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君
數學是初中教學階段的重要學科之一,其與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有著密切關系.因此,必須對初中數學教學進行改革.在新課程背景下,差別性教學方式逐漸應用于初中數學教學活動中.差別性教學是指,在教學活動中,教師根據學生理解能力、學習能力及認知程度的不同,發揮每個學生的獨特性,實施因材施教的教學方式,促進學生的學習在原有基礎上得到發展,從而提高教學質量.
一、差別性教學的作用
1.使不同的學生得到不同的發展.學生處于不同的知識水平,對知識的運用也不相同.在數學領域,學生在應用推理、判斷方面程度是不一樣的.有較強推理、判斷能力的學生,常常不用花費太多的時間就能掌握所學知識,而那些應用推理、判斷能力較弱的學生,往往要花費大量時間才能理解所學知識.教師如果只是根據課本上的知識教學,那么推理、判斷能力較強的學生將無法得到長遠發展,而推理、判斷能力較弱的學生也沒法得到提高.這樣的教學是不可取的.在差別性教學中,教師從每個學生的特點出發,制定符合他們成長的教學手段與內容,能使不同的學生得到不同的發展.
2.使學生更加自信.推理、判斷能力較強的學生,常常熱衷于深入地研究難以解決的問題.這些學生在深入研究時能得到自信.要是直接采取同一種教育方式去教育所有的學生,就很難使學生獲得自信,導致學生不愿意深入探究難以解決的問題.推理、判斷能力較弱的學生,因為太多的失敗而不再相信自己,產生放棄的念頭,從而使他們漸漸地落后于其他人.因此,根據學生不同水平進行教學,能使推理、判斷能力較強學生深入研究難以解決的問題,也能使推理、判斷較弱的學生從自身實際出發,一步一個腳印,踏踏實實地進步.這樣,所有的學生都能完成自己的學業,更加相信自己.
二、在初中數學教學中實施差別性教學
1.從學生的水平出發,有序地分組.通常,教師可以將學生分為三種層次:第一層次的學生是起點高,有好的方法和技巧,應用推理、判斷程度較高;第二層次的學生是起點一般,但有較好的方法和技巧,應用推理、判斷程度較高;第三層次的學生是起點較低.教師應進行有序分組.在有序分組的過程中,教師應關注以下三個方面:首先,必須清楚地知道學生的特點是什么,教師與學生,教師與家長,學生與家長應好好交流.其次,要理解學生的內在想法,不可只依據卷面測試結果區分學生,分組應該是具有伸縮性的,而不是硬性的.卷面測試結果屬于有序分組的一部分.學生了解自身的狀況,有自己的目標.教師應理解學生,不能忽略學生的內在想法.這樣,學生才會相信自己.在看待不同組的學生時,教師要一視同仁.
2.依據分組后學生的情況,采取不同的教學方式.教師要考慮到所有的學生,開展差別性教學.(1)引入新的內容.數學的內在關系是緊密相連的,教師可以通過回憶學過的內容來引入新的內容,這時讓第三層次的學生回憶學過的內容,使其加深印象.第二層次的學生則解決新的內容的引出,第一層次的學生則完善第二層次學生的內容.(2)講解新的內容.在講解新的內容時,教師要考慮到第三層次的學生,循序漸進.(3)課上操練.在結束新的內容時,教師要對學生進行操練,第一層次的學生比較得心應手,教師則讓學生操練轉變形式的習題,給第二層次的學生有難度的習題進行操練.教師要認真對待第三層次的學生,提供難度小的習題,有助于他們加深記憶.
3.依據分組后學生的情況,安排的學習任務有所不同.安排的學習任務,要在學生力所能及的范圍內,從而有助于他們的成長.對第一層次的學生,可以安排統合性較高的習題,加強他們的處理數學問題的規則和程序.對第二層次的學生,可以安排一些習題,使其主要學會普通的題目和一部分難題的思考方向.對第三層次的學生,則安排其做一些習題鞏固基礎.
4.依據分組后學生的情況,評估的方面有所不同.學生的核心目的有所不同,要使用不同的評估方法.依據學生的不同水平,教師應把考試題目進行區分,讓不同水平的學生做不同的題目.第一層次的學生重點做難題;第二層次的學生重點則是中等題目,外加小部分難題;第三層次的學生重點放在基本的題目上,外加一小部分中等題目.那么,所有的學生都能在自己的范圍內得到進步.
總之,差別性教學是根據從實際出發解決問題的哲學思路來進行的.該方式可以一對一地處理學生遇到的困境,讓所有學生都能發揮自己的優點,彌補自己的不足,使學生對學習有信心,有助于學生各個方面的協調與進步.
參考文獻
滕麗芳.初中數學教學中差異性教學探究[J].新課程學習(上),2012(10).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