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希山
[摘要]“翻轉課堂”是一種由國外引進的高效創新的教學新模式,目前已經在我國眾多高校的教學中加以研究和結合實踐,課程改革和教育模式探析是我國高校藝術類專業一直在大力推行的重中之重,本文將以雕塑專業課程教學為研究對象,立足于其教學特點和不足之處,結合翻轉課堂的教學優勢和顯著作用,進一步分析和闡述雕塑教學中應用翻轉課堂的意義和局限性,有針對性地給出了幾點對于高校雕塑教學的發展的新思路和教改建議。
[關鍵詞]翻轉課堂 雕塑教學 優化資源 創新實踐
雕塑教學是我國藝術類高校普遍開設的一門專業課,對于學生的創造性、審美能力和動手能力的提升意義重大。日前,翻轉課堂這樣的新型教學模式在國際上大受追捧,在引進中小學課堂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反饋后,中國的許多高校現在也在加強對翻轉課堂的試點實踐和教學應用,尤其是藝術類高校中需要培養實踐能力的教學課程中正在大力推行這一舉措,但是其對雕塑教學是否真的完全適合,還需要進一步地研究和商榷。
一、高校教學新模式——翻轉課堂
“翻轉課堂”譯自“Flipped Classroom”或“Inverted Classroom”,由于其倡導改變傳統教學中“課堂學習、課后練習”的模式為“課后學習、課余練習”,因此也被稱為“顛倒課堂”。翻轉課堂模式起源于美國某高中,兩位化學老師在網上錄制教學視頻以方便缺課的孩子在家補課,后來,學生對于這種視頻教學模式反饋良好,這兩位老師開始創新教學模式,讓所有學生都利用課余時間在家觀看視頻學習,在課堂上進行交流討論,并且完成練習和作業,一改往常“課上學習+課后練習”的教育模式在國外很快風靡開來,并且反響甚好。被引進國內以后,我國的中小學的英語、語文、計算機、思政等課堂開始率先試點這種教學模式改革,現在尤其在高校藝術類專業的教育中開始盛行。采用翻轉課堂,有利于不斷更新和提升教育理念,改進教學方法,對于藝術類高校學生的個性化教育、思維模式培養和創新能力提升打下了良好的基礎,“翻轉課堂”對改善我國目前高校雕塑教學中專業創新人才缺失、課程模式單一等現狀也具有很強的指導和促進意義。
二、高校雕塑課程特點和教育現狀
雕塑是我國高校中雕塑工藝、環境設計、繪畫等專業設置的課程,國內開設雕塑專業及雕塑課程的時間較國外晚,授課經驗和研究領域都相對處于不夠豐富的狀態,因此,我國目前的雕塑專業培養方案、雕塑課程設置及課堂實踐中都存在著或多或少的問題,隨著當代藝術專業的發展和大眾審美的提升,雕塑課程改革和教育模式的探析顯得尤為必要,也迫在眉睫。
1.課程培養方案模糊,不受重視
由于雕塑專業是一門美術類學生的基礎課程,相關專業的培養方案對于該課程的設置不夠合理,重要性未能得到凸顯,此外,授課大綱也顯得較為混亂,相關授課教師自身對于教學目標也不夠清晰,這導致雕塑課程教學在藝術類高校總是被當成一項審美培養課程或是文藝熏陶理論課來安排,其本身的專業性和重要性被大大忽視,長此以往,會導致美術類學生產生固化的意識形態,不利于雕塑課程改革和發展。
2.學習內容淺顯,課時安排少
現在國內的藝術院校和專業對于雕塑課程的設置一般都比較趨向理論學習,對于大部分非雕塑專業的學生,這只是一門課時非常少的選修課程。據研究調查顯示,很多高校只為相關專業的學生安排了32個課時的雕塑課程,遠遠少于其他專業課的課時安排,自然,雕塑課程的學習不能夠進一步深入。學生在課堂上僅僅只是學習必要的雕塑美學發展歷史及常規的基礎知識,沒有相當的實踐課程和課外參觀等作為拓展課程,對能力的培養較為單一,對于人才的培養目標和專業定位十分混亂。
3.未能調動學生的主動性和創造性
由于大部分開設雕塑課程的學校都采取傳統的“灌輸知識”的中國教育模式,而藝術課程的特性是強調對學生的創造性思維和審美意識形態的喚醒,這是非常沖突的,也不能滿足現代藝術教育的需求。在教學中,學生過多地依賴模特造型進行臨摹,僅僅掌握淺顯的基礎知識,不能由表面的美深入到內在的美,精神層次的美,忽視了自身的想象力和創新能力,在最后的課業交流和期末作品中,也只是完成對于經典作品如《伏爾泰》等的臨摹,而不能加以自身的發揮和特色融入,未能體現美育教育的核心與真諦。
三、翻轉課堂在高校雕塑課程中的應用
1.翻轉課堂應用于雕塑課程的意義
