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楨妹

【摘要】 目的:在頸動脈硬化診斷中應用彩色多普勒超聲檢查,評價其臨床應用價值。方法:選擇2015年1月-2016年7月筆者所在醫院收治的85例腦梗死患者和同期在筆者所在醫院體檢的80例健康體檢者作為研究對象。應用德國西門子S2000型彩色多普勒超聲診斷儀檢查兩組研究對象頸動脈內-中膜厚度(IMT),觀察斑塊形態、回聲、部位及管腔的狹窄程度,并進行血流動力學指標測定。結果:觀察組頸動脈IMT測定值顯著大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1);觀察組檢出頸動脈硬化斑塊79個,對照組檢出15個,其中軟斑檢出數明顯多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其余類型斑塊檢出數組間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兩組頸動脈硬化斑塊多發生在頸動脈分叉處(BIF)處,其分布構成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血液動力學指標比較,觀察組PSV、EDV值較對照組顯著低,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1),PI、RI值顯著增高,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1);頸動脈狹窄發生率比較,觀察組顯著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1)。結論:彩色多普勒超聲檢查對頸動脈硬化的診斷具有較高臨床應用價值。
【關鍵詞】 彩色多普勒超聲; 頸動脈硬化; 應用價值; 腦梗死
doi:10.14033/j.cnki.cfmr.2017.23.022 文獻標識碼 B 文章編號 1674-6805(2017)23-0046-02
動脈硬化是以動脈管壁增厚,逐漸失去彈性為主要表現的一種非炎性病變,是腦梗死最常見的致病原因之一[1-2]。腦梗死發病率較高,治療費用大,預后差,是影響我國中老年人群健康的主要慢性疾病之一。早期篩查對預防腦梗死、減少并發癥發生有著重要的臨床價值。彩色多普勒超聲(CDFI)檢查可以早期發現頸動脈硬化及斑塊,準確性高、操作方便、價格低廉,檢查結果可作為腦梗死防治的可靠依據[3]。2015年1月-2016年
7月,筆者所在醫院超聲科應用西門子S2000型彩色多普勒超聲儀對85例腦梗死患者和80例健康體檢者進行了頸動脈檢查,現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擇2015年1月-2016年7月筆者所在醫院收治的腦梗死患者85例作為觀察組,入選患者均符合文獻[4]《中國急性缺血性腦卒中診治指南2014》相關診斷標準。其中男46例,女39例,年齡54~72歲,平均(64.19±5.67)歲。選擇同期在筆者所在醫院行健康體檢者80例作為對照組,排除有高血壓、糖尿病、腦梗死等病史者。其中男45例,女35例,年齡51~74歲,平均(63.29±7.01)歲。兩組研究對象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有可比性。
1.2 檢查方法
兩組研究對象均采用德國西門子S2000型彩色多普勒超聲診斷儀檢查。選擇線陣探頭,頻率為7~10 MHz。檢查前囑被檢查者放松,選擇仰臥位,充分暴露擬檢部位,頭向檢查區對側稍偏。探頭從頸根部開始向上對頸總動脈(CCA)、頸內動脈(ICA)及頸外動脈(ECA)進行縱切面、橫切面掃查。
1.3 觀察指標及判定標準
測量頸動脈IMT,以雙側平均值為準;觀察斑塊的形態、回聲、部位、血流充盈狀態及管腔狹窄程度。
