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建成
一、靈活運用多種教學方式,努力提高教學實效
(一)別具一格的教學環節設計
(1)課前三分鐘演說,擴大學生的知識面,促進學生主動學習。由于課前幾分鐘學習效果不佳,教師不如將這課的前幾分鐘交給學生,讓學生上講臺講講自己到過的旅游地、生活中有關地理的見聞或親歷,在雜志、報紙或網絡上見到的奇聞趣事等,以達到在較短時間內將學生注意力拉回課堂的目的。例如,假期后的第一次課前,就可以讓學生說說去過哪些地方,那里的地理環境與自己家鄉有什么區別;或者在寒假后的第一次課前,讓來自不同地方的學生說說過年的不同風俗,并讓學生討論為什么會形成不同的過年風俗,與地理有何關系等。引用學生親身經歷的事件,讓學生參與討論,一方面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促進學生閱讀書報,擴大學生的知識面;另一方面讓學生明白:學習知識不單單只是課堂內的事,處處留心皆學問。這樣,學生可以逐步養成主動留意、探索、發現的學習習慣。
(2)課中想問就問,促進師生有效溝通。一節地理課一般要講授2~3個地理問題,每講完1~2個問題后,一節課的時間差不多過半了,也就是到了學生的疲勞期,這時安排一個問答環節有利于學生鞏固剛學習的知識,或者讓都師了解學生在預習過程中對接下來要學的知識有何疑問。課堂的問答方式可以是老師問學生、學生問老師,還可以是學生問學生,這樣可以給學生充分展示自我的機會,也可以促進教師與學生之間以及學生與學生之間的相互溝通與交流。通過這種方式縮短學生注意力低谷的時長,使學生注意力保持在高位,以獲得最佳教學效果。
(二)精彩紛呈的教學片段設計
初中地理課一般在學生的印象當中就是讀圖,看哪里有什么地理事物,什么事物在哪里分布,了解一些“世界(或某國某地區)之最”的地理事物在哪里等;也有人認為只要一本課本、一張地圖、現代多媒體技術再加上一張能說會道的嘴就可以上好地理課。但僅僅是用一些直觀的圖片、視頻,或靠老師講解并不能讓地理課堂達到最佳效果,如果我們的教學設計中有一些學生意想不到的東西,就會讓學生學得更輕松、更明了。
(1)引入實驗,使抽象的原理直觀明了。初中地理中有許多問題包含學生還沒有學的物理、化學知識內容,如果老師上課時光講結論,學生雖然可以背下來,但往往一知半解,知識難以遷移,給解題帶來困難。因此,引入物理、化學實驗是最好的解決辦法。如在學習季風氣候的成因時,學生無法理解海陸溫度與氣壓在冬夏不同季節的變化。對此,可以引進這樣的實驗:用燒杯分別取溫度相同的同樣多的水和沙子,同時給它們加熱,讓學生觀察它們溫度的變化。結果沙子非常明顯的升溫快,而水升溫慢。也可以取溫度相對高的等溫、等量的沙和水,觀察冷卻的快慢,同樣發現沙子明顯降溫快,而水降溫慢。這樣學生很容易就明白了海陸在不同季節的溫度差異,在此基礎上講解季風的形成就容易多了。當然,教師也可以將這樣的實驗作為課外作業,布置學生回家做,用以培養學生動手操作的能力和觀察分析能力。
(2)辯論賽既可張揚個性又能加強合作。真理越辯越明,一場辯論賽,對于參賽的雙方都是贏家,這種雙贏的結果如果能在地理課上取得,既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又能培養學生運用知識的能力,使每個學生都能得到充分的發展。例如,在學習《中國的人口》時,關于農村人口遷入城市對城市的發展起到了推動還是阻礙作用,可以發起學生正反雙方的辯論。學生通過認真查找資料、統計數據、走訪有關部門,取得第一手資料,為辯論作好充分的準備。辯論時大家引經據典,針尖對麥芒,爭論得面紅耳赤,甚至下課了還意猶未盡,最后根本用不著老師來評判誰勝誰負。在這樣的辯論賽中,學生學會了質疑、懂得了調查、明白了互助的重要性,同時也極力張揚了個性。
二、開辟多種有效學習途徑,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一)自主學習
是指學習者在明確學習任務的前提下,自己確定學習目標,選擇學習方法,對學習成果進行自我評價的學習方式。這種學習方式,最大限度地發揮了學習者的主觀能動性和學習積極性,也具有最好的學習效果。初中學生有一定的自學能力、調查訪問能力及使用互聯網的能力,因此,教師可以布置學生自己選擇方式做一些課前預習作業、課后的拓展作業或讓學生自己查找資料、自己繪圖、排版,辦專題手抄報等。例如,在學習《中國的自然資源》這一節內容前,先讓學生了解長沙市自然資源的利用和保護情況。學生們有的從互聯網上找出了相關數據,有的從報紙上找來了文章或漫畫,有的從相關的單位復印了圖紙,有的走訪了附近居民,還有的從實地拍來了照片等,從不同角度反映了長沙市自然資源的利用現狀。自主學習其目的不僅僅只是讓學生掌握所學的地理知識,更重要的是通過學生的自主探索和實踐,培養學生的地理技能與地理素養。
(二)探究學習
探究學習是指針對某一具體問題展開研究式學習的一種方法,一般這樣的問題帶有一定的新穎性、不確定性、現實性和趣味性,對于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和創新精神具有現實的指向意義。例如,在學習了湘教版《非洲》和《歐洲西部》后,筆者布置了一個“歐洲西部經濟發達與非洲經濟落后的原因分別是什么”的題目,讓學生利用課本和網絡等工具進行探究分析。學生認為歐洲平坦的地形、溫和濕潤的氣候、豐富的旅游資源、發達的交通及第一次工業革命在歐洲發起等是歐洲經濟發達的主要原因;而長期的殖民統治、干旱面積廣、人口自然增長率高、戰爭頻繁以及科技水平落后等原因造成非洲經濟落后,但在關于“歐洲人口自然增長率低”對歐洲經濟發展的影響的探討中,學生們出現了爭議:有的認為人口增長率低,使得歐洲西部很多國家勞動力缺乏、人口老齡化,這是阻礙歐洲西部經濟發展的因素;有的認為歐洲大多數國家不是以勞動力密集型工業為主,農業機械化程度高,并不需要很多的勞動力,而人口增長慢,使得那些國家人均收入高,是促進歐洲經濟發展的原因。當然由于不同國家情況不同,不能一概而論,應該具體問題具體分析,但學生們在探究過程中至少明白了人口增長與經濟發展有著密切的關系。探究式的學習,不僅可以復習課本知識,更重要的是使所學的知識得到升華,并有利于培養學生思維的全面性。
三、總結
學生的“學法”與教師的“教法”是不可分割的。“學法”也是“教法”的有機組成部分,好的“教法”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學生聽課的效率,合理科學的“學法”,有利于學生地理技能的培養,更有利于教學目標的實現,這兩方面我們都不能忽視。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