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海濱
摘要: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一直是高校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在新形勢下,互聯網、手機、新媒體等科技工具應用時代,學生之間的交流平臺變大,不同文化思想對大學生的思想產生重大沖擊。本文主要分析在新形勢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問題,并提出有效對策。
關鍵詞: 新形勢 思想政治教育 高校 探究
中圖分類號:G64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5349(2017)22-0122-02
在互聯網、手機和新媒體快速發展的新形勢下,傳統的信息交流不得不轉型和變革。新形勢下,信息傳播和接收非常便捷,這為高校學生提供了一個非常有利的信息平臺,但同時一些復雜信息的傳播也使學生精神層面受到沖擊。新時代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便利,同時也帶來了挑戰,本文主要研究新形勢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問題,在此基礎上提出解決對策,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供參考。
一、思想政治教育內涵
思想政治教育對社會和諧穩定,對社會群體的個體發展都有著非常重要的作用。高校是人才培養的搖籃,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直接關系到學生的個體發展和社會進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對學生施加的有組織和目的的教育,要促進學生思想觀念和政治觀念的正確形成,是一種教育實踐活動。
二、新形勢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面臨的挑戰
科技和社會的快速發展向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出嚴峻挑戰。在社會急劇變化的今天,我們會發現,以前理所應當的道理變得不再是天經地義了。目前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都是以應試教育的形式來實施,在應試教育的背景下思想政治教育與提干等利益密切相關,使其本身很難以一種信念走進大學生的內心,也不能成為指導學生前進的原則。目前的思想政治教育在面對時代深層次理論問題時,不能及時準確回應大學生關心的現實熱點問題,即使有回應,也比較蒼白,這使得大學生在對一些問題的認識上存在模糊感。另外,思想政治教育在新形勢下沒有很好地適應學科交叉趨勢,使其不能貼近大學生的實際生活,理論聯系實際做得不夠理想,使學生不能將所學理論知識應用于實踐。目前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普遍存在的問題是重視真理有余,而在考慮情理方面卻是不夠的。這樣會導致在做工作時理論知識空洞不能服人,理想的東西又過于庸俗,使負面影響擴大化。
三、新形勢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問題
1.教育載體與大學生實際需要脫離
科技快速發展的時代,網絡的普及使知識和信息的傳播形式徹底改變,大學生在接受知識和信息的過程中不再只依賴課堂,而是向社會型轉變。目前的大學生思想都比較活躍,對新生事物接受能力比較強,個性比較張揚,不會拘泥于傳統,有很強的表現欲和市場意識,他們會主動參加社會實踐,以提高自己處理人際關系的能力。新形勢下的大學生有很強的競爭意識和學習意識,他們要求自己全面發展,所以傳統的單一教育模式已經不能適應他們的要求,如果還是沿用傳統的我說你聽的灌輸式教育方式,那么會導致學生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參與度不高,同時也削弱了學生的主體地位,影響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實效性。傳統的灌輸式思想政治教育會使大學生對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產生排斥心理,使教育者花費大心思,結果收效甚微。
2.思想政治教育功利化明顯
相關調查顯示,目前的大學生雖然思想素質比較穩定,但是政治覺悟還是比較差的,他們中的一些人不關心祖國未來發展,沒有規劃自己未來發展目標,加入共產黨主要是為了評獎、升學等目的,學習思想政治科目主要是為了應付考試。另外目前的大學生多數是獨生子女,他們個性張揚,比較關注自己的感受,對他人缺乏尊重和關心,在集體中不能與他人和諧相處,在面對挫折時適應力差。由于我國正處于社會轉型期,社會上享樂主義等現象嚴重扭曲了大學生的世界觀和人生觀。在多元化道德價值取向下,一些大學生以自己為中心,認為大學期間主要任務是學會獨立生存能力,以實現自我價值,這種思想是非完整的價值觀念,沒有基本的是非觀念,沒有把自己的前途與國家的發展聯系起來。
3.虛擬空間帶來的問題
新形勢下的虛擬空間為大學生之間的交流提供了方便,使大學生在交流過程中不受時間和空間限制,同時在交流中也模糊了身份。大學生在交流中可以忽略出身、忽略學歷等一些條件限制,每個人既是信息發布者也是信息的接受者。在新形勢下,信息傳播更具開放性,聲音、圖片、視頻等大大突破了傳統的信息傳播的限制,學生可以快速便捷地獲取需要的信息。但是這些信息對大學生的思想觀念和價值取向都產生深遠影響,如果教育者沒有及時把握學生的思想動態,不能根據學生的反應做出具體對策,那么就會導致在新形勢下在虛擬環境中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與學生思想嚴重脫節,會使一些大學生的思想受到影響和腐蝕。
4.體制改革問題
隨著高校體制改革的推進,高校教育向產業化改變。學校的擴招使高校的學生數量激增,學生成分也日益復雜,這使思想政治教育出現了層次復雜的特點,擴招在進行,但是管理模式和教學運行卻沒有跟上擴招的步伐,這很難形成對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綜合管理。近些年,一些高校為了追求就業率,考證熱興起,使高等教育向技能教育轉化,教育出來的大學生注重技術,但并不是人格完整的人。
四、新形勢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探究
1.加強培訓,重視思想政治教育隊伍的建設
