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周棟
一、背景分析
文言文教學是中學語文教學中的一個難點,在日常的教學中教師習慣以“串講”等方式來講解課文意思,落實重點實詞。但這種方式越來越難以得到學生的認同。在我的教學經歷中,也曾采用以“串譯”為主的方式來講解文言文,但是我發覺學生在這樣的課堂上投入程度和接受程度都很低。與日常教學相對的,聽過的很多文言文公開課則走上了另一個極端,也就是忽略或者相對弱化文言實詞的教學,而將文言文當做現代文來上,著重分析寫法。對中學生而言,通暢閱讀文言文所需要的基礎都尚未具備,卻將重點全放分析“文”上,似乎又略顯偏頗。
該怎樣有效地將文言文教學中“文”與“言”這兩大塊的內容有機地相結合,避免傳統的串講翻譯給學生帶來的枯燥體驗,有效激發學生對文言文的求知欲,提升學生在文言文學習中的成就感?同時,怎樣啟發學生從經典的文言作品中汲取寫作的營養,提升自己的寫作水平?簡而言之就是:怎樣做到“文言并重”?怎樣做好“以讀促寫”?我曾經久思不得其解。好在,隨著我對青浦實驗及新課堂實驗理論的學習領悟,在《白洋潮》一文的實踐教學過程中,我大膽進行了一番實踐嘗試,感受頗豐。
二、教材分析
《白洋潮》是滬教版語文七年級上冊的第四單元《山水清韻》中的一篇課文,本文作者是明末清初著名文學家張岱。張岱字宗子,又字石公,號陶庵,別號蝶庵居士,山陰(今浙江紹興)人,著有《陶庵夢憶》《西湖夢尋》《夜航船》等知名作品。夏咸淳評價他說:張岱是明清之際一位文化奇才,晚明小品集大成者,具大節義、大學問、大手筆。隨筆小品文集《陶庵夢憶》與《西湖夢尋》,堪稱絕妙散文,筆墨鮮活,識見奇卓,……如果說《清明上河圖》是中國繪畫史風俗圖之瑰寶,那么,《陶庵夢憶》則是中國文學史風俗記之絕唱。這篇文章無疑就是張岱這種寫作風格的代表。本文篇幅雖然短小,但是結構嚴謹,層次分明,濃墨重彩的正面描寫和簡練精致的側面描寫相得益彰。作者以“塘上”作為落腳點,按照由遠到近的寫作順序,運用精妙的語言,混用多種修辭手法,向我們再現了白洋潮潮來時的那種壯闊的氣勢,讓人讀時如身臨其境般。
三、教學目標
①掌握重點實詞。②通過反復朗讀,感受本文所描述的壯麗自然景觀。③學習本文由遠及近、動態寫景的寫作方法。
四、重點難點
引導學生從語言運用(修辭手法、動詞運用)的角度賞析課文,學習課文由遠及近的景物描寫方法。
五、教學過程
1.通讀全文,掃清閱讀障礙
自讀課文。借助注釋和工具書以小組合作的方式疏通全文大意。(設計說明:讓學生把能力范圍內的問題自行解決,然后師生一起解決學生能力范圍外的問題。這樣一來,教師教的才是學生真正需要學、想要學的,學習效率自然也就提高了。這樣做,既培養了學生自主學習和團隊合作的能力,也避免了傳統串譯方式的枯燥乏味。)
2.再讀課文,感受大潮奇景
(1)用自己的語言說說白洋潮奇在哪里?(設計說明:既是對學生初讀效果的檢驗,更為下文有感情的朗讀與層層深入的分析打下基礎,教師應當在這一環節智慧的對一些重點字詞進行考察,是為文言相融的第一步。)
(2)讀課文最后一節。本句中說白洋潮的“潮頭更大”,請在全文范文內圈畫能夠體現這一點的語句,并做“重音明顯”的誦讀。(設計說明:“重音明顯”的誦讀,首先要求學生在熟悉課文內容的基礎上進一步理解課文,并在理解課文的基礎上初步分析課文,找到文句的重點。朗誦是培養文言語感的絕佳手段。領悟了重點并重音明顯的讀出來,那么不但收獲了文本知識的成長,更能培養語言的意識。)
(3)教師示范朗讀。(設計說明:范讀之前,教師應當從修辭手法及其效果、關鍵字詞的品讀等角度,結合浪的形態、氣勢、力量、速度、顏色、聲音等做示范性鑒賞,主要突出一浪高過一浪的層次性。在學生理解的基礎上再以聲音給予更易感知的觸動。)
