譚 凱袁 佳
(1.中國人民銀行日照市中心支行,山東 日照 276826;2.中國人民銀行金融研究所,北京 100800)
港口型城市貿易融資風險及啟示
譚 凱1袁 佳2
(1.中國人民銀行日照市中心支行,山東 日照 276826;2.中國人民銀行金融研究所,北京 100800)
受近年來全球貿易發展放緩和大宗商品價格下跌影響,我國部分港口型城市對外貿易下滑,貿易融資風險顯現。自2014年6月青島“德正系”貿易融資騙貸案爆發后,部分港口型城市貿易融資風險逐步暴露并蔓延開來,信用證違約、欠息和貸款逾期等一系列問題相繼產生。因此,有必要對此次貿易融資風險進行全面剖析和審視。本文以港口型城市A市為例,對貿易融資風險情況進行分析,為預防港口經濟落入貿易融資風險陷阱、邁向良性發展道路提供有益啟示。
截至2016年底,A市銀行業貿易融資余額61.93億元,同比下降54.83%。貿易融資余額占銀行表內外融資余額比重8.29%,同比下降10.16個百分點。盡管2016年國際大宗商品價格回暖,但A市貿易融資延續了近兩年來持續下降的趨勢,前期積蓄的風險仍持續暴露。
貿易融資風險發生后,銀行通常采取表外轉表內、短期換長期的方式,即將到期不能償還的表外各短期類的貿易融資,延長為表內的一年期的流動資金貸款的方式來進行賬務處置。但從2015年6月開始,這類由貿易融資轉換而成的流動資金貸款陸續到期后仍然無法按期償還,由此形成逾期,且無法繼續辦理延期,使得銀行不良貸款大幅增加。2016年底,A市銀行業金融機構不良貸款余額192.36億元,較年初增加64.11億元,不良貸款率達到8.46%,而同期全國銀行業不良貸款率為1.74%。據對四家國有銀行調查顯示,超過90%的不良貸款是由銀行貿易融資轉流貸后逾期所致。
據不完全統計,A市超過80%的進口企業已陷停滯、關停或進入破產程序,對外貿易企業大范圍陷入經營困境。2015年,實際進出口企業1060家,同比減少62家;進出口過千萬美元的企業151家,過億美元的25家,分別同比減少82家和27家。從企業資金流動性情況看,2016年底A市非金融企業存款余額597.55億元,雖然較2016年初增加35.82億元,但較2015年初仍大幅下降120.89億元,表明貿易融資風險發生后A市企業資金匱乏,企業經營環境惡化。
風險暴露后,銀行員工主要精力用于化解風險和責任處理,工作積極性下降,部分銀行出現提前收貸、到期拒絕續貸等抽逃貸款行為,造成企業流動資金緊張、經營困難;部分企業也存在不主動配合銀行甚至惡意逃廢銀行債務的想法和行為,致使銀行不良貸款化解和處置的難度增大,多方協商達成的處置方案得不到有效落實。加之目前社會對逃廢銀行債務的打擊懲戒震懾力度欠缺,導致銀企互信關系遭到一定程度的破壞,甚至開始出現銀行不敢貸、企業不愿還的對立局面,金融生態環境呈現惡化態勢。
貿易融資風險爆發后,2015—2016年,A市外貿進出口、國際收支業務總量及跨境人民幣業務總量均大幅下降。2015年A市完成進出口總值939.66億元,同比下降56.3%。其中,出口256.47億元,同比下降13.7%;進口683.42億元,同比下降63.1%。2016年A市完成進出口總值820.32億元,同比下降12.7%。其中,出口279.04億元,增長8.8%;進口541.27億元,下降20.80%。2016年跨境人民幣累計結算量113.4億元,同比下降68.70%。
當前我國正處于增長速度換擋期、結構調整陣痛期和前期刺激政策消化期三期疊加階段,國際國內需求放緩和去產能化使得全球大宗商品市場持續低迷。2015年原油價格下跌超過50%,煤炭下跌31%,鐵礦石下跌30%,銅下跌24%,鎳下跌38%,大豆下跌20%。與此相對的是,國際礦商、貿易巨頭居高不下的產能,為了維持市場份額,在每輪大宗商品下跌周期中,各大生產商即便虧損也會盡可能地維持高產能。需求的下降和產能的擴大對嚴重依賴國際大宗商品進口的經濟造成雙重打擊,進一步影響了貿易融資形勢。
