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志豪
摘要 本文從成都市現代農業發展現狀出發,借鑒其成功的發展經驗,分析了深圳市都市現代農業發展的優劣勢以及成都市都市農業現代化建設對深圳市發展現代都市農業的啟示,提出了深圳都市現代農業的發展建議,以期為加速深圳市都市現代農業的建設提供參考。
關鍵詞 都市現代農業;經驗;優劣勢;啟示;四川成都;廣東深圳
中圖分類號 F323.1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5739(2017)19-0274-03
深圳市農業經歷了從傳統農業、城郊型農業、創匯型農業、都市農業到現代農業的發展歷程,在保障城市農產品高效安全供給、生態文明建設等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本文借鑒成都市農業發展經驗,發揮深圳市農業地方優勢,加快轉變農業發展方式,促進深圳市農業科技創新。
1 成都市現代農業發展現狀
近年來,成都市大力發展現代農業,提出“堅定不移推進一體化,建設世界田園示范城市”的目標,取得顯著成績。先后被評為“國家環境保護模范城市”“國家都市農業試點城市”,是全國統籌城鄉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區。
1.1 百信農業中國(彭州)蔬菜科技博覽園
中國(彭州)蔬菜科技博覽園位于四川省彭州市濛陽鎮,博覽園投資1.5億元,核心區占地40 hm2。目前已建成標準化設施蔬菜生產示范基地4.5 hm2,國家級露地蔬菜標準園133.33 hm2、標準化蔬菜生產示范基地3 333.33 hm2以及西南地區一流的優質蔬菜種苗智能化工廠育苗車間1.6萬m2,年產各類優質蔬菜、花卉、瓜果種苗約4 000萬株以上,氣調冷藏和加工物流配送中心6 000 m2,實現了蔬菜產品清洗、分等、分級、包裝等采后商品化處理、貯運和銷售全程冷藏保鮮。
1.2 種都國際蔬菜科技產業園
種都國際蔬菜科技產業園位于四川省彭州市濛陽鎮,是我國西部最大的集蔬菜科研育種、新品種新技術展示、優勢種苗高效繁育新技術試驗示范為一體的蔬菜科技產業園區。產業園總投資3億元,已建成基地及配套設施共200 hm2、玻璃溫室0.8 hm2、工廠化育苗溫室0.5 hm2和鋼架大棚區3.33 hm2,建成國內一流的農業物聯網系統和國際領先的肥水一體化噴滴灌設施。產業園以“大園區+小農場”模式,引導培育種植大戶,大大提高了蔬菜種植的組織化程度,實現規模化、標準化、集約化種植,并通過蔬菜新品種、新技術、新材料展示,生態有機蔬菜采摘體驗等方式大力推進第一產業與第三產業的互動[1-2]。
1.3 雨潤四川國際農產品交易中心
四川國際農產品交易中心位于四川省彭州市濛陽鎮,已形成“買全國、賣全國”的大流通格局,彭州(雨潤)蔬菜價格指數是西部乃至全國蔬菜行情的晴雨表,交易中心占地近200 hm2,總建筑面積約280萬m2,建有集農副產品展示交易、加工分揀、倉儲冷藏、物流配送、信息網絡、檢驗檢測、安全追溯及配套商業服務設施于一體的綜合性、大規模、現代化農副產品交易物流平臺。蔬菜市場建筑面積14萬m2,規模位居全國前列,銷售輻射半徑500 km以上,日均交易量達1萬t。果品市場建筑面積7.5萬m2,日均交易量超過1 000 t。
1.4 三界豐碑蔬菜產銷專業合作社