思想政治教育隊伍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基礎,是高校發展的動力。傳統的灌輸式思想政治教育已經不符合新形勢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念。計算機網絡、手機、新媒體等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豐富的教育手段,也對教育工作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將理論與實踐有機結合,將馬克思主義活學活用,是目前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工作基本要求。同時,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還要熟練掌握計算機知識、心理學知識和外語知識,以方便在日常工作中傳授給學生。這些綜合素質是不可能在學歷教育中都學習到的,需要教育工作者在工作中接受專業培訓,通過培訓豐富專業知識,開展與學生的線上交流,與學生打成一片,深入學生內心,了解學生,關注學生成長動態和思想動態。endprint
2.搶占輿論最高點,引領積極向上的輿論主流
在新的形勢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積極開展網絡輿論工作,在網絡輿論主體上發表積極聲明,通過微信公眾號推送等手段搶占輿論的最高點,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為大學生創造一個積極向上的輿論環境。要在研究大學生需求的基礎上根據大學生需求特點有針對性地推送大學生感興趣的話題,通過潛移默化的引導使大學生向主流價值觀靠攏。要在大學生關注的主流媒體上宣傳正面事跡,如為人民無私奉獻等,對惡意中傷中華民族的思想要敢于揭露,使大學生認清他們的真實面目。通過紅色網站的建設,使大學生了解中國歷史,通過歷史和正面宣傳,打造積極的主流意識。
3.加強校園文化及相關法規建設
校園文化的建設使新形勢下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更貼近大學生。新形勢使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從課堂走向網絡,在網絡平臺上大學生和老師可以盡情交流、溝通和學習。高校都有自己的網站,可以通過網站、微博、微信等新時代的新手段來建設思想政治教育平臺,在這些平臺上通過學生關心的、感興趣的話題引導學生參與,并將學生的需求及時反饋給學生。不管哪種形勢下,現實社會的陰暗面都是存在的,所以要加強相關法規的建設,使大學生在新形勢下既能利用網絡的便利又能得到法律的充分保護。
4.加強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對馬克思主義進行傳播的主要思想渠道。面對新的形勢,要拓展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途徑,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實效性。首先,要改變傳統的教學模式,將傳統的單向灌輸式教學向啟發式教學和互動式教學轉變,通過新形勢下的媒體手段向學生提供更多學生感興趣的知識和信息。在思想政治課程教學中可以將理論知識和考核與日常行為考核結合,做到理論與實踐統一。可以在校園文化活動中采取報告會等學生易于接受的形式向學生宣傳馬克思主義理論內容,加強學生對科學發展觀的理解,以增強主題教育的實效性。其次,增強黨組織教育的實效性。高校的黨組織是基層黨組織的重要組成部分,在新形勢下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要以黨的執政能力和先進性建設為主線,通過探索和改革全面推進高校黨的建設工作,以此來促進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順利進行。在大學生中及時開展黨的教育培訓,使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和黨的教育結合,加強對大學生積極分子的培養,以提高大學生的整體素質??梢园腰h的基礎知識納入選修課程,這樣既能加大黨的知識的培訓又能激發大學生對黨的知識的學習熱情。第三,加強馬克思主義信仰教育的有效性。馬克思主義信仰是目前人類最健全和崇高的信仰,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滲透馬克思主義信仰教育,可以端正大學生的思想觀念和價值觀念,可以使大學生堅定地跟著黨走,跟著社會主義建設理想信念走,成為社會主義接班人。第四,增強人文教育的有效性。人文教育是大學生教育的基礎,是大學生服務社會的前提。要改革教學方式,加強理論教育與實踐教育的結合。引導大學生參加課題的研究、論文的撰寫,以提高大學生的科研能力。同時可以聘請校內外專家進行學術講座,改善大學生的人文教育環境,拓寬大學生人文教育的途徑。
總之,任何事物都有兩面性,網絡、手機和新媒體也不例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在新形勢下,對這把雙刃劍要高度重視,要充分利用網絡、手機和新媒體等新載體,正視所面臨的挑戰,加強網絡、手機和新媒體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應用,使之成為大學生容易接受的平臺。同時在規范信息傳播的基礎上,讓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在新形勢下發揮應有的正能量。
參考文獻:
[1]孫禮純.新媒體時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新思路[J].教育界 ,2016(21):32-33.
[2]田樹學,王怡 .新媒體時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J].教育界,2016(6):28.
[3]周濟.搶抓機遇乘勢而上加強和改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J].中國高等教育,2004(21):3-6.
[4]姚奎棟.大眾文化對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響及對策研究[D].遼寧大學,2016.
[5]馬維振.當代大學生思想政治狀況調查分析及對策研究——來自西安15所高校問卷調查[J].當代教育論壇,2006(5).
[6]顧海良.著力創新,推進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新發展[J].思想理論教育導刊,2005(11).
責任編輯: 孫 瑤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