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蕾
【摘 要】在新型城鎮化和農業現代化推進過程中,農村及農業從業人員急劇下降,農業耕地面積大幅減少,從事“三農”工作特別是農業生產的勞動者、經營者和管理者后繼乏人;現代農業及其全新的生產經營方式對從農隊伍的素質和規格上提出了更高要求,學院以培育新型職業農民為方向,對農科大學生培養的方法論進行了探索,就“入學即就業”、“學習即工作”、“平臺即舞臺”的實踐肌理、 “誰來種地”的問題開展了大膽的實踐與創新,取得了初步成果。
【關鍵詞】新型城鎮化;現代農業;農科大學生;培養肌理
1 創新農科大學生培養肌理的時代背景
黨的十八大報告提出要促進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和農業現代化的四化同步發展,其城鎮化和農業現代化更加直接地關系到“三農(農業、農村、農民)”發展的國家戰略方向。城鎮化與農業現代化都是農村、農業發展的路徑和手段,需要相互協調、相互依托,相互促進。在工業化、信息化快速發展的情況下,推進城鎮化進程的直接結果一是農村人口急劇下降,大量的農村勞動力轉移到城鎮,大量傳統意義上的農民“離土離農離家鄉”。至2016年底,我國的城鎮化率為57.35%。江蘇作為經濟相對發達省份其城市化率已達到67%。二是農業用地總量大幅減少,工業園區開發,小城鎮建設、道路建設都占用了相當數量的農業耕地,造成了農業耕地面積的減少,可耕種農地依舊分散不成規模。根據2016年度全國土地變更調查數據:全國耕地總面積為20.24億畝,人均1.2畝,而江蘇人均耕地面積不足1畝。
我國已處在工業化后期,工業化是城鎮化的經濟支撐,城鎮化是工業化的空間依托。在廣大農村“二大”現象凸顯的當今,國家又提出了走新型城鎮化之路,即以城鄉統籌、城鄉一體、產城互動、節約集約、生態宜居、和諧發展為基本特征的城鎮化。中央城鎮化工作會議指出,新型城鎮化是現代化的必由之路,也是解決農業、農村、農民問題的重要途徑。城鎮化與“三農”是我國現代化事業相輔相成的兩個方面,新型城鎮化必將助推力推農業現代化,使農業現代化與新型城鎮化同步協調發展。然而,僅僅依靠城鎮化或新型城鎮化,而忽視農業現代化,農村的落后面貌很難從根本上改變,而且容易導致農業的萎縮,因此,必須大力推進農業現代化,發展現代農業。
農業現代化是指用現代工業裝備農業、用現代科學技術改造農業、用現代管理方法管理農業、用現代科學文化知識提高農民素質的過程[1]。農業科技體系、農業產業體系、微觀經營體系和政策法規體系構成了驅動現代農業的四個輪子,這四輪驅動目前正在發生新的變化,即從注重機械化、電氣化、水利化和化學化到注重生物技術、溫室技術、電子技術和信息技術;從注重產量和產出效率到注重產品安全、資源節約、環境友好以及綜合生產能力和農民收入水平;從注重集體經營和個人經營的選擇到注重適度規模經營和集體與個體經營融合;從注重政策的靈活性到注重法律的嚴密性。這些因素的變化賦予了農業現代化更深的內涵,對現代農業的實施主體—農民提出了更高更新的要求。
2 目前蘇南農村農業從業人員存在的主要問題
(1)農業從業人員數量下降,老齡化、兼業化、外來化嚴重。由于城鎮化進程的加速,大量的農村人口移居城鎮,即使留在農村從事農業生產的也主要是50或60后,從農人員老齡化現象嚴重;即使70或80后沒有完全放棄家庭承包土地的生產,但平時也以“二、三產業”打工為主,兼職于農業;即使有部分中青年全天候從事農業生產,也主要是外來承包經營,屬于臨時性短視性的解決了土地不拋荒問題。
(2)新型職業農民培育主體——中青年的學農務農內生動力不足。要實現農業現代化,推進現代農業建設步伐,必須加快新型職業農民的培養,而由于城鄉長期二元結構的存在,多數青年農民加入了“二、三產業”大軍,農村家庭的經濟收入的70%來自于非農領域,中青年繼續從事農業的內生動力嚴重不足。
(3)“職業農民”與農業現代化對人才規格的要求不匹配。十八大以來,各級政府加強了對職業農民的培育,列專項資金舉辦各級各類職業農民培訓班,收到了一定的成效。但據我院承辦的職業農民培訓班的初略統計,純從事于農業一線的培訓對象72%年齡超過45周歲,大部分都在50周歲以上;就培訓內容而言主要以短平快的零散的農業知識講座,零敲碎打,缺乏系統性、全面性,所培訓的“職業農民”依舊難于適應現代農業發展一線人員所需求的知識與技能標準,與農業現代化所要求的農業人才規格存在較大的差距。