三界豐碑蔬菜產銷專業合作社成立于2007年,連續多年獲得農業部、四川省、成都市“農民專業合作社示范社”稱號,注冊有“豐碑綠好”商標,主產品種“彭州萵筍”獲得國家農產品地理標志認證。現有標準化設施栽培示范區和核心產業示范區15.67 hm2、標準化商品蔬菜種苗育苗工廠3.33 hm2、蔬菜分揀場合冷藏庫0.67 hm2和日處理150 t鮮菜的脫水蔬菜加工廠等。合作社按照“五統一分”生產管理方式,即統一作物布局、統一生產標準、統一生產資料供應、統一技術規程、統一銷售和分戶管理,有效解決了蔬菜保價銷售和產品質量安全兩大問題。以合作社種苗場、農資配送及蔬菜營銷加工為核心,以利益機制聯結廣大農戶參與蔬菜種植、市場競爭,拓展帶動周邊村建成標準化蔬菜產業基地 666.67 hm2。
1.5 中際龍門山獼猴桃基因庫
龍門山脈被公認為是最適宜獼猴桃生長的區域,擁有豐富的獼猴桃資源。龍門山獼猴桃基因庫是農業部、四川省政府、成都市政府三方共建的農業科技成果轉化平臺項目,為成都市十大優勢特色產業之一,為獼猴桃高端產業提供科技支撐。基因庫通過野生資源的發掘、收集和品種品系資源引進,已成為國內外資源最多、品種品系最齊的獼猴桃資源圃。
1.6 蟠龍谷有機獼猴桃世外田園
蟠龍谷有機獼猴桃世外田園位于四川省彭州市磁峰鎮,該項目以種植有機獼猴桃為主,并利用當地優美的環境,建設蟠龍谷有機獼猴桃世外田園,從事有機獼猴桃標準化種植、休閑觀光旅游開發。該項目預計總投資3億元,擬打造出4A級國家有機獼猴桃旅游、養生、運動、休閑觀光區。現建成333.33 hm2的獼猴桃標準化種植基地,種植有機獼猴桃23萬余株。同時為打造四季花香的蟠龍谷,公司已經栽種銀杏10萬株、荷花6.67 hm2、櫻花和山茶花各60萬株,初步形成以獼猴桃為主的花鄉景觀。
1.7 金田育苗中心
金田育苗中心位于四川省郫縣新民場鎮興旺村,是郫縣圍繞發展農業產業高端,推動產業提檔升級,引進社會資金投資建設的以蔬菜、花卉種子種苗繁育為主的工廠化制種育苗中心。該中心占地3.33 hm2,總投資1 000萬元,建成工廠化、標準化制種育苗車間1.2萬m2,智能溫室面積逾5 000 m2,每一輪可培育嫁接苗85萬余株,實生苗6萬株,花卉種苗50余萬株。按近年種苗銷售價格估算,育苗中心平均產值超過1 500萬元/hm2,實現了大投入、大產出,體現了現代農業產業集約化、高端化發展的優勢。
2 成都市發展現代農業的經驗
2.1 政府推動是穩步健康發展的保證
縱觀成都市現代農業發展的歷程,從初始創建到如今服務管理,尤其是發展的初期,始終離不開各級政府的高度重視、行政推動、政策激勵和財政扶持。
2.1.1 抓統籌規劃。成都市把現代農業作為城市的有機組成部分,《成都市國土資源局 成都市農業委員會 關于完善農業產業化生產設施及附屬設施用地管理的意見》把農業發展與城市發展統盤考慮,并與土地利用總體規劃接軌,有效避免了農業園區先建后占現象的發生。
2.1.2 抓規模開發。郫縣重點發展高端種業、設施農業、生態(有機)農業、觀光(休閑)農業和以川菜產業園區為核心的農副產品精深加工。擁有唐元韭黃等5個規模面積達666.67 hm2、平均產值超過27萬元/hm2的現代農業核心示范區,打造100億元川菜產業園區。通過完善“生態農業—川菜原輔料加工—菜品配送—川菜文化體驗傳播”產業鏈條,努力打造以“郫縣豆瓣”為核心的農產品精深加工集群;通過精深加工,形成“倒逼”機制,帶動第一產業發展,實現產業、產值倍增。
2.1.3 抓責任落實。明確牽頭單位,對建設現代都市農業工作進行總協調,建立聯席會制度,相互溝通,優勢互補,形成合力。
2.2 財政扶持是引導科學發展的關鍵
財政資金的投入不但推動了都市農業快速發展,還引導社會資金投入農業。成都市財政設立農業基礎設施專項資金,主要用于農田道路、水利設施、公共設施建設等農業基礎設施等公益性投入,進一步完善農村基礎設施條件,為都市現代農業發展和農村全面小康社會建設創造條件。
2.3 產業互動是推進農業現代化的捷徑
