陽英+文霞武
摘要:本文選用《霧都孤兒》的榮如德譯本和何文安譯本作為研究對象,探討在翻譯的過程中譯者應該如何把原交際者想傳遞給原文讀者的設想傳遞給他的讀者,從而實現最佳關聯。
關鍵詞:關聯理論意圖觀;翻譯;《霧都孤兒》
一、關聯理論的意圖觀
Sperber和Wilson于1981年首次提出了關聯理論,認為人類交際是一種有目的、有意圖的行為,并多次提到,“明示交際中成功的交際必須讓聽話人能識別說話人的信息意圖,說話人的意向交際效果就是聽話人在推理過程中識別其信息意圖。”[3]這表明,導致交際成功與否的條件之一即為:交際是一個明示-推理的過程,交際能夠成功進行,交際雙方能明白對方話語的蘊含內容,關鍵是因為交際受體找到了話語和語境之間的最佳關聯,理解了交際者的交際意圖。
二、關聯翻譯理論的意圖觀
Gutt將關聯理論運用于翻譯領域,關聯翻譯理論認為翻譯本質上就是一種交際活動,即原文作者與譯者之間、譯者與譯文讀者之間的交際。他認為:“譯者翻譯出的譯本,目的在于把原交際者想傳遞給原語受眾的設想傳遞給他的受眾。”[2]因此,如果譯者認識到了作者的信息意圖,作者就實現了其交際意圖;如果譯者把作者的信息意圖傳遞給了他的受眾,同樣也實現了作者的交際意圖。
三、《霧都孤兒》兩個中譯本的比較分析
《霧都孤兒》是英國批判現實主義的文學大師查爾斯.狄更斯的大作,以霧都倫敦為背景,講述了一個孤兒悲慘的身世及遭遇。榮如德譯本和何文安譯本是兩個較受廣大讀者喜愛的譯本,本文將選用這兩個譯本作為研究對象,從詞、句、段三個層面加以論述,探討在翻譯的過程中,應該如何實現信息意圖和交際意圖。
(一)詞的層面
理解詞意是理解句意的第一步,在翻譯的過程中,譯者應該通過理解一個詞的意思來捕捉原文作者的交際意圖,然后在譯文中構建譯者自己的信息意圖,讓譯文讀者感受到原文作者想要傳達給原文讀者的設想。
例1 ST: Withdrawing his other hand from Mr. Bumbles, he covered
his face with both, and wept until the tear sprung out from between his chin and bony Fingers.[1]
榮譯:他索性把另一只手從班布爾先生掌心里抽出來,用雙手捂住面
孔,直哭到眼淚從他瘦骨嶙峋的指縫中間涌出來。[5]
何譯:他索性把手從邦布爾先生的袖口上縮回來,雙手捂住面孔,淚珠從他纖細的指頭縫里涌瀉而出。[4]
班布爾要把奧利弗送去棺材鋪,可憐的奧利弗不情愿地哭了。原文作者試圖通過“bony”一詞來表達奧利弗因生活艱苦,已經瘦的不成人形。“瘦骨嶙峋”是用來形容人消瘦露骨,榮譯本認識了原文讀者的信息意圖,并將其傳遞給譯文受眾,實現了他的交際意圖。而“纖細的”僅形容某物細小,所以何譯本沒有傳遞原文作者的信息意圖。
(二)句子的層面
句子是作者表達其意圖的重要單位,在原文作者和譯者的交流過程中,譯者應該捕捉到原文作者的意圖。
例2 ST: ...said Mr. Sikes.“Give him something to drink, Nancy. Burn my body, make haste! Its enough to turn a man ill to see his lean old carcase shivering in that way...”[1]
榮譯:賽克斯先生說。“南茜,給他喝點兒什么。快一點,天打雷劈的!瞧著他這堆老骨頭哆嗦成這個樣子...”[5]
何譯:賽克斯先生說,“南茜,給他點喝的。真是活見鬼,快一些。瞧他那副干巴巴的老骨頭,抖得那樣,也真叫人惡心...”[4]
根據語境,原文作者試圖表達賽克斯在看到猶太人那般顫抖之后的驚訝。何譯本譯成“真是活見鬼!”,而榮譯本譯成“天打雷劈的!”前者正是用于表達驚訝之情,因此成功地傳達了作者的信息意圖,而“天打雷劈的”被視為某人極度討厭對方的咒罵語,因此未能成功地傳達作者的信息意圖,使原文作者的信息意圖與其交際意圖分離。
