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瓊+施林偉
摘要:湘西地區是土家族苗族等少數民族聚居之地,建筑風格遵循美學規律和文化觀念進行空間安排和營造,形成了獨具特色的西南客棧建筑,為中國建筑文化增添了豐富的內容。隨著經濟的發展,旅游需求不再局限于風光秀麗的自然景觀,客棧作為直接參與旅游業,湘西地區隨著“西部大開發”的深入,經濟結構和文化意識形態隨之發生改變,湘西民族客棧建筑群逐步被現代洋樓所取代已日漸風行,客棧建筑裝飾文化的衰落蛻變,對湘西地區古城鎮客棧文化創新提出了新的挑戰。本文致力于湘西地區古城鎮客棧文化創新研究,從對湘西地區古城鎮客棧歷史文化積淀的繼承、創新的視角出發,與相關的裝飾藝術設計相結合,探索研究湘西地區古城鎮客棧文化創新。
關鍵詞:湘西地區古城鎮客棧;民族特色;裝飾藝術;室內設計
一、緒論
湘西傳統民居建筑承載著湘西地區豐富獨特的民族歷史內涵,但在經濟全球化的時代潮流中,在很大程度上也促使了文化的全球化,進而導致了在設計文化上全球化,特別是西方的設計文化的影響,一些落后地區的少數民族地域性的設計正在慢慢地消逝,剩下的只是象征地域的簡單裝飾符號,尤其是破壞了傳統民居建筑裝飾中的地域性文化內涵和精髓。湘西地區是具有強烈民族特色的少數民族聚居地,同樣在這經濟全球化的今天旅游業越來越發達,越來越多的人來湘西旅游體驗湘西土家族苗族的民俗風情。為了更好地滿足游客的旅游體驗,首先就要在飲食、住宿上為游客提供具有地域特色的服務。那么,湘西古城鎮傳統民居客棧是游客體驗當地民俗特色的首選。湘西地區古城鎮民俗客棧設計順應旅游經濟的發展,應如何利用湘西地區古城鎮民居的地域文化、歷史文脈、民族符號等表現方式進行文化創新,是本文的主要研究內容。
二、湘西地區古城鎮客棧文化創新的分析
(一)湘西地區古城鎮客棧文化創新的意義
湘西地區存在許多傳統客棧,該地區就擁有許多古建筑、客棧以及古鎮,而對于他們的保護卻不及歐洲國家、現如今古城鎮民居客棧研究、合理開發越來越受到關注,保護傳統文化遺產以及民居客棧建筑遺產應當成為重要的的決策之一。古城鎮民居客棧的持續發展也是一種文化性的經濟。民俗遺產以及歷史文化建筑遺產與湘西古城鎮民居客棧的持續發展同樣有著密切的聯系。湘西古城鎮敏君客棧不僅是歷史的見證,同時是體驗傳統民居客棧不同時期的氣息;是傳統文化財富中資源支柱。
(二)湘西地區古城鎮客棧文化創新的特點與改變
每一個老建筑都有其獨一無二的歷史價值和屬于它自己的故事。這些價值的分量不僅是不可估量的同樣也是不可以被取代。現下有很多湘西地區為其全面發展而將一些真的有意義民居建筑強行拆除,再在一些特定區域中規劃出“某某風情一條街”或者在面積更大的鄉鎮或湘西地區邊緣地區做成象征意義上的“古鎮”來供游客欣賞游玩。湘西地區古城鎮景區之間因為支系的不同,所處地理環境的不同,以及經濟發展的不平衡,往往表現為不同的文化特點,即形成了非常豐富的景區文化的資源。古城鎮客棧多采用木結構,在房屋立柱與梁架之間組成一朵木結構。這種由縱橫疊加、犬牙交錯的方形升斗組合,具有一定彈性的框架,如同多個彈簧組成的彈性結構,縱向和橫向的組合物能吸收空間網格結構的地震波,對于提高建筑物的抗震性能是非常有利的。從建筑的角度來看,通過形狀設計、色彩美化的木結構,不僅外形美觀,也有非常豐富的裝飾元素。
三、文化創新表現方式和在設計中的運用方法
(一)文化創新的表現方式
1.呈現湘西景觀建筑特點
在湘西吊腳樓的工藝建筑中經常會采用到的飾品包括有木雕、磚雕、竹子這種材料也經常被使用到,代表高潔的風氣。湘西吊腳樓從梁架、額枋、檐角、門窗、屏風、隔閃等一切與人朝夕相處的陳設和裝飾,都盡量采用木材,作為建筑裝飾的湘西木雕,繼承了傳統木雕的雕刻藝術,同時還吸取了石刻、繪畫、泥塑等各種不同的民間藝術的長處,形成了獨特的風格。該建筑文化與其周圍青山古樹,山泉溪水等自然元素相結合,共同營造了一種純天然的鄉土氣息。身處湘西建筑營造的環境中,能夠讓人們淡忘一切煩惱,樂在其中。這就是湘西建筑尊重自然,崇尚和諧人居的精神。
2傳統文化的應用