近年來,彭州市通過連續舉辦四屆菜博會,使彭州天然生態蔬菜在全國打響名聲,全國蔬菜“北有壽光,南有彭州”的格局已經形成。彭州以生態蔬菜之鄉、西部一流的現代農業物流及現代農業產業基地強縣為契機,以種都國際蔬菜產業科技園和中國(彭州)蔬菜科技博覽園等項目為重點,打造出了一個“城在田中”“園在城中”“城田相融”的都市農業休閑區和都市農業休閑旅游目的地。其新農村綜合示范項目蔬香路起于漢彭路天彭鎮境內,經九尺鎮,止于蒙陽鎮,是彭州重點打造的都市農業休閑旅游目的地。蔬香路的打通,游客可以到彭州觀光、品嘗、體驗現代觀光休閑農業,觀賞彭州天然生態蔬菜,踏上生態蔬香之旅。蔬香路依托國家級無公害蔬菜基地、生態田園鄉野,以大地蔬菜、農業觀光、農耕體驗等為特色,打造成全國知名的品牌綠色蔬菜基地及西南地區生態休閑基地、宜居田園之所[3]。
2.4 品牌戰略是實現跨越發展的法寶
實施品牌戰略,是成都實現都市農業跨越發展的法寶。以“郫縣豆瓣”為例,“郫縣豆瓣”是四川郫縣的一張城市名片。郫縣圍繞做強做大郫縣豆瓣產業,積極促進“郫縣豆瓣”產業的規范化、標準化、系統化生產以及整個產業的提檔升級和良性發展。“郫縣豆瓣”已成為郫縣工業的傳統支柱產業。“郫縣豆瓣”地理標志注冊前,年均產量5萬t,銷售收入2.5億元。在品牌經濟的推動作用下,“品牌+基地+龍頭企業”的新型農業產業化發展模式逐步形成,經濟社會效益凸顯。2013年,產量達94萬t,全行業實現銷售收入75億元,并出口美國、加拿大、新加坡等20多個國家和地區,出口額達750萬美元。目前政府正加快培育郫縣豆瓣“百億產業”,預計到2015年,實現豆瓣行業產值100億元以上。
2.5 社團組織是政企溝通的橋梁紐帶
成都市獼猴桃協會是成都為“打造世界一流獼猴桃”產業,在成都市農委的指導下,由從事獼猴桃科研、推廣、種植、加工等的企、事業單位和獼猴桃果農合作組織自愿組成的協會組織。獼猴桃協會以科技為支撐,以市場為導向,以誠信為根本,串聯起整個產業鏈條,充分發揮政府與企業的橋梁和紐帶作用,不斷規范產業發展,加強產業引導,引導獼猴桃產業向規模化、標準化、市場化、產業化發展。使得“成都造”獼猴桃有了統一生產標準、統一產品質量、統一標識、統一包裝、統一品牌,走出一條高端、國際化發展道路。
3 深圳市發展都市現代農業的優劣勢
3.1 優勢
深圳市作為沿海發達城市,農業設施設備水平高、高新技術人才集中、市場流通體系比較健全、市民生態需求強烈,具備發展都市現代農業的獨特優勢。
3.1.1 良好的政策扶持環境為發展現代農業提供政策支持。深圳市高度重視農業高科技尤其是生物育種產業發展,并先后制定了一系列扶持高新技術產業發展的配套政策。同時,積極推進深圳市現代農業生物育種創新示范區、深圳國家農業科技園區、深圳國家現代農業示范區建設,為深圳市都市現代農業發展提供了有力的政策保障。
3.1.2 農業高科技為發展都市現代農業提供技術支撐。近年來,深圳市涌現出一大批農業科研企業,促使深圳市農業科技日新月異,科技成果轉化率不斷提高,特別是生物育種產業技術在全國處于領先地位,擁有一批國內外知名的生物育種科研團隊和企業,如華大基因農業平臺團隊、中國農科院國家級科研團隊等。深圳市還擁有芭田生物肥料公司、諾普信生物農藥公司等一大批農業龍頭企業和農產品物流企業,為深圳市現代都市農業發展起到巨大的推動作用。同時,深圳市還從思想認識、服務觀念和體制機制入手,為科技發展提供良好環境,創造了良好的人才成長和創業環境,陸續出臺了“孔雀計劃”“人才安居”工程等政策措施,形成了高效的人才培養機制,暢通了人才引進渠道,對深圳市現代農業發展起到巨大推動作用。
3.1.3 廣闊的市場空間為發展現代農業提供良好的產業基礎。深圳市地處珠三角、毗鄰港澳,是同時具有海、陸、空口岸的城市,外貿出口條件優越。地理環境優勢加速了農業產業化進程,加快了生物育種產業等高新技術的引進與推廣,同時吸引了技術、資金、人才和設備向農業流動,加速資源整合,為發展現代農業奠定良好的產業化基礎。
