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素娟
摘要:小學科學與生活之間有著密不可分的聯系。新課程理念強調,小學科學教師在設計教學活動時,應注重生活化教學策略的應用研究,積極選用貼近學生實際生活的教學內容,引導學生回歸生活,從而使其可以準確、靈活地運用所學知識去解決實際生活問題。
關鍵詞:小學科學;生活化;教學
生活是科學的本源,又是科學的歸宿。小學科學知識教學主要來源于對生活的探索,并在此基礎上,結合生活知識,更好地幫助小學生實現自然科學知識的學習與探索。在小學科學課堂教學中,采用生活化教學策略,不僅可以拉近自然科學與生活實際之間的關系,還能利用生活化教學給學生親近感、熟悉感,充分調動學生積極主動學習和參與課堂的積極性。因此,實現小學科學生活化教學十分必要。實現小學科學生活化課堂,主要可以通過以下幾個方面實現:
一、課堂導入生活化
在課堂教學中,教師應選擇與本課知識有關的、生活中常見的現象來導入新課,拉近科學知識與生活經驗的距離,使學生在聽課時產生一種親近感,讓學生感覺到生活中蘊含著科學,消除科學的陌生感、神秘感。
如在教學“斜坡的學問”一課時,我是這樣設計教學情境的:一上課,就讓學生觀看一個孩子費力地搬自行車上臺階的視頻。提問:同學們,你們在生活中有沒有遇到過類似的事情?你有更好的解決方法嗎?因為我們的學生多來自農村,幾乎每個學生家里都有自行車或摩托車。為了方便進出,家門口的臺階都會設計成斜坡。通過生活中的現象、社會事例或自然界存在的現象來導入課堂,可拉近科學知識與學生之間的距離。可見,在教學設計和教學過程中,如果教師注意挖掘教材中隱藏的“發現”因素,創設一種能讓學生主動發現問題、提出問題的情境,學生就能主動提出問題,主體作用才能得以發揮,才能體現真正地自主、探究和發現。
二、創設情境生活化
情境的創設即在教學時模擬和學習內容密切相關的情景,實現學習效率的有效提升。在進行科學課程的教學時,情境的創設有非常明顯的優勢。其一,小學生的年齡小,接觸的科學知識面不廣泛,因此合理運用情境教學可以讓小學生對科學的學習有更加濃厚的興趣;其二,對于小學生來說很多科學知識比較抽象,在情境的創設中讓學生充分參與能提高學生學習的積極性,讓知識變得直觀易懂。教學情境的創設可以把生活內容與教學情境有機地結合,讓學生在主動探索的同時感受到科學知識的趣味性。
三、挖掘內容生活化
對于小學生而言,其學習科學的主要目的是更好地認識生活、了解生活。同樣的,在生活實際中,我們所能見到的、聽到的、摸到的一些資源反過來對科學知識教學起極大的推動作用。簡而言之,生活中的各種資源只要利用得當,就能對科學課程教學起到最直接的推動作用。在小學科學教學課堂中,采用生活化教學材料,不僅能極大程度地吸引學生積極參與課堂的興趣,而且越是與生活密切相關的知識,往往越是學生最容易理解的知識。因此,在小學科學教學課堂中,教師應當帶領學生善于利用生活中的各種材料,以生活化內容貫穿整個教學過程,讓學生在探索生活的過程中提高自己的動手操作能力和生活實踐能力。
四、選擇材料生活化
“巧婦難為無米之炊”,實驗材料是支持學生進行科學探究的必要條件。它可以是教科書、圖片、課外讀物、周圍的環境、科學實驗儀器等等。教學中,科學儀器的使用有時是必要的,但是一味地使用實驗器材,也會制約學生課外的探究活動。其實生活中一些隨手可見的、甚至是廢棄的物品,都可以作為學生探究活動的材料。
在平時的教學中,我經常教育學生做個有心人,收集生活中的一些物品,如氣球、塑料瓶、橡皮筋、報紙、鞋盒、吸管、小勺子、包裝箱、泡沫塑料、蠟燭、廢棄車子上拆下來的馬達等等。這些物品看似毫不起眼,但在科學課堂上將發揮大作用。例如氣球,既可以演示靜電現象,又可以用于研究電荷間相互作用;既可以模擬鼓膜,解釋人耳鼓膜的作用,又可以用作小車動力,解釋反沖力,還可以去體會氣體、液體的熱脹冷縮等。將生活中隨處可見的材料用于科學探究中,淡化了科學的神秘色彩,拉近了學生與科學的距離,激發了學生學科學的興趣。
五、探究活動生活化
開展豐富多樣的生活化科學探究活動,不僅有助于學生科學素養的提升,也能夠讓學生在回顧以往生活經驗過程中,獲得探究科學知識的原動力。因此,科學探究活動作為學生積極主動探究科學知識的重要過程,教師應積極發揮自身的組織和引導作用,引導學生積極地參與其中,讓其對科學知識有更深刻的認識與理解。比如:在講解“動物”的相關內容時,教師就可以鼓勵學生自己飼養一只蚯蚓,并認真地觀察、記錄其生長特性與規律。對此,教師應為學生安排幾個觀察要點,一是,觀察蚯蚓觸碰到手時有什么反應;二是,將蚯蚓放入一個旁邊開了一道口子的盒子,并攝入一定的光源,對蚯蚓的喜光性進行認真觀察;三是,觀察蚯蚓是靠什么前行的。之后引導學生完成觀察日記,并詳細地記錄實驗過程與結論。通過開展這樣的科學探究活動,不僅有助于增強學生的科學學習興趣與信心,也能夠讓其真正感受到科學在生活中無處不在,不斷提升其科學素養。
六、課后作業生活化
課后作業是課堂教學不可或缺的有益延伸,是對課程意義重建與提升的創造過程,是對課堂教學的深化過程。教師要善于布置課外作業,鼓勵學生開展課外科學探究活動。如在學習了“鐵釘生銹”后,讓學生回家觀察家中哪些鐵制品生銹了,可以用哪些辦法防銹。學生回家和父母一起觀察、討論、研究防銹的辦法,提出各種防銹點子。這樣的教學緊密聯系生活,生活又為教學提供了鮮活的素材。課后探究作業應堅持“教學做合一”的原則,把課堂引向生活,引導學生在生活中驗證,進行科學探究。
總之,小學科學教師應正確認識到,加強生活化教學策略的探究與應用,對提升課堂教學效果與效率,增強學生科學學習興趣與信心的重要性。同時在實踐教學中積極引用實際生活現象與案例來設計科學教學活動,進而真正讓學生感受到科學無處不在,以及科學知識的魅力與樂趣,從整體上提高小學生的科學素養。
參考文獻:
[1]周友利.生活與課堂有效銜接——小學科學生活化教學策略探析[J].小學時代:教育研究,2014(10):30-30.
[2]辜四勇.融入生活體驗科學--淺析小學科學生活化教學[J].讀寫算:教研版,2014(21).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