“新”不一定代表時尚與現代,“舊”也不能說就是傳統和陳舊。而穩定的家居時尚,避免了尖銳的沖突,將現代時尚與古老元素有機結合,給人一種賞心悅目,自然舒適的樸實風味。門窗上還刻有手工精湛的木雕,渲染氣氛,并將德陽樓的牌匾掛在了鑲有石雕青磚的下方,直觀大方。縱觀整個門面,雖然用材常規、復古,但造型獨特、結構繁復有序,有很強的視覺沖擊力和可讀性,完美的展現了湘西建筑文化元素與當代技術在空間設計中的碰撞,散發出來的是一種華美、高貴的氣息。木雕均不飾油漆,通過其原有的色澤和自然紋理,突顯它的古樸真實,渾厚瀟灑。整個空間的圍合,不僅展現了湘西雕鏤精湛的木、石雕元素,更給人以高貴的享受。承載了人的心靈寄托,渲染了空間氛圍,讓人在喧鬧的氛圍內,感到那抹寧靜,一舉數得。可謂“往來無白丁”。鑒于湘西地區的地理位置和歷史脈源,湘西地區將與周邊文化景點形成聯動旅游線;另一方面,建立起獨特的消費者體驗,以聲、形、味、感為體驗的主體,如江南建筑群,為廣大市民和旅行者營造出一個慢節奏的理想休閑空間。
(二)文化創新的運用方式
隨著經濟時代的發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商業活動日益豐富,湘西地區古城鎮客棧的發展步入了新的時代,湘西地區古城鎮民居客棧成主流趨勢,以完善的業態匹配和功能服務,滿足休閑者的衣食住行、吃喝玩樂等多樣化的生活需求,而湘西地區古城鎮民居客棧的外部公共開放空間設計的環境藝術設計成為設計者關注的焦點。
四、湘西地區古城鎮客棧文化創新與現代生活的關系
(一)湘西地區古城鎮客棧文化創新美化設計與生活的關系
湘西地區古城鎮民居客棧美化設計是按照視覺原理,遵循生態平衡的法則和要求,建設完善的配套設施,并對一定寬度的綠化緩沖區實施空間管制。融合環保、休閑和旅游等多種功能,在構筑區域生態安全網絡的同時,為廣大居民提供更多的生活游憩空間。結合經濟、社會發展水平,遵循“統籌協調、科學安排、合理推進、逐步完善”的原則建成湘西地區古城鎮客棧及其服務設施。
(二)湘西地區古城鎮客棧文化創新美化設計與商業經濟的關系
湘西地區古城鎮客棧美化設計使得整個環境都形成一個有形、有色、有光、有聲、有意境的景觀。除此之外,客棧內色調統一深淺相異的光影更是錦上添花增添了花愉悅輕松的氛圍。正是因為這種獨特的吸引力以及經濟現狀的商業化,使得古鎮建筑的自然美的吸引力逐漸下降,我們要從景觀、街道、建筑、商業功能區分布進行研究分析。也要關注湘西地區以古鎮為代表的反映當地民居特色的建筑形式。
(三)美化設計給客棧室內的整體設計帶來的變化與發展
文化創新使湘西地區古城鎮客棧藝術立足于文明建設之中,有效、直接地傳播文化信息,使文化生活更精彩。古鎮經歷了上上下下幾千年的歷史,其建筑、文化背景、民俗無一不透露的代表這古鎮每個時期的發展前景,以及流傳下來的特色。比如:臨水建筑、瓦古橋及街道、歷史留下來建筑形態特色等等,都透漏著古城的味道,以及古鎮從古至今的建筑特色體系,吸引著我們的眼球,不同種類的民族特色造就了湘西地區發展以來的各種建筑形式。
五、結論
湘西民居建筑是歷代人民經過長期與自然界斗爭,與生活相融合的產物,是中國民族文化寶庫中的一筆財富,經過千百年的錘煉,它已形成獨特的居住環境和住宅體系,有著獨特的文化內涵.湘西民居建筑所表現的建筑風格,是中國古代建筑技術和藝術的綜合反映。建筑尊重自然,崇尚和諧人居的精神,建筑承載著湘西地區豐富獨特的民族歷史內涵,本文關注湘西地區以古鎮為代表的反映當地民居特色的建筑裝飾形式,致力于湘西地區古城鎮客棧文化創新研究,希望為廣大市民和旅行者營造出一個慢節奏的理想休閑空間。
參考文獻:
[1]符廣平.21世紀室內空間設計師的功力——博擊空間[J].廣東建筑裝飾,1999(06).
[2]楊正俊.羌藏兩族客棧給現代空間設計的啟示[J].中國建設教育,2018(06).
[3]劉毓劼.中國傳統民居[J].住宅科技,2012(10).
[4]孫付春,吳斌.機械CAD軟件中的綠色設計理念的研究[J].制造技術與機床,2019(12).
[5]劉鋼.淺談建筑的民族化[J].中外建筑,2012(03).
[6]江南岸.湘西土家吊腳樓[J].民族論壇,2012(05).
(作者單位:湖南吉首大學美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