3.1.4 種子同業商會為發展現代農業提供業內溝通交流的橋梁。深圳市種子同業商會在國內創新地吸納以種子及其相關的農業企業作為會員。商會定期組織會員參加各類農業交流會、新品種新技術展示會,加強業內交流合作,對深圳市現代都市農業發展起到積極促進作用。
3.1.5 國有農業用地為發展現代農業提供堅實的資源保障。深圳市是全國首個沒有農村、沒有農民建制的城市,具有由政府統一規劃與利用的耕地資源,從而具備了統一發展現代都市農業的獨特優勢,具備了發展高科技、高附加值產業的條件。
3.2 劣勢
深圳市作為一個工商業發展高度現代化的城市,面臨著土地資源不足、農業功能相對弱化等制約瓶頸,這也是城市發展農業的普遍難題。只有突破瓶頸、深挖潛力,才能走出一條具有深圳特色的都市現代農業之路。
3.2.1 耕地不足,農業發展空間受限。深圳經濟特區成立30多年來,隨著城市建設及工業發展的加快,農業資源日益減少,發展空間不斷縮小。現僅有基本農田2 766.67 hm2、農業用地6 666.67 hm2。
3.2.2 農田抗御自然風險的標準不高,抵御災害能力較差。深圳市地處沿海,冬春季節多干旱,夏秋季多臺風暴雨,對深圳市農業發展構成威脅。現有水利設施不夠完善,抗御自然災害能力有限,大部分水庫已轉作城市飲用水源,農田水利設施和灌溉水源嚴重不足,對發展新興高科技農業來說,無疑極大地增加了生產研發的困難和風險。
3.2.3 金融、風投等資本對農業發展的支撐不足。農業企業的投資風險有其特殊性,這需要投資者更有耐心和眼光,政府需要對這一領域予以政策上的傾斜和引導,以便使資本市場為農業企業、農業項目提供更多更好的投融資環境。
4 成都市發展實例對深圳市發展現代都市農業的啟示
4.1 深圳市適合發展都市現代農業
現代都市農業是“城郊合一”“農游合一”的新型交叉產業,是集觀光、體驗、娛樂、科普、購物為一體的新型農業生產方式,對于優化調整農業結構、擴大勞動就業、推動城鄉統籌發展意義重大。深圳市地處沿海地區,經濟較為發達,服務業需求旺盛,現有國有基本農田面積達2 666.67 hm2,權屬清晰,一、三產業互動前景廣闊,是發展都市農業的最佳地區。
4.2 政府加大政策支持,引導多元化資本投入
現代都市農業發展需要大量的前期資金投入。農業作為基礎行業,深圳市應逐漸構建起政府投入為先導,企業投入為主體,信貸投入為驅動的多渠道、多層次、多元化的都市農業投融資體系,盡快出臺發展都市農業的扶持政策和加大投入力度,引導金融資本、工商資本和民間資本進入都市農業領域,推動都市農業健康發展。
4.3 發展現代農業的突破口是實現與服務業的產業互動
成都市根據自身農業特征大力推進農業“接二連三”,即促進一、二、三產業互動融合發展,不斷提升農業綜合效益,實現農業與服務業的產業互動。成都市通過著力打造田園化、景觀化的農業示范基地和園區,大力拓展農業多功能作用,借助舉辦鄉村旅游節、國際油菜花節、中國采茶節等各類農業節會活動,帶動發展休閑觀光旅游農業,促進一、三產業互動融合發展。深圳市作為服務型城市,也可以通過發展都市休閑觀光農業、科普農業等各種主題文化活動,為深圳市都市農業發展探索新路。
5 深圳市都市現代農業的發展建議
5.1 深入調研,推動都市現代農業發展
針對都市現代農業發展的戰略需求,為全面了解深圳市都市農業發展現狀、學習先進都市現代農業的發展經驗,探索都市現代農業的快速健康發展路徑,搭建基于政用產學研合作的都市現代農業發展推進平臺,創新都市現代農業工作推進機制,建議深圳市及早開展都市現代農業發展調研和規劃,實行理念創新、模式創新和技術創新,突破發展瓶頸,加快推動都市農業現代化發展進程。
5.2 制定落實都市農業發展扶持政策
