通貨膨脹;資產價格
一直以來,貨幣與宏觀經濟之間的關系都是經濟學家關注的重點。早期文獻主要研究了貨幣總量對宏觀經濟變量的影響。近年來,大量研究表明我國貨幣供應總量指標與宏觀經濟指標(如CPI或GDP)的相關性不斷下降(如夏斌,2001;伍志文,2002;陳彥斌,2009)。從近期宏觀經濟與調控來看,2008年后,國內經濟增速下降、通縮壓力較大,央行通過降息、降準、公開市場操作、PSL和MLF等多種政策工具加大貨幣投放力度,但實體經濟依然較疲軟。與此相反,我國資產市場呈現繁榮景象,2014—2015年上半年股市暴漲、2015年下半年和2016年初以來房市暴漲??梢园l現,在貨幣供應總量高漲的背景下,實體經濟較冷與資產市場價格高漲構成鮮明反差,這進一步說明,貨幣總量指標的變化已不能完全解釋貨幣變動對經濟變化的影響。
在此背景下,不少學者開始從貨幣的結構性指標入手研究。貨幣結構是指不同層次的貨幣在貨幣總量中的比重,由于不同層次的貨幣執行不同的職能,貨幣結構的變化主要反映貨幣總量中執行不同職能貨幣的比例結構。近十幾年來,我國狹義貨幣M1占廣義貨幣M2的比例在不斷下降,準貨幣QM不斷增加,貨幣結構發生了顯著的變化,貨幣運行對金融和宏觀經濟變量的影響也隨之改變,其影響機制不僅局限于總量,還體現在結構上。貨幣結構隱含了豐富的信息,它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宏觀經濟運行特征和家庭、企業、金融中介的行為與預期。
現有研究我國貨幣結構的文獻主要包括:貨幣結構的度量和演變分析、貨幣結構對宏觀經濟變量的影響等方面。伍志文等(2003)研究認為,我國通貨緊縮和資產膨脹并存現象是寬松的貨幣政策下貨幣結構嚴重失衡的產物,并指出解決這一悖論的關鍵在于調整和優化貨幣結構,貨幣當局應高度重視虛擬經濟發展中的貨幣結構畸形問題。李?。?007)研究了20世紀90年代中期以來我國貨幣運行的變化及其影響,認為貨幣結構中的準貨幣比重的上升、交易型貨幣比重的下降是導致我國貨幣高速增長而物價水平處于低位狀態的主要原因。范立夫等(2011)把貨幣增速剪刀差作為貨幣結構的短期變化指標,研究發現貨幣增速剪刀差與CPI之間存在著顯著的正相關關系,兩者互為格蘭杰因果關系。吳軍等(2011)從貨幣結構的角度研究我國有效需求不足背景下的潛在通貨膨脹問題,認為M1增長率低于M2增長率,以及M1占M2比率下降,表現為更多沉淀或累積的支付能力向有效需求轉化,預示著通貨膨脹可能會由潛在轉化為現實。張捷(2011)研究了我國貨幣結構與經濟增長的關系,實證結果發現,在1952—2010年間,我國貨幣供應量與經濟增長之間保持長期正向關系,而貨幣流動性比率(貨幣結構)反而成為經濟增長的不利因素。史煥平等(2014)基于貨幣結構視角研究我國銀行業“錢荒”事件,通過對我國貨幣結構的分析,發現進入虛擬經濟的貨幣資金要快于進入實體經濟的貨幣資金,認為我國貨幣數量增長速度如此快的情況下出現銀行業“錢荒”事件,主要是由于大量的資金進入了高回報的虛擬經濟,在金融體系內“空轉”,而不是進入實體經濟,從而引發流動性危機。李柄等(2015)研究我國貨幣和信貸結構對宏觀經濟的機理性影響,研究發現貨幣結構與信貸結構對實際產出分別具有較弱的正向和負向影響,對通脹率均具有一定程度的正向影響,并且貨幣和信貸結構對通脹率的影響程度大于貨幣與信貸總量。