港口型城市往往因港建市、以港興市,港口經濟成為經濟發展的增長極和支柱產業,貿易依存度較高,容易受大宗商品價格下跌的沖擊。由于港口經濟和國際大宗商品貿易的特點決定了貿易融資在港口型城市金融業中占主導地位,各家銀行的發展主要依靠國際業務拉動,在國際大宗商品價格上漲周期內各家貿易企業爭先恐后地開展貿易融資,不斷擴大銀行授信額度,一旦進入國際大宗商品價格下跌周期且跌幅較大,貿易企業無利可圖甚至出現虧損,必然會導致貿易融資風險增加。
由于大宗商品交易屬性和貿易融資的靈活特性,銀行貿易融資準入門檻比流動資金貸款審批要低,也更靈活,企業通過不斷進口大宗商品滾動開證、押匯,相當于獲取銀行短期流動資金貸款循環使用,逐漸呈現貿易融資“流資化”。在近幾年國際大宗商品價格持續下跌、進口利潤不斷下降的情況下,企業開始想方設法“轉融資”,即挪用貿易融資進行長期投資,用經營資金進行固定資產建設和跨行業投資,以期獲得更高的收益。企業占用巨額經營資金,短貸長用,期限結構錯位,導致違約風險上升,在銀行收縮貿易融資規模后,企業短期融資難以保持正常循環,集中到期后企業無力籌措巨額資金償還導致違約。
調查發現,大宗商品進口貿易融資同行業互?,F象明顯,形成一個個同行業互助“擔保圈”。在整個大宗商品進口行業都面臨較大虧損的形勢下,如果某一個企業出現資金鏈斷裂風險,容易在這種“擔保圈”范圍內引發蝴蝶效應,應予高度警惕。
銀行在經營過程中只注重追求營利性,忽視了安全性和流動性。在經濟上行周期競相擴大業務,為了追求營利、爭搶市場,各銀行競相對客戶尤其是重點客戶降低門檻、增加授信、放松管理,忽視了資金安全性要求,間接助長了區域性金融風險。而經濟下行周期只能依靠收緊壓縮貿易融資來應對,在貿易融資信貸管理的過程中,部分銀行對于下游回款未能進行有效監控,且受制于避免暴露更大的授信風險、維系銀企關系的要求,即使發現資金回流異常,相關的應急處理措施仍無法落實到位,為貿易融資風險爆發留下漏洞。
從2014年三季度開始到2016年一季度末,原油、煤炭、鋼鐵等國際大宗商品價格呈現上升態勢,但我國很多港口城市貿易融資額同期依然下跌,滯后于宏觀經濟變化。港口型城市依港而立,港口經濟未來依然是支柱產業,貿易仍然是港口經濟的重要支撐,貿易融資也仍將是金融業的重要業務產品。盡管貿易融資一度給港口型經濟造成了較大沖擊,但因此而畏懼甚至“拋棄”國際貿易和貿易融資的短視行為并不可取。未來港口型城市應當積極發揮港口在國家“一帶一路”倡議中的橋頭堡作用,繼續加大對港口經濟和國際貿易的政策支持和業務創新,進一步擴大貿易投資便利化,提升貿易融資質量。
貿易融資風險暴露了我國地方銀行業在發展理念、業績導向、管理考核等方面都不同程度地存在急功近利的問題,尤其是在經濟上行期偏重業務發展、市場份額,忽視風險管理,過度爭市場、壘大戶,導致授信過度,一旦出現風險后銀行又快速收緊對企業的貿易融資授信,導致一些運行正常的進出口企業也受到影響。銀行應樹立正確的業績觀,緊繃風險防控這根弦,立足長遠可持續發展,促進國際業務健康發展。
銀行應當按照“展業三原則”的要求,嚴格審查貿易融資客戶的融資規模、期限與生產經營、貿易周期的匹配度,防止客戶利用授信期限與企業經營銷售周期錯配套取銀行信貸資金;加強對貿易客戶貨物流、單據流、資金流的全過程監督和管理,實現貨物流與信貸資金的對應,警惕貿易融資與渠道業務的過分結合,確保貿易融資資金的封閉運行,做好“一單一控”,確保貿易融資的自償性。同時,要總結經驗教訓,積極融入地方經濟發展新動向,著力改善港口型城市金融貿易獨大的現狀,加快對海洋業、旅游業、制造業等實體經濟和民營經濟的支持力度,提升港口型城市經濟金融發展結構和層次。
借助人民幣成功加入SDR的有利時機,努力提高人民幣在大宗商品國際結算中的市場份額,提高人民幣定價權,提高經常項目人民幣跨境收支占本外幣跨境收支的比重,建立新的貿易優勢,擴大貿易網絡和全球貿易份額,提高貿易產品的競爭力和對全球貿易的主導作用,同時有效規避外幣匯率風險,降低貿易匯兌交易成本,使企業居民真正享受到人民幣國際化帶來的好處和便利。
(責任編輯 劉西順;校對 WJ,X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