(4)學生模仿教師示例,分小組對文中能反映白洋潮宏大氣勢的語句進行分析鑒賞,然后“緩急有致”誦讀。成果進行交流展示。(設計說明:“緩急有致”的讀,是要求學生在深入理解課文的基礎上讀出節奏讀出情感。在這一環節中,學生邊分析邊朗讀,朗讀將漸入佳境。文言進一步相融。)
3.語段排序,把握層疊氣勢
根據學生上一階段所做鑒賞,對文章第三節語句進行排序并朗讀,要求讀出“一浪高過一浪”的層次感。明確本文“由遠及近”的寫作順序,感受其中層層疊加的氣勢和作者縝密的思維。明確:浪速愈急、轟鳴愈響、潮頭愈高、觀者愈懼、氣勢愈大。(設計說明:通過一浪高過一浪一浪的朗讀再次深化學生對文章結構的理解和對白洋潮浩大氣勢的震撼。同時也借學生的朗讀檢驗課堂成果。)
4.師生互動,加深學習體驗
師生多種形式合作朗讀。(設計說明:教師和學生以靈活的方式合作朗讀全文。在這個過程中由于教師的參與,學生的積極性大為提高,學生普遍會覺得生動有趣。同時在教師有意識的引領下,學生通過朗讀再一次鞏固了本課的學習。)
5.嘗試寫作,追求學以致用
用所學到的知識對課前所寫的有關運動會短跑的語段進行修改。結構上要求有明確的層次感(建議按照由遠及近的順序,必須有明確的時空節點)。語言上要求有一定的表現力(建議運用比喻、夸張等修辭手法,運用側面描寫)(設計說明:白洋潮生動形象而又富有層次性的描寫堪稱寫景散文中的一絕。學了這樣經典的手法,理當趁熱打鐵的將收獲鞏固下來。)
六、作業(二選一)
(1)根據上課所講的內容,寫一段針對本文的鑒賞性文字(200~300字);
(2)熟讀全文并背誦課文第三節。
七、一些思考
從文言文教學的角度而言,這堂課帶來的啟示主要在于對傳統串譯講法的一些顛覆,以及對文言并重、文言相融理念的一些實踐。課堂上我采用小組合作探究的方式,放手讓學生自行解決字詞疑難。文言實詞是文言文教學中避不開的一塊,不教不行。但是怎樣教是有講究的。傳統的串譯方式或者教師講授方式在時間的利用和具體知識的傳授上都有優勢。如果僅僅把學會實詞作為唯一的目標,那么這兩種方式是高效的。但是現代教學的理念遠遠不止于此。社會、學校、家長都早已不滿足于單純知識的教授。我們需要的是在堂課中給孩子完整的獲取知識的體驗,是帶領孩子走過一個習得的過程。我們關注的是教會孩子學習的方法,是授之以漁。我們重視的是孩子思辨能力、質疑能力、協作能力等等能力的培養。是孩子思維品質的開發與提升。小組合作探究,恰恰給了學生充分的思考空間,調動了學生最大的學習動力,引導學生靠自己的力量解決眼前的問題,這是遠比學到幾個具體的實詞更重要的收獲。按照流行的教育理論,這就是抓住了學習的“最近發展區”。這堂課帶給我的第二個領悟是以朗讀為核心串聯起了文言文基礎知識、文言文文本分析、文言語感培養等多個語文的維度,形成了一種初步的“文言相融”。“文言相融”這一理念來自于上海市語文特級教師、市語文兼職教研員孫宗良先生。按孫先生的理解,語文擁有著寬廣的維度,文學的、文化的、文章的、文字的、文言的,不同的維度交織成絢爛的語文世界,呈獻給我們一個異彩紛呈的人文天地。孫先生的智慧給我們普通語文教師打開了一扇新知的窗戶。我循著孫先生的腳步想在教學中嘗試著將這多維的語文空間有機的串聯起來,以一個主問題來引動多維語文的共鳴。應該說,這堂課部分達成了這一設想,只是有些地方串聯的還過于生硬,有強拉之嫌疑。在今后的教學中,怎樣讓這種串聯顯得自然而不刻意是我們格外需要注意的。此外,回過頭來細細審視,本課的教學關注了學生的學習經歷,但是在對學生思維培養這一層面上做的還不夠。對于人文這一重要維度的涉及也偏少,不能不說是一個遺憾。不過,有殘缺的美更顯的真實。有遺憾的課堂則更能鼓舞教師不斷的追尋與探索。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