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登全
我是在農村小學工作多年的語文教師,學生語文發展不平衡的現象令人堪憂,產生這種差異的原因是什么?怎樣防止?我想,這是每位小學語文教師必須思考并解決的問題。
一、學生發展差異產生的原因
(一)學生個體差異,主要表現學生智力因素,智力是指人的聰明程度,是各種基本能力的綜合,包括觀察力、注意力、記憶力、想象力、分
析判斷力、創造力、和應變能力等,其核心是人的抽象思維能力和創造性解決問題的能力。他是在先天素質基礎上,通過家庭、學校教育、社
會環境的作用和個人的努力,在知識的學習和實踐中形成的發展起來的,學生智力因素對學習起到至關重要作用。而非智力因素從廣義來說是除智力因素以外的一切心理因素,從狹義上可理解為學生情感、意志和個性特征,他直接影響成績的好壞。不同的學生由于所處環境、發展條件差異,很顯然存在個體差異。要學生學好語文只有從非智力因素角度出發,不斷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恒久的毅力與強大的動力。如果發揮非智力因素積很的一面則推動學習,消很的一面則抑制學習,因此學生非智力因素兩面性的存在是發展不平衡的重要原
(二)外界因素影響
1、學生來源影響,我們招生轄區內生源在小學低年級段,有的來自中心校、教學點,而教學點地處偏懈地方,學生學習時間、師資、設備與中心校客觀上存在差異,他們進人中高年級段時才全部回到中心校,這時學生的學識水平已經存較大差異了。
2、教材統籌與安排,前兩年教材有課改教材和非課改教材,教材多樣性,銜接遞度大,內容多,學生小學六年所學的與初中知識過渡大,更加大了教與學的難度,教材的難教,學生難學也是產生不平衡原因。
3、教師的教法,教師的教法可把學生非智力因素由消極變為積極,培養學生的主動性,可把難而乏味的教材化為易學、易懂的知識,能把
不利因素轉為有利條件,從而減少不平衡的發展現象。反之,只能助長不利因素,加深這種不平衡的程度。
4、評價體制因素,實分制考核是衡量教學的重要標準,它可比性、區分度強,為了使用學生成績提高,彰顯教師教學效果,量化分值考核
促使學校和教師仍然堅持以面對考試,提高學生成績為指揮棒,搞與正式考試相接軌的模擬性練習,而作為我們每位教師均沒有想放棄一位學生的念頭,然面,通過考試分析平衡差距越來越大。而課程改革實行等級評價是評價考核體制邁出一大步,它簡便易行、操作性強。
二、縮小學生發展差異的對策與措施
(一)在構建和諧社會大環境下,構建和諧的師生關系。
1、關心愛護學生,作為我們每一位教師從根本上講,沒有不愛他的學生,教師關心愛護學生,學生就會敬佩老師,在教學中學生越收佩的老師,越愛上老師的課,越想學好教師所教的課程;反之,如果教師嫌棄學生,學生就沒有勁頭,平時對成績好的我先給予肯定,這類學生重在指出不足之處,使他更上一層樓;對成績差的學生,要耐心地鼓勵他們,要找到這類學生閃光點,多激勵,用實際行動來感染他們,這是通過學校開展“我與學生交朋友活動”中得到的深
2、止學生體驗實現目標后的優越感,根據不同層次學生確定不同目標,俗話說沒有目標,就沒有方向。對成績優異的學生期望要高,目標自然就越大,學習勁頭就越大,這類學生積極性和主動性強,取得成功的機會就越多,成績較差的學生目標制定要切合實際,要引用體育課中“縱跳摸高”訓練辦法,“高”就是這類學生的目標,“摸、跳”促使學生動起來,“縱”要培養學生向上精神,學生在這一系列過程中將會取得力所能及的成功,體會到成就感和優越感。
3、充分發揮作業和作文評語功效,評語是寫給學生的,短小精干,對癥下藥,要體現對學生評價和教師教學效率自評的雙重性,“教育的
藝術不在于傳授本領,而在于激勵、喚醒、鼓舞”,在評語中要因人而議、要尊重學生勞動、對存在的問題及時地給予指出并提出希望,學生翻開作業本看到教師親筆寫的評語才能受到啟發。
(二)運用合理化的教學方法,減小差異繼續發展的可能性
“教師是藝術家,而藝術家不一定能當教師”。教學藝術是教師運用語言、動作、表情、音像、圖像等手段,遵循教學規律和原則,為取得最佳教學效果而組合運用的教學手段、技巧。也是教師綜合素質體現。主要表現為教師教學準備(包括教材分析、學生現狀分析)、課堂教學的設計,教學效果反饋,教學成績的評價等。在課堂組織形式上,我采用討論、辯論、提問、答疑、學生自我評價,教師總結等方式,使課堂生動、活潑,最大限度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三)擴大學生信息攝入量,由感知到理知
讓學生動口、動耳,動口就是讀和說、動耳就是聽,聽和讀是知識攝取的過程,但讀和聽不只停留在表面上,停留在感知階段,要求學生用心讀、用心聽,然后能結合自已體會,能夠說出來,寫出來。通過讓學生自寫一句話、名言,周記,作文充分發揮不同個體優勢,評價別人,超越自我,體現素質教育的整體性和全面發展特點,使學生的聽、說、讀、寫能力得到充分和諧的發展。當然在教學中不是每位學生都積極主動,關鍵在于培養學生參與意識,還主動權給學生,教師重在引導,激發學生興趣。讓學生參與到教中來,轉換角色地位,體驗學習成功感。使學生的語言知識形成科學合理的網絡和結構,才能使學生的知識能力化,這才達到我們教學的主要目的。
當然上面談到語文學科學生的差異,出發點基于相對差異,無論是教課改教材還是非課改教材,學生能力發展,學業成績差異性主要表現在層次不均衡,從教學效果分析中得出 種普遍現象“龍頭”達不到期望值,“蛇尾”成為教師心病,只有在教學過程中不斷克服智力因素,積極轉化非智力因素向有利方向發展,才能學生之間的差異。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