費正河
摘要:本文對在初中物理教學中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進行研究.
關鍵詞:初中物理教學 觀察能力
在學習物理知識的過程中,學生的觀察能力是必須具備的能力之一.物理學的基礎就是對事物進行觀察和實驗.在物理學習過程中,學生要學會觀察物理現象,學習物理知識、掌握研究物理問題的方法和手段.
在初中物理教學中,教師要注重培養學生對物理知識的觀察能力,使學生在愉悅輕松的教學氛圍中學習物理知識,掌握物理知識.
一、創新教學方式,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在初中物理教學中,教師要精心設計課堂引入環節.一堂課精彩的開頭,往往能吸引學生的注意力.這種不尋常和鮮明性,能使學生投入到對新課的學習中.在引導學生學習新課內容時,教師要針對學生不同的聽課投入程度,創新自己的教學方式,利用生動化教學手段,避免傳統教學中枯燥乏味的教學方式分散學生課堂注意力的弊端.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思考如何提高課堂教學的趣味,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促使學生主動參與課堂學習活動.因此,教師要從自身的講課風格、語言表達、語調語速等方面進行改革,優化課堂教學方式,適當穿插生活現象,使學生輕松獲取物理知識.
例如,在講“在汽車勻速行駛中,對司機的運動狀態進行描述”時,會遇到一些不同的解釋.比如說,副駕駛就會覺得司機處于靜止狀態,而作為馬路上的人就覺得司機正在運動.教師要引導學生思考一個人為什么有兩種運動形態這個問題,幫助學生掌握“物體在進行相對運動時,要依據參照物進行描述”的知識.
物理現象源于日常生活.開展物理教學活動,最終目的是讓學生學習物理知識,并對日常生活中的物理現象進行分析和解釋.因此,教學中教師要加強課堂引導,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促使學生主動學習物理知識.
二、引導學生理解,提高物理教學質量
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能夠反映出他們對基礎知識的掌握情況.初中物理教材中基礎概念占了很大的篇幅.在物理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引導學生理解基礎知識.在觀察學生回答問題的過程時,教師能夠初步了解學生學習的方法和學習能力,并適當引導.在這個過程中,能夠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在運用物理知識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學生能夠反饋自己對物理問題的理解程度、解決方法,從而在老師的引導下深刻理解物理知識.
例如,在講“慣性”時,教師可以提出一些問題,讓學生回答,以便了解學生是否掌握物體運動的原理.比如,為什么人們踩了路邊的香蕉皮會向后滑倒,而被石頭絆倒則會向前摔呢?大多數的學生都知道這是因為“慣性”的原因,可是卻對其物理原理不能準確表述.教師要重點講解解決問題的方法和思路.通過聯系生活實際,讓學生觀察身邊的事物,理解和掌握物理知識.讓學生知道人絆到石頭時,腳受到石頭的阻礙停止運動,上半身卻會繼續向前,所以會向前摔.反之,踩到香蕉皮,腳隨著西瓜皮向前滑行,所以會向后倒.這樣,學生能深刻理解“慣性”知識,從而提高了教學質量.
三、科學聯系生活,引導學生觀察物理現象
生活中到處都充滿物理現象,物理知識也是從生活中產生的.在新課程背景下,初中物理教材加強了理論聯系實際、人與自然、社會協調發展的相關方面.在物理教學過程中,教師要根據生活中的實際問題,引導學生學習物理知識.教師可以設置相關的教學環節,把生活現象有意無意地融入教學內容,引導學生通過觀察生活中的物理現象來認識物理原理.比如,冬天的打霜現象.學生在生活中要善于觀察和總結,思考為什么會形成霜.通過教師的引導,激活了學生的思維,鞏固了學生學過的物理知識,使學生在原有知識的基礎上思考問題,從而提高學生運用知識解決生活中問題的能力.
例如,隨著我國社會的不斷進步,火箭、衛星、三峽工程得到發展.在學習過程中,學生雖然不能身臨其境,不過可以通過電視、網絡等公眾平臺了解相關資訊.比如,在觀看發射火箭的過程中,會看到發射架下的“白氣”,或者火箭周身所掉落的物質.通過觀察和思考這些現象,學生能夠深刻理解物理知識.
在學校學習畢竟有空間和時間的局限性.通過觀察生活現象,能夠拓展學生的知識面,提高學生的學習能力.
總之,在初中物理教學中,教師要創新教學方式,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引導學生理解,提高物理教學質量;科學聯系生活,引導學生觀察物理現象.教師還要引導學生觀察身邊的事物,培養學生勤于觀察、善于思考的學習態度.只有這樣,才能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