判斷標準:厚度≥1.0 mm為IMT增厚,局限性增厚≥1.5 mm可認為斑塊形成;頸動脈狹窄程度分級:狹窄≤49%為輕度狹窄;狹窄50%~69%為中度狹窄;狹窄≥70%為重度狹窄;狹窄100%為閉塞[5]。
1.4 統計學處理
采用SPSS 17.0統計軟件處理數據,計量資料以(x±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采用字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兩組頸動脈IMT比較
觀察組頸動脈IMT厚度為(0.96±0.31)mm,對照組為(0.75±0.25)mm。兩組比較,觀察組頸動脈IMT明顯厚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t=3.624,P<0.01)。
2.2 兩組頸動脈硬化斑塊檢出情況比較
觀察組檢出頸動脈硬化斑塊的有53例(62.35%),檢出斑塊共計79個,其中扁平斑11個,硬斑17個,軟斑43個,混合斑8個;斑塊位于CCA處23個,位于ECA處4個,位于ICA處12個,位于頸動脈分叉處(BIF)40個。對照組體檢檢出9例(11.25%),檢出斑塊共計15個,其中扁平斑5個,硬斑7個,軟斑3個;斑塊位于CCA處4個,位于ECA處1個,位于ICA處2個,位于BIF處8個。觀察組軟斑檢出數明顯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其余類型斑塊檢出數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兩組斑塊發生部位最多的是在BIF處,其余依次在CCA、ICA、ECA,其分布情況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2.3 兩組頸動脈血流動力學指標比較
與對照組比較,觀察組頸動脈血流收縮期峰值流速(PSV)、舒張期流速(EDV)均顯著低,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1),而搏動指數(PI)、阻力指數(RI)顯著高,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1),見表2。
2.4 兩組頸動脈狹窄發生率比較
觀察組頸動脈狹窄發生率為65.88%,對照組為11.25%。兩組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1),見表3。
3 討論
頸動脈是顱內血供的重要通道,血中脂質在頸動脈內膜上沉積,引起內膜增厚,其深部成分壞死、崩解,形成動脈硬化及斑塊,干擾了腦部正常的血流供應,極易引起缺血性腦卒中[6]。早發現早治療頸動脈硬化可以預防缺血性腦卒中的發生。診斷頸動脈硬化的檢查方法很多,其中DSA檢查的準確率最高,但因其為有創檢查,禁忌多,并發癥多,一般不優先考慮。CT血管造影(CTA)存在電離輻射損傷、磁共振血管造影(MRA)假陽性率較高,且兩種檢查方法都比較昂貴,在臨床也不作為首選[7]。彩色多普勒超聲檢查敏感度高,可重復性強,能顯示血管及斑塊病變,測定血流動力學參數,可作為評估動脈硬化與斑塊病變程度的常規檢查手段[8]。本文選擇了85例腦梗死患者和80例健康體檢者進行頸動脈彩色多普勒超聲檢查。IMT增厚是頸動脈硬化的早期表現,能反映動脈粥樣硬化程度。經彩色多普勒超聲檢查發現部分被檢查者頸動脈內膜回聲不均,提示IMT增厚。兩組比較,觀察組頸動脈IMT厚度顯著大于對照組(P<0.01)。說明觀察組頸動脈粥樣硬化程度明顯高于一般人群。內膜的持續破壞,平滑肌纖維增生,逐漸形成硬化斑塊,當局限性增厚超過1.5 mm時認定為斑塊形成。觀察組檢出動脈硬化斑塊形成患者53例,檢出斑塊79個;對照組檢出9例,檢出斑塊15個。從彩色超聲圖像可以發現軟斑表現為局限性突入管腔的低回聲,無聲影;硬斑表現為局部強回聲,可伴聲影;扁平斑表現為內中膜不規則變厚,回聲稍強;混合斑表現為表面出現凹陷,回聲不均勻、強度不等[9]。