貨幣結構變化意味著貨幣流向不再局限于商品市場,更多的貨幣資金可能進入金融市場,推動資產價格上漲,國內外已有大量文獻研究了資產價格對未來通貨膨脹的影響。如Alchian和Klein(1973)認為現行價格指數存在嚴重缺陷,應當在指數中加上未來商品和服務價格的信息,資產代表著未來不確定性收益現值,是未來價格信息的良好替代指標。Smets(1997) 描述了資產價格影響通貨膨脹的兩條途徑:一是影響家庭財富和企業融資能力,二是改變未來收益預期。Goodhart和Hofmann(2000)的研究結果證明,房地產價格在一般條件下有助于預測未來通脹,且可靠程度較高;但股票價格波動劇烈,其預測通脹的作用相當有限。張建波等(2011)研究我國資產價格對通貨膨脹影響的效果,實證結果表明資產價格對居民消費價格指數及通貨膨脹率有一定影響,且房價的影響大于股價的影響。紀敏等(2012) 采用狀態空間模型實證分析了通貨膨脹與資產價格之間的關系,結果發現房價會影響到通貨膨脹水平,但股價并未影響到物價水平。
綜上所述,現有研究我國貨幣結構對產出和通貨膨脹等宏觀經濟變量影響的實證文獻中,尚未有把資產價格因素考慮進來的,而貨幣結構變化、資產價格上升和未來通脹之間存在一定的理論關系?;诖耍疚脑噲D在這方面做一些嘗試。文章結構安排如下:第二部分分析我國貨幣結構變化及原因;第三部分從理論上分析我國貨幣結構變化對通貨膨脹的影響;第四部分實證檢驗;第五部分結論與政策建議。
1.我國貨幣層次劃分與貨幣結構。改革開放以來,我國貨幣供應量持續快速增長。1994—2016年M2的平均增長率達到了17.78%,在存量上M2從1994年的46923.5億元增長到2016年的1550100億元,23年中增長了32.04倍①。這期間,隨著金融市場的不斷發展,我國貨幣層次劃分也不斷修改。1990年我國央行將貨幣劃分為三個層次:M0=流通中現金;狹義貨幣M1=M0+單位活期存款;廣義貨幣M2=M1+儲蓄存款和企業定期存款。之后,在2001年、2002年和2011年央行對貨幣層次又做出修改(見表1)。

表1:我國1990年以來貨幣層次修改情況
貨幣結構是指不同層次的貨幣在貨幣總量中的比重,以及不同層次的貨幣之間的比值。度量貨幣結構的指標通常包括:M1/M2(狹義貨幣與廣義貨幣之比)和QM/M2(QM代表準貨幣,即M2-M1,主要表現為銀行體系的儲蓄存款和定期存款),也有文獻采用M2的增長率與M1的增長率之差M2'-M1',即所謂的貨幣增速剪刀差(范立夫等,2011;史欣沂,2013等)。貨幣結構可以反映貨幣總量中不同職能貨幣的比例結構變化。在我國目前的貨幣層次口徑下,執行交易媒介職能的現金和存款貨幣處于M1層次上;執行資產職能的準貨幣處于M2層次上(李健,2007)。
2.我國貨幣結構指標分析。圖1反映了1994—2016年間我國貨幣結構指標M1/M2和QM/M2的變動情況。M1(狹義貨幣)為流通中的現金和銀行活期存款,是為實現即期社會購買力服務的,是流通中現實的購買手段和支付手段。M1/M2的大小衡量了有多少貨幣用于實體經濟中消費和投資。QM為準貨幣,屬于儲蓄性質的貨幣,如定期存款和儲蓄存款,主要表現為未來的或潛在的購買力。在此期間,我國M1/M2呈下降趨勢,QM/M2呈上升趨勢,隨著時間的推移,兩者之間的距離越來越大,逐漸形成一個鉗子的形狀。由貨幣結構與貨幣職能的關系可知,這期間,執行交易職能的貨幣比例不斷下降,執行資產職能的貨幣比例不斷上升。

