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代宗
【中圖分類號】G62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7)39-0104-02
課堂教學的有效性是指通過課堂教學活動,在實現基本教學目標的基礎上,追求更大的教學效率與教學效益。隨著新課程改革的不斷深化,人們越來越意識到課堂教學有效性是課改成功的必由之路,如何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成為我們共同探究的熱門課題,更是擺在課改的突出位置上。我認為在新課改理念的指導下,以學生的發展為本,從實際出發,努力為學生創設適宜的教學情境,讓學生在適合自己的教學情境中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并獲得廣泛的活動經驗,形成良好學習習慣,從而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
一、情景創設,體現適合
教學情境是教師為了有效引導學生積極參與課堂學習活動,根據教學目標和教學內容有目的而創設的教學時空和教學環境。創設適宜的教學情境,不但有利于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和求知欲望,而且可以幫助學生在充分的感性鋪墊中體驗知識的生成過程,促使他們更好理解、掌握知識,形成技能,感受學習的樂趣。
1.創設適宜的問題情境,激發學生的求知欲望
學生探求知識的思維活動,通常是由問題開始的,又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得到發展。創設適宜的問題情境,能較好地打開學生思維活動的閘門,使學生的思維活動有了明確的方向,給學生的思維活動注入活力,從而激起學生的求知欲望,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使課堂的學習活動更顯生機,提高課堂教學效果。
2.創設適宜的動態情境,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
小學生對動態的事物總是充滿興趣和好奇心,而且注意力容易集中。針對少年兒童這比較顯著的年齡特征,如果在新課的導入或知識的關鍵處設計適宜的動態情境,就能夠引起學生注意力的高度集中,使學生的思維活動處于一種緊張、活躍的精神狀態,促使他們主動、積極探求新知,再在“量變引起質變”的作用下就容易迸發出創造的火花,從而能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
二、教材使用,體現適合
在現代教學體制下,同一地方的學生使用的教材是相同的,但接受教育的對象——學生是有個體差異的,因此,在教學實踐活動中,教師在使用教材時需要結合學情,對教材進行再加工,根據不同類型和層次的學生,選擇性地使用教材,正在體現以學生的發展為本。
1.用好——尊重教材
教師每天課前都備課,但如果對教材挖掘得不夠。很多時候,在講解某一個知識點時,突然想起了還有另外一個內容應該補充,但由于事先沒有準備,只好課后查閱完再補充。該趁熱打鐵的時候老師沒詞了,這是多么尷尬的事啊!課前“吃”不透教材,課堂上徒留遺憾與尷尬。因此,讀懂教材是教師必備的基本功,讀懂教材是使用教材、有效教學的基礎。
如何“吃”透教材、讀懂教材?具體到一節課,教師要從以下5個方面入手研讀教材:了解教材整體結構及前后聯系,明確例題的地位和作用,弄清習題與例題的關系,揣摩插圖的編排意圖,鉆研提示語和旁注。做到“五讀俱全”,即讀懂問題情境,讀懂每一道習題,讀懂教材內容的結構,讀懂教材的呈現方式,讀懂教材的旁注、留白。
2.用活——理解教材
用活教材,就是以教材作為原型和范例,在依托和尊重教材的基礎上,根據實際需要對教材進行適度的拓展和延伸,挖掘教材資源的深層價值,最大限度地發揮教材的功能。教師備課時要在充分鉆研教材的基礎上,認真對待教材的每一個細節,賦予教材細節更深的知識內涵和更廣的思維空間,讓教材細節豐盈課堂,使之能夠生發錦上添花、以小見大的效力。同時,教師要善于在教材的“留白”處挖掘、拓展教材的深度和廣度,從而使新課程教材真正成為有效激發學生的學習潛能、引導學生自主探索、激勵學生自我實現、不斷提高學生數學素養的“有效的信息資源”。
3.活用——創生教材
新課程的每個學段都要求教師“創造性地使用教材”,但創造性地使用教材并非簡單地改變教材,它是用教材教的最高境界——超越教材、活用教材。具體體現在教師對教材有深刻和獨到的見解,對教學有獨特的思路和設計,能夠對教材的絕對權威提出挑戰,作出有個性的演繹,面對復雜多變的教育情景及時增刪、延展固有觀念,創造出有益于師生對話的氛圍,使教學活動更加鮮活生動。
三、教法選擇,體現適合
教學方法是教學過程中教師與學生為實現教學目的和教學任務,在教學活動中所采取的行為方式的總稱。現代教學理念認為:教師要告別講授,走近師生合作。因此,選擇恰當的教學方法,合理進行組合,才會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
在教法選擇是,首先要考慮的一個最重要的因素是學生。如果說深入理解教材是實施有效教學的一個根本,那么,深入了解學生就是進行有效教學的一個前提條件了。對學生已有的知識背景把握不準,對生活經驗積累等把握不透,對學生學習心理規律認識模糊等,都會影響我們對教學方法的選擇。學生是“教學之本”,教師在選用教學方法時應把學生作為教學的出發點,根據學生的年齡特征、學習基礎、個性差異等選擇適合學生的教學方法。如過多地講授對低年級學生效果不大,因為他們年齡小,思維形式主要以形象思維為主,將一些概念強加給他們,只會帶來低效或負效。再如同一年級的不同班級,由于學習基礎不在同一水平線上,教學方法也不能一樣:自學能力強的班級,可以采用自學法、嘗試法;基礎相對較低的班級,則可采用實際操作、設疑法等。并且同一班級的學生也要針對不同個性運用不同方法。
總之,構建適合的課堂,是提高教學效率的重要途徑,是學生掌握知識、提高能力、養成良好學習習慣的重要源泉。因而創設適合的教學情境,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既是推進課改的需要,也是我們教育工作者的共同職責。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