本研究中,兩組研究對象斑塊的性質構成不同,觀察組以軟斑為主,檢出數明顯大于對照組(P<0.05);而對照組以硬斑數量居多,未發現混合斑;兩組硬斑、扁平斑、混合斑檢出數比較無明顯差異(P>0.05)。這是由于軟斑塊容易破裂、脫落形成血栓,引起腦梗死。兩組斑塊發生部位多在頸動脈分叉處,考慮為該處易出現血流紊亂,切應力增大,損害或破壞內膜,造成脂質、炎性介質等物質在血管內膜上堆積,形成粥樣硬化斑塊[10]。兩組斑塊發生部位相似,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由此可見,彩色多普勒超聲檢查可以早期發現斑塊,尤其是對于無癥狀患者,可以做到早診斷、早治療,有效預防腦梗死發生。頸動脈硬化斑塊可導致頸動脈管腔狹窄或閉塞。彩色多普勒超聲通過觀察頸動脈血管內血流的充盈缺損程度,結合血流動力學參數判定頸動脈的狹窄程度。小斑塊不會引起血流動力學改變,只有當狹窄率超過50%時才會發生[11-12]。本組采用PSV、EDV、PI、RI作為評估頸動脈血流灌注穩定性的指標。觀察組PSV、EDV測定值顯著低于對照組(P<0.01),提示腦梗死患者的頸部血管已狹窄,血流量減少,灌注相對不足。PI、RI測定值顯著高于對照組(P<0.01),提示腦梗死患者血管內阻力較大。觀察組頸動脈狹窄發生率顯著高于對照組(P<0.01),說明頸動脈狹窄是引發腦梗死的一個重要因素[13]。endprint
綜上所述,應用彩色多普勒超聲儀行頸動脈檢查,可以發現腦梗死患者IMT顯著增厚,低回聲軟斑明顯增多,頸動脈狹窄發生率顯著升高,血流動力學呈現為低灌注、高阻力表現。彩色多普勒超聲檢查準確性高,操作方便,對早期診斷頸動脈硬化、預防和治療腦梗死有著重要的臨床應用價值。
參考文獻
[1]高瑛子,高傳玉.頸動脈硬化與冠心病的相關性[J].中國動脈硬化雜志,2015,23(9):942-944.
[2]徐盼盼,岳亞杰,龐丹丹,等.老年腦梗死患者頸動脈硬化與危險因素的相關性[J].中國老年學雜志,2017,37(37):621-622.
[3]王淑瑩.彩超在腦梗死患者頸動脈粥樣硬化斑塊中的診斷價值[J].社區醫學雜志,2017,15(4):37-38.
[4]中華醫學會神經病學分會腦血管病學組.中國急性缺血性腦卒中診治指南2014[J].中華神經科雜志,2015,48(4):246-257.
[5]黃琴,鄭慧.彩色多普勒超聲在急性前循環梗死患者頸動脈硬化檢測中的應用[J].安徽醫科大學學報,2015,50(3):380-382.
[6]沈宏韜,譚艷嬌,陳保見,等.頸動脈硬化與血脂、甲狀腺功能關系探討[J].中華全科醫學,2014,12(12):1966-1967.
[7]寧亞薇,王彥來,李莉.腦血管病頸動脈粥樣硬化的彩色多普勒超聲診斷分析[J].當代醫學,2017,23(4):124-125.
[8]朱兵.彩色多普勒超聲對頸動脈粥樣硬化診斷的臨床價值[J].實用醫技雜志,2016,23(1):39-40.
[9]李劍,肖螢.彩色多普勒超聲對腦梗死患者頸動脈粥樣硬化斑塊的診斷價值分析[J].中國實用神經疾病雜志,2014,17(5):70-71.
[10]謝科.彩色多普勒超聲對老年腦梗死患者頸動脈粥樣硬化斑塊的診斷價值[J].中國實用神經疾病雜志,2016,19(20):41-42.
[11]李淑玲,吳曉萍.頸動脈硬化超聲檢查的應用現狀[J].醫學綜述,2011,17(9):1397-1399.
[12]張斌,王影,王寶春.頸動脈粥樣硬化斑塊的彩色多普勒超聲表現及其與腦梗死的關系研究[J].現代中西醫結合雜志,2017,26(6):663-665.
[13]李敏.彩色多普勒超聲在頸動脈狹窄、閉塞患者診斷中的應用[J].江蘇醫藥,2017,43(3):222-224.
(收稿日期:2017-04-16)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