圖1:1994—2016年我國M1/M2和QM/M2的變動情況
圖2反映了1994—2016年間我國貨幣結構指標M2'-M1'的變動情況。新增加的M1有兩個來源:一是央行通過商業銀行信貸市場的存貸款業務和債券公開市場操作投放出新貨幣,二是由準貨幣QM轉化而來。M1的增速等于M2的增速與QM轉化為M1的速度相加,于是M2的增速與M1的增速之差,即貨幣增速差M2'-M1'就是QM和M1相互轉化的速度。該指標反映了貨幣結構的短期變化和動態變化。如果貨幣增速差M2'-M1'為負值,說明M1的增速大于M2的增速,實體經濟中的貨幣數量增多、流動性增強、通貨膨脹的壓力增大;如果貨幣增速差M2'-M1'為正值,說明M2的增速大于M1的增速,更多的貨幣轉化為準貨幣QM積累起來。由圖2可見,在1994—2016年期間的絕大多數時間中M2'-M1'為正值,說明新投放的貨幣更多地以準貨幣的形式積累起來。
我國貨幣供應量不斷增加的同時,貨幣結構發生了顯著的變化,M1不斷轉化為準貨幣(QM),即執行交易職能的貨幣比例不斷下降,執行資產職能的貨幣比例不斷上升。我國貨幣結構的變化原因可以歸納為以下幾點:

圖2:1994—2016年我國貨幣增速差M2'-M1'的變化情況
1.我國居民收入大幅提高,國民收入分配不均衡。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經濟持續快速增長,居民收入大幅提高。根據凱恩斯的消費理論,消費是由國民可支配收入和邊際消費傾向所決定的。隨著居民收入的增加,用于消費的部分就會減少,用于儲蓄的部分會增加。當國民財富分配不均、向高收入者傾斜時,平均邊際消費傾向會下降,國民消費整體減少,儲蓄將增加。根據國家統計局數據,2015年我國居民收入基尼系數為0.462,超過國際公認的0.4貧富差距警戒線,國民收入分配不均是我國貨幣結構長期變動的主要原因之一。
2.我國居民儲蓄率高但消費需求低。根據凱恩斯的貨幣需求理論,公眾持有貨幣的動機可以分為交易性動機、預防性動機和投機性動機。預防性儲蓄是對預防性貨幣需求的延伸,是指居民為了預防突發性事件而儲存的貨幣資產。預防性儲蓄的增加源于社會生活的不穩定,由于我國就業和社會保障制度不健全,未來的不確定性增加,居民消費和投資的需求降低,更傾向于將貨幣存入銀行或者購買其他金融資產進行增值。當居民消費下降時,M1的數量也相應下降,當居民更多儲蓄和購買其他金融資產時,QM的數量增加,導致我國貨幣結構變化。
3.我國金融市場上金融創新層出不窮,投資渠道日益多樣化。隨著金融市場的發展,金融創新層出不窮,特別是近年來互聯網金融快速發展,非貨幣金融資產和貨幣一樣具有價值儲藏功能,并且其具有發達的二級市場,容易轉化成貨幣性資產。我國居民投資理財渠道日益多樣化,如銀行理財產品、基金、股票、互聯網金融產品以及房地產等。隨著居民收入的不斷提高,居民也不再滿足于將錢存在銀行,選擇將更多的貨幣資金用于購買理財產品,或者投入股市、黃金市場和房地產行業進行增值。這時,表現為更多的銀行活期存款轉化為準貨幣,進入金融市場執行資產職能。貨幣和活期存款比例下降,準貨幣的比例上升,導致我國貨幣結構發生變化。