在新型城鎮化和現代農業的發展進程中,農業人口急劇下降,從農人員老齡化嚴重,農業耕地面積的大幅減少,而現代農業的發展又急需有高素質的農業從業人員。我們必須回答:如何培養“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的農科大學生,怎樣培養“懂知識、善經營、會管理” 的新型職業農民以及“誰來種地”的問題。
3 我院農科大學生培養肌理的探索與實踐
3.1 基本情況
從2008年9月開始,學院按照理論探索與實踐探索相結合的方法,啟動了新型職業農民培養肌理的研究,總結并提出了依托政行校企培養新型職業農民的實施路徑,“五位一體”[2](人才共育、科技服務、人員互聘、崗位實踐、就業創業)培養新型職業農民的培養模式以及基于職業標準的新型職業農民培養評價反饋機制。2013年到2016年,我院先后與太倉市、昆山市、高郵市等政府合作開設一批新型職業農民培育訂單班。以“太倉班”為例(下同),與太倉市政府合作開展的“青年職業農民定向培養工程”取得重要進展,首批定向培養出的205名農科大專畢業生已在太倉市各基層農村、農業企業、合作農場、合作社、田園綜合體等農業基層單位的農業生產、經營、管理等職業崗位發揮重要作用。
3.2 實踐肌理
(1)“入學即就業”政府政策支撐體系的建立。太倉市隸屬于蘇州市管轄,東臨上海,城鎮化率高,農民合作社、現代農業示范園區、休閑農業發展基礎好,但“三農”面臨的共性問題同樣非常突出。2012年,學院率先與太倉市商定合作定向培養方案,太倉市以政府文件的形式為新型職業農民培育提供了政策保障。2013年學院與太倉市政府簽訂首批農科大專生定向訂單培養協議,學院專門設立現代農業專業“太倉班”,所有學生高考后通過提前招生的形式擇優錄取,學生學習方向性、目的性明確,不存在就業的憂慮,就學期間所有學費和社保基金有政府承擔,畢業生全部安排到太倉市所轄的基層村及其農業經營體工作,解決了農科大學生“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的問題。endprint
(2)“學習即工作”學校培養支撐體系的建立。在與太倉市政府合作定向訂單培養協議中規定,所有學生在我院讀書期間,政府補助1200元/月“工資”,學生讀書既不用承擔學費,還能夠享受生活補貼,增強了培養對象主動參與新型職業農民培育的驅動力。針對“太倉班”的特點及其對職業生涯、產業發展、技術提升的需求,分類制訂培養方案,教學模式上強調亦工亦學、農學融合、教產銜接,學校授課與田間課堂相呼應,在學生掌握了一定的生產、經營和管理基礎知識后,農時季節安排回家鄉從事農業農村“工作”,理論學習與農事體驗交叉進行,融理論學習與崗位工作于一體,找到了培養“懂知識、善經營、會管理”的路徑。
(3)“平臺即舞臺”企業工作支撐體系的建立。太倉市擁有國家級現代農業示范園一個,省市級農業園區若干,村級經濟發達,土地流轉到位,生態農業和循環農業突出。按照政府主導、企業主體、市場化運作的原則,村村成立了農民土地合作社,農業專業合作社、農業龍頭企業、家庭農場等農業經營主體發展成熟,農產品加工業、休閑農業、田園綜合體、農業特色小鎮等“三農”業態發展迅猛。所有這些都為“太倉班”畢業生搭起了廣闊的的就業平臺,提供了“不離鄉、不離土”的從農就業空間。除了部分畢業生以“村官”的形式被錄用到村級管理崗位以外,或直接從事農業創業,或被安排或招聘到以上經濟體工作。這些學生錄取時定向定位,專業即事業,學習方向明,工作動力足;培養時亦工亦學,理論基礎扎實,實踐技能過硬;畢業后就業平臺多,施展空間大。他們把這些經濟體平臺作為自己學農從農的舞臺,從“一農”到“三農”,從農業技術到農業經營與管理,從農業“一產”到農業“二產三產”,一展才華,在各自的崗位上發揮著自己的“學有所用”。
目前,城鎮化快速發展、農業現代化加速推進,培養新型職業農民成為了各級政府的當務之需。學院農科大學生培養肌理的探索與實踐,回答了農業發展及其“誰來種地、如何種地”的問題,取得了初步成果。2014年4月,在農業部主持召開的新型職業農民工作座談會上,該模式被評價為“是一種雙向培養職業農民的好模式”。2015年1月,蘇州市政府借鑒太倉模式出臺了《關于進一步加強培育新型職業農民的意見》;2015年6月,“校地聯動、教產銜接,培育新型職業農民”的做法被農業部列為全國新型職業農民培育十大典型模式之一。
【參考文獻】
[1]陳志峰.工業化、城鎮化和農業現代化“三化同步”發展的內在機制和相互關系研究.農業現代化研究.2012,33:155-160.
[2]徐向明.創建合作聯盟培養新型職業農民的探索與實踐.中國職業技術教育.2015(17):92-95.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