現在的大部分藝術類雕塑課程尤其是理論課程都慣常采用課堂授課、課下練習的模式,不僅很難把控學生的課堂學習效果,也難以關注到每一個學生的課下作品練習,嘗試翻轉課堂的教學模式,可以有效地改善這一問題。此外,由于學生對于課余學習時間段和地點有了自主選擇的空間,還能進一步提高學生的學習主動性,讓學生有意識地認為學習是主動探索、尋求知識的過程,對于雕塑專業這樣的藝術類學生,采取翻轉課堂的教學模式更加能體現“因材施教”的教育理念,對于藝術類學生的創造性思維培養也十分有益,凸顯藝術課程教育中的人文關懷。
(1)個性化的學習環境和指導
雖然中國大力提倡“因材施教”的教育理念,但是這么多年以來都只是停留在表面,未能深入應用到真正課堂教育中。翻轉課堂這一特殊的教育模式將為不同的學生打造不一樣的學習體驗,尤其是雕塑專業這種需要非常多開拓新思維和創新能力的藝術學科,不能依賴于課堂填鴨式的知識灌輸,讓學生選擇在令自己舒服、適應、有積極性的時間和地點進行知識攝取和藝術創造,會更有效率,還能在課堂上加強師生之間的溝通和互動,降低盲目學習的弊端,提高課堂的趣味性和交流感,進一步提升學生的動手動腦能力,不只是簡單地臨摹,也學會去創造和創新。
(2)教育資源的集中化和高效性
翻轉課堂能改進往日雕塑教學中教育資源稀缺的問題,利用視頻、圖片、語音等技術,讓每一個人都有機會接觸到最優質的雕塑領域師資力量和最完善最先進的教學模具。即學即停,還可以一邊學一邊利用網絡進行相關藝術作品背景知識的搜索、答疑,不同學生也可以根據自己的接受能力來調節教學速度和選擇課程側重點,提高了課堂效率和學生的接受度。endprint
2.雕塑教學中運用翻轉課堂的局限性
雕塑是將美學以一種立體的形式呈現,讓創作者和觀賞者能夠完成從二維平面向三維立體空間的思維轉化,更好地培養立體美學的空間想象能力,形成非常難得的空間思維和意識。因此,雕塑教學不同于一般的教學,更加強調培養學生的動手實踐和藝術審美能力,需要有空間的全方位的展示和立體的感受,如果通過網絡工具代替課堂展示、體驗進行理論學習,學生觀察和實體塑造的能力得不到強化,也不能在課堂上隨時得到老師的提點和引導,學習效果大打折扣。其次,雕塑教學需要大量的實例分析和藝術知識拓展,通過網絡載體進行自學,不能夠像課堂學習那樣直接有效,也不一定能有老師講解的那么生動。
3.高校雕塑教學的改革路徑與展望
(1)適當穿插翻轉課堂,構建網絡微課學習平臺
盡管翻轉課堂對于學生學習和教師授課都有一定的提升作用,但不可盲目照搬。前提是要構建一個合理的教學一體化平臺,讓學生能夠在課下合理地安排時間,主動學習,以保證課堂練習和討論的效果。建議可以利用現代新媒體工具,如微信公眾號、視頻分享平臺、論壇、網盤等,利用該平臺,師生可以分享雕塑藝術的授課課件、視頻內容、文檔,還可以是一些雕塑美學的理論知識、風格特點和作品賞析等,不僅教師分享,學生之間也能夠自行查找資料來進行課前交流,如這樣在課堂的聯系和討論中會更加有針對性和效率。
(2)建立導師溝通制度,開展個性化的學習指導
不僅僅通過網絡平臺,還有在現實課堂和課下,構建一對一的師生交流對話機制,微信設置關鍵詞回復,方便學生在學習中針對自身接受程度提出疑問,為其答疑解惑,課下建立導師制,方便教師對于學生的學習和掌握程度有一個大致的把握,更好地安排后續的討論聯系以及之后的課程安排,促進師生的互動交流。
(3)創新課堂練習模式,寓教于樂
將課后的練習放到課堂中進行,可以方便老師和學生進行全方位的交流,學生能夠就實踐學習過程中可能面臨的問題得到及時的反饋和指導,練習的方式也不僅限于學習臨摹、完成雕塑作品,也可以就某件藝術作品做點評、發表自己的看法,或者就某個學界相關略有爭議的課題進行討論,如對于“過于裸露的人體雕塑作為市政景觀建筑的利弊”就可以開展一次深度的交流,以辯論賽、小組展示、分組比賽等不同形式加強課堂學習的趣味性。
結語
我國的高校雕塑課程教育中存在的傳統課堂枯燥和單一教學模式的問題,導致了高校雕塑課程教學面臨人才缺失、課程失衡、培養混亂的現狀,合理引進翻轉課堂模式作為輔助,可以為其教育模式的創新和人才培養提供良好的啟示和借鑒作用。但是不可盲目照搬模仿,而是要將其當做是一個輔助手段,結合自身學科的教育特點,探索出一條適合高校雕塑教育的特色改革之路。
(責任編輯:楊建)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