4.我國資產收益率結構失衡。我國傳統產業和金融市場的收益率結構存在嚴重失衡,容易引起資產大規模的“遷徙”(邱崇明等,2005)。我國產業結構升級滯后于消費和生產發展的要求:一方面,傳統產業的生產能力嚴重過剩,利潤率已十分微薄;另一方面,技術含量高的產品難以迅速生產出來,新的投資熱點和經濟增長點遲遲未能形成,實體經濟部門投資回報率低而風險高,對貨幣的吸納能力下降。近年來,在寬松貨幣政策下,金融市場相對收益率較高,增加了投資的吸引力,驅動貨幣資金在一系列加杠桿的金融運作后,變成“錢生錢”的虛擬游戲,在金融體系內空轉,加劇經濟泡沫化。
隨著貨幣供應量增加,行使貨幣職能的載體增多,貨幣增加后,貨幣流向存在多種可能的選擇和結果,決定貨幣具體行使交易職能還是資產職能則取決于貨幣結構。在貨幣結構中,M1越多,在實體經濟中執行交易職能的貨幣越多,對通貨膨脹的影響越大;QM越多,在虛擬經濟中執行資產職能的貨幣越多,對資產價格的影響就越大。貨幣結構變化對通貨膨脹的影響機理主要有以下兩種渠道:
1.宏觀渠道:經濟體中的流動性變化。貨幣結構發生變化是因為不同貨幣層次上的貨幣數量和比例發生了變化。不同層次上貨幣的流動性是不同的,因此,貨幣結構變化可以反映出整個經濟體的流動性變化。我國的貨幣結構變化表現為M1/M2下降、QM/M2上升,這種貨幣結構變化說明企業和居民持有的現金和在銀行的活期存款在逐漸減少,他們傾向于將高流動性的貨幣轉化為準貨幣。M1/M2下降將會導致實體經濟中流動性減少、通貨緊縮的壓力增大;QM/M2上升,說明準貨幣在M2中的比重增加,而金融創新和貨幣市場、資本市場的融合改善了準貨幣的流動性,大量準貨幣流向金融市場,金融市場流動性增強,推動資產價格上漲,將對未來通貨膨脹產生影響。
2.微觀渠道:微觀主體的貨幣需求變化。在微觀層面,處于不同貨幣層次上的貨幣表現出不同的購買力。因此,貨幣結構發生變化可以反映出微觀主體貨幣需求的變化。我國的貨幣結構變化表現為M1/M2下降、QM/M2上升,說明微觀經濟主體的貨幣需求逐漸由交易需求轉變為資產需求。執行交易職能的貨幣流通范圍主要在商品和勞務市場,這部分貨幣供求變動影響的變量主要是商品和勞務的價格。執行資產職能的準貨幣,其流通范圍主要是金融市場,影響的變量主要是各種資產價格。隨著微觀主體貨幣需求的變化、現實購買力逐漸下降,對商品和勞務的有效需求不斷減小,通貨緊縮壓力增大;資產價格不斷上漲、微觀經濟主體的潛在購買力不斷增強,導致未來通貨膨脹壓力增大。
隨著貨幣供應量的大幅上漲和貨幣結構的變化,我國虛擬經濟活躍,資產價格上漲。2015年滬深兩地的股票價格指數一路飆升,最近幾年全國各地的房屋銷售價格輪番上漲且居高不下。從1991年到2016年房屋的全國平均銷售價格增長了7倍多 。資產價格上漲的現象發生在我國消費價格指數CPI保持穩定甚至下降的宏觀經濟環境中,各種資產價格的漲幅遠遠超過實物商品價格的漲幅,形成了通貨緊縮與資產價格高漲并存的局面。因此,在研究我國貨幣結構變化對通貨膨脹的影響時也應該充分考慮資產價格變化對通貨膨脹的影響。資產價格包含著未來的經濟信息,對未來商品和勞務的價格具有預測作用,大量文獻證明資產價格膨脹對通貨膨脹具有傳導作用。資產價格影響通貨膨脹的傳導機制見圖3。

圖3:資產價格膨脹對通貨膨脹的傳導渠道
1.財富效應渠道。財富效應指資產價格上漲,資產持有人的名義財富隨之增長,將會增加對商品和勞務的需求。在供給不變的情況下,由于需求增大會拉動商品和勞務價格水平上漲,形成需求拉升型通貨膨脹。