(三)段落層面
段落一篇文章的重要單位,對段落的理解是理解整篇文章的關鍵。在翻譯的過程中,譯者應該要成功地推斷出原文作者試圖通過整段傳達的信息意圖。
例3 ST: ...the two mourners waitedpatiently in the damp clay, with a cold rain drizzling down, while the ragged boys whom the spectacle had attracted into the churchyard played a noisy game at hide-and-seek among the tombstones, or varied their amusements by jumping backwards and forwards over the coffin. Mr. Sowerberry and Bumble, being personal friends of the clerk, sat by the fire with him, and read the paper. [1]
榮譯:天下著蒙蒙寒雨,兩個親屬耐著性子站在爛泥里等候。被吸引到墳場來
看熱鬧的幾個衣衫破爛的頑童,吵吵嚷嚷地在墓碑之間捉迷藏;玩膩了就
換換花樣,從棺材上跳過去又跳回來。索厄伯里先生和班布爾因與教會文endprint
書有私交,所以同他一起坐著烤火看報。[5]
何譯:天上飄起一陣冷冽的細雨。這幅景象引來了一群穿得破破爛爛的孩子,
他們吵吵嚷嚷地在墓碑之間玩起捉迷藏,忽而興趣又變了,在棺材上面跳
來跳去。兩個親屬耐心地守候在一旁。蘇爾伯雷先生和邦布爾與教區文書
有私交,便和他坐在一起烤火看報。[4]
此段中以“while”一詞為轉折,描述了下葬之前的兩幅畫面。第一是親屬悲痛欲絕,耐心等待葬禮的開始。第二是其他人忽視葬禮,做他們感興趣的事情。根據原文語境,可推斷出原文作者試圖表達對資本主義社會窮人的同情以及對資本主義的諷刺。榮譯本捕捉到原文作者的信息意圖,將句子“兩個親屬耐著性子站在爛泥里等候”置于對其他人的描述之前,前后形成一個對比。然而,何譯本將句子“兩個親屬耐心地守候在一旁”置于對其他人動作描述之間,結果原文中對比的效果不能被目標讀者所感受,從而導致信息意圖與交際意圖的分離。
四、結語
在關聯理論意圖觀的指導下,本文對《霧都孤兒》的兩個譯本進行了對比,探討了譯者在翻譯過程中應該注意的問題。經以上探討,譯者在翻譯的過程中,應該把原交際者想傳遞給原語讀者的設想傳遞給他的讀者,達到最佳關聯。鑒于關聯理論對翻譯實踐的指導作用,在翻譯文學作品的過程中,譯者應該具有運用關聯理論的意識,使得翻譯這一交際行為能夠在跨文化環境中順利進行。
參考文獻
[1] Dickens, Charles. Oliver Twist [M]. Signet Classics, 2005.
[2] Gutt, Ernst-August. Translation and Relevance: Cognitive and
Context (2nd edition) [M]. Manchester and Boston: St. Jerome
Publishing, 2000.
[3] Sperber, D & Wilson, D. Relevance: Communication and Cognition
[M]. Oxford: Blackwell, 1995.
[4] 查爾斯·狄更斯. 霧都孤兒[M]. 何文安譯. 譯林出版社,2010.
[5] 查爾斯·狄更斯. 霧都孤兒[M]. 榮如德譯. 中國對外翻譯出版公
司,2009.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