建議扶持都市農業在農業技術推廣、農業產業園建設、農業產業化經營、農業品牌推廣、農業標準化建設以及休閑觀光農業等多個領域發展,加大都市農業發展力度,切實指導基層用足用活財政扶持政策,盡快設立都市現代農業發展專項資金。加快發展集科研、生產、生態、生活功能于一體的都市農業,促進農業轉型升級,提升農業產業發展水平,實現深圳市現代都市農業的高水平崛起[4-5]。
5.3 以園區為載體發展都市休閑農業
休閑農業是在經濟發達的條件下為滿足市民休閑需求,利用農業生態資源和農業生產條件,發展觀光、休閑、旅游的一種新型農業生產經營形態,也是一些發達國家、地區采取的一種農業發展模式。深圳市應深度開發農業資源潛力,將都市休閑農業作為發展深圳市都市農業的突破口,把國家農業科技園區的建設與都市休閑農業有機結合起來,向市民提供休閑觀光的好去處,使珍貴稀有的土地承載更多功能。建議充分利用深圳市農業發展專項資金等扶持政策,通過學習借鑒其他省市的先進經驗,以建設國家農業科技園區為契機,以創新生物農業內涵為主題,加快推動深圳市都市休閑農業發展,培育扶持一批集科研、生產、生活、生態功能于一體的休閑農業示范項目[5]。
5.4 切實解決發展用地及附屬設施問題
實行嚴格的耕地保護制度,保護好深圳市僅有的基本農田約2 666.67 hm2。目前,深圳市已初步完成基本農田改造2 000 hm2,針對部分基本農田改造后基礎附屬設施不完善、砂石較多、肥力貧乏、灌溉水不足等現狀,還需企業和政府投入足夠的資金,實施土地綜合整治、耕地質量提升和農業附屬設施建設工程,以提高土地利用效率。
5.5 抓好都市現代農業人才培養
目前,深圳市農業從業人員老齡化嚴重,應及早研究吸引和留住農業人才的新方式,與國內高等農業院校積極對接,對高等院校畢業的農業從業人員實行住房補貼等優惠政策,使各方人才流向農業、留在農業,成為實現農業現代化的“新型農民”。
5.6 加強都市現代農業輿論宣傳
農業既不是朝陽產業,也不是夕陽產業,它一直是弱質產業。長期以來,由于城郊農業體量小,對城市GDP貢獻低,經常被忽視,甚至被當成城市經濟的“雞肋”。首先,都市現代農業是重要的民生工程,是保供給、穩物價、惠民生的重要基礎。其次,都市現代農業的生態功能是農業在都市地區不斷被強化的重要功能,發揮著“城市之肺”的重要作用。加快建設都市現代農業,引導社會輿論,令市民對都市農業產生好感,大力發展都市現代農業,使農業從“雞肋”變成“香餑餑”。
6 結語
2014年4月韓長賦部長在成都召開的全國都市現代農業暨“菜籃子”工程現場交流會上指出,農業現代化一定是梯度發展,應該是條件好的地區走得快一點。深圳市經濟較發達,服務業旺盛,其都市現代農業的發展對周邊地區有極大的帶動與示范作用。國家出臺一系列政策措施,把發展現代農業作為農業長足發展的重要舉措和關鍵突破口,深圳市應順應國家都市現代農業發展的潮流,立足深度開發深圳市農業資源潛力,突出解決瓶頸制約,將都市休閑農業作為發展都市現代農業的突破口,加快深圳都市現代農業建設步伐。
7 參考文獻
[1] 王楊才.成都市近郊現代農業存在的問題及發展對策[J].現代農業科技,2010(23):361-362.
[2] 楊晗,姜太碧,朱文.成都市現代農業經營模式創新調查研究[J].西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4,35(5):119-123.
[3] 謝瑞武.推動成都市都市現代農業跨越發展的思考[J].農業經濟問題,2012,33(12):33-37.
[4] 王麗彬,孫瑞艷,黃國清.都市現代農業發展現狀及其趨勢[J].天津農業科學,2013,19(5):20-24.
[5] 張華.都市現代農業投入機制的發展現狀、問題及建議:以成都市為例[J].學術交流,2012(3):83-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