2.托賓Q效應渠道。托賓Q值是企業的市場價值和資本重置成本的比值。如果Q值大于1,說明企業的市場價值大于購買新廠房設備的資本,企業會選擇增加購買新的原材料,擴大投資,將會導致原材料價格水平上漲,形成成本推動型通貨膨脹。
3.資產負債表效應渠道。資產負債表效應是指企業的凈值隨著企業持有資產和負債的價值變化而發生變化,企業凈值的變化會影響企業的貸款融資能力。資產價格上漲,企業凈資產增加,資產負債表改善,在銀行的抵押物價值變大,更容易獲得銀行的貸款。企業會用新獲得的貸款擴大投資,形成成本推動型通貨膨脹。
本文被解釋變量選擇居民消費價格指數(CPI)作為反映通貨膨脹的指標,解釋變量采用M2的增長率與M1的增長率之差,即貨幣增速差(M2'-M1')作為反映貨幣結構變化的指標??紤]到資產價格上漲對未來通脹的影響,本文將資產價格納入;考慮到我國股票市場存在較大的制度缺陷和很多非理性因素,股票價格指數波動劇烈,而房地產價格相對穩定,房地產作為基本必需品與居民生活息息相關,因此本文選擇房屋銷售價格的增長率(HP')作為資產價格的替代指標,數據來源于恒生聚源數據庫。本文采用向量自回歸模型(VAR),貨幣結構與通貨膨脹之間的自回歸方程VAR(p)可以表示為:

其中,p是滯后階數;T是樣本容量;ε是擾動項。
1.平穩性檢驗。為避免使用非平穩變量可能產生的偽回歸,首先采用ADF方法進行單位根檢驗。結果如表2所示,所有變量在10%的顯著性水平下都是平穩的,所有變量服從零階單整,因此不需要進行協整檢驗。

表2:各變量的ADF單位根檢驗結果
2.格蘭杰因果關系。通過單位根檢驗,可知這三組時間序列數據都是平穩的,但是我們無法確定變量之間的格蘭杰因果關系。因此,我們還需要進行格蘭杰因果關系檢驗。根據AIC準則并為保證自由度損失較小,在Eviews8.0中進行滯后期為1期的格蘭杰因果關系檢驗,檢驗結果如表3所示。

表3:格蘭杰因果關系檢驗結果
表3顯示,在滯后期為1期時,M2'-M1'與CPI互為格蘭杰原因;M2'-M1'與HP'互為格蘭杰原因,說明我國貨幣結構變化確實對我國的通貨膨脹和資產價格變化都產生了影響。但是在滯后期為1期時HP'不是CPI的格蘭杰原因,說明此時房屋銷售價格的上漲對通貨膨脹沒有傳導作用,這與理論分析相反。筆者認為出現這種現象是因為1期的滯后期比較短,而“資產價格膨脹”對通貨膨脹產生傳導需要較長的時間?;诒疚牟捎玫氖悄甓葦祿?,因此筆者在Eviews8.0中進行滯后期為4期的CPI與HP'的格蘭杰因果關系檢驗,檢驗結果如表4所示。

表4:滯后期為4時的CPI與HP'的格蘭杰因果關系檢驗結果
表4顯示,在滯后期為4時,HP'是CPI的格蘭杰原因,CPI不是HP'的格蘭杰原因。因此證實“資產價格膨脹”對通貨膨脹產生傳導需要較長的時間,在短期內,“資產價格膨脹”沒有對通貨膨脹形成潛在壓力。
3.脈沖響應分析和方差分解。對VAR模型中的單個參數估計值的解釋比較困難。要想對一個VAR模型做出結論,可以觀察系統的脈沖響應函數和方差分解(見圖4)。
從圖4可以看出,M2'-M1'對CPI的沖擊效應始終是負向的,在第2期達到最低點;M2'-M1'對HP'的沖擊效應先是正向,在第3年的時候轉變為負向,并逐漸降低為零。同時,可以看到HP'對CPI的沖擊效應是正向的,在第2期達到最高點。因此,可以得出以下結論:我國貨幣結構變化對通貨膨脹和資產價格膨脹分別具有負向和正向的動態影響,而資產價格膨脹對通貨膨脹具有傳導作用。
方差分解是衡量一個結構沖擊對其他變量變化的影響度,即衡量每個隨機擾動項的相對重要性。對變量CPI進行方差分解可以看出,在第4期后逐漸趨于穩定,M2'-M1'可以解釋CPI變動的26.2%,HP'可以解釋CPI變動的10.65%。這個結果說明,貨幣結構變化確實對通貨膨脹產生了影響、資產價格膨脹確實對通貨膨脹具有傳導作用(見表5)。

圖4:VAR模型的脈沖響應

表5:VAR模型的方差分解
本文研究表明:在1994—2016年間,我國貨幣結構呈現顯著變化,主要表現為執行交易職能的貨幣比例不斷下降,而執行資產職能的貨幣比例不斷上升。我國貨幣結構指標(M2'-M1')與通貨膨脹(CPI)之間呈現負相關關系,主要是因為執行交易職能的貨幣數量下降,流入實體經濟的貨幣不斷下降,而更多的貨幣流入金融市場,導致資產價格的上漲。我國資產價格對未來通貨膨脹具有影響,兩者之間呈現出正相關關系。基于以上結論,本文提出以下幾點政策建議:
1.注意貨幣總量與結構調控并重。在以準貨幣為主的貨幣結構下,居民部門資產選擇行為對貨幣政策的影響不斷增強。貨幣當局應該更多地關注貨幣需求,研究公眾的資產選擇行為對貨幣政策的影響,重視對公眾預期和行為的政策引導,更多運用選擇性政策工具,如調整消費信用、房地產信用、證券信用比率等直接信用控制和窗口指導等間接控制手段,同時作用于貨幣總量與結構。
2.順應金融結構的變化,對總體流動性進行全面監測。經濟中的流動性逐漸超越銀行體系貨幣量的范圍,演變成為一種“總體流動性”。它不僅包括傳統的貨幣供應量,還包括各種金融資產的存量,并且有時更取決于金融資產流量的變化。中央銀行必須關注廣義流動性的變化,也即可交易的信用總量的變化,增加對總體流動性水平的控制范圍和力度。不僅要盯住流動性總量,還應關注各種流動性資產的供給結構,我國央行應該進一步完善我國社會融資規模和資金流量表等統計數據,為及時掌握總體流動性的結構性變化提供完備的數據。
3.中央銀行需要關注金融市場的流動性,并將該市場的資產價格及其穩定性納入到政策目標體系內。資產價格泡沫的暴跌會嚴重影響到金融體系的穩定性,對實體經濟產生嚴重沖擊,從而影響貨幣穩定目標的實現。中央銀行應該將“貨幣穩定”和“金融穩定”這兩個目標結合在一起,在貨幣政策中前瞻性地考慮資產價格波動及其影響市場流動性和風險偏好狀況、貨幣環境、金融市場環境、金融創新等都是影響流動性形成的重要因素。因此,未來的流動性調控中,中央銀行必須對貨幣政策實施的金融環境變化進行全盤考慮,根據對多種指標進行綜合分析后,采取相應的貨幣政策。
貨幣當局必須維持資產收益率結構的均衡,以防止資產大規模的轉移,在資產異常替代發生時,應通過利率、匯率等價格工具進行調整,引導和穩定公眾預期,使資產結構和宏觀經濟恢復均衡。另外,進一步推進利率市場化和匯率制度改革,理順相對價格體系。在健全金融市場機制的基礎上,擴大直接融資規模,豐富金融交易品種,進一步增加居民投資選擇。
注:
①數據來源:作者根據恒生聚源終端數據計算得到。
②作者根據恒生聚源終端數據計算得到。1991年全國房屋平均銷售價格為786元/平方米,2016年全國房屋平均銷售價格為7602元/平方米。
[1]Alchian A,Klein B.1973.On a Correct Measure of Inflation[J].Journal of Money,Credit and Banking,5(1).
[2]Goodhart C.Hofmann B.2000.Do Asset Prices Help to Predict Consumer Price Inflation?[R].Manchester School Supplement.
[3]Smets F.1997.Financial Asset Prices and Monetary Policy:Theory and Evidence[R].BIS Working Papers.
[4]陳彥斌,唐詩磊.貨幣供應量能預測中國通貨膨脹嗎?[J].經濟理論與經濟管理,2009,(2).
[5]范立夫,張捷.貨幣增速剪刀差與CPI相關性的實證研究[J].財經問題研究,2011,(6).
[6]紀敏,周源.資產價格影響通貨膨脹了嗎?[J].國際金融研究,2011,(2).
[7]李健.中國貨幣運行的變化及其影響分析[J].財貿經濟,2007,(1).
[8]李柄,袁威.貨幣信貸結構對宏觀經濟的機理性影響——兼對“中國貨幣迷失之謎”的再解釋[J].金融研究,2015,(11).
[9]邱崇明,張亦春,牟敦國.資產替代與貨幣政策[J].金融研究,2005,(8).
[10]史煥平,李澤成.我國商業銀行“錢荒”之謎:基于貨幣結構視角的分析[J].山西大學學報2014,(5).
[11]伍志文.貨幣供應量與物價反常規關系:理論及基于中國的經驗分析[J].管理世界,2002,(8).
[12]伍志文,鞠方.通貨緊縮、資產膨脹與貨幣政策[J].管理世界,2003,(11).
[13]吳軍,董志偉.有效需求不足背景下的潛在通貨膨脹壓力——基于貨幣結構視角的分析[J].金融研究,2011,(7).
[14]夏斌.貨幣供應量已不宜作為當前我國貨幣政策的中介目標[J].經濟研究,2001,(8).
[15]張捷.貨幣結構變化和宏觀經濟變化的實證分析[D].東北財經大學碩士研究生論文,2001.
[16]張建波,白銳鋒.我國資產價格對通貨膨脹影響的效果研究[J].江西財經大學學報,2011,(2).
A Study of the Impact of Monetary Structure on Inflation in China
Xiao Qi Long Xin
(School of Economics and Trade,South China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Guangdong Guangzhou 510006)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change of monetary structure in China during 1992—2016,and examine both theoretically and empirically the impact of monetary structure on inflation.It shows during this time,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monetary structure indicator and inflation is negative.It mainly because the amount of money that operates transaction function keeping up decreasing,and leading the money that flows to real sector also decreasing.While more money flows to financial market,the asset price increases correspondingly.It also shows the asset price has positive impacts on future inflation.Finally,based on the findings,it proposes in the future the monetary policy should consider both monetary aggregation and structure,and the impact of fluctuation of asset price.
monetary structure,inflation,asset price
F820.5
A
1674-2265(2017)09-0025-07
2017-06-24
廣東省軟科學研究計劃項目“新常態下廣東自貿區特色金融創新研究”(批準號:2016A070705016);華南理工大學中央高校基本科研業務費項目“新常態下我國國際收支格局的變化及其對貨幣政策的影響研究”(項目批準號:XZD16)。
肖崎,女,重慶人,金融學博士,華南理工大學經濟與貿易學院,副教授,研究方向為貨幣政策與金融監管;隆欣,女,四川人,華南理工大學經濟與貿易學院。
(責任編輯 孫 軍;校對 SJ)