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 希
《魯賓遜漂流記》之人性問題分析
劉 希
《魯賓遜漂流記》是特定社會背景下的產物。主人公所經歷的事件和行為狀態,貼上了特定時代背景下的社會道德標準和價值觀念,主人公所展現出來的人性問題值得深入分析。文章圍繞魯賓遜的評價內容展開,分析魯賓遜的經歷及其反應,以更好地剖析魯賓遜的人性。《魯賓遜漂流記》 人性問題 分析《魯賓遜漂流記》是一部冒險小說,其作者是丹尼爾·笛福,丹尼爾·笛福是一名著名的現實主義小說家。在《魯賓遜漂流記》一文中,作家通過描寫主人公自愿放棄富裕生活而闖蕩天涯的行為,高度贊譽了人們的冒險精神。
在評價魯賓遜時不能夠遵循唯一的標準,不能夠用人們慣常的思維方式來評價他,純粹的正面評價或者是負面評價都可能導致評價結果不中肯。因為個體的人性是復雜的,其同時兼具善與惡、真與假、美與丑、好與壞。如果在評價《魯賓遜漂流記》中的主人公時,只采用一種純粹的標準,或者是只對其性格的某一方面進行評價或者是剖析,都是有違評價的客觀性準則的。在《魯賓遜漂流記》一文中,主人公經歷了不同的事情之后,對自己的認知也發生了變化,并改變了自己對待命運的態度,也改變了對待人生的態度。因此,隨著時間和經歷的變化,主人公對待同一件事情時會呈現出完全不一樣的看法,做出大相徑庭的回應。我們在評價魯賓遜時,不能夠從一般意義上將其純粹的定義為一個好人或者是壞人。而需要根據具體情境,判別其人性的友好、善良或者是殘忍、邪惡以及勇敢、怯弱的一面。為了對魯賓遜個人的人性進行準確認知,在對其進行評價時,需要遵循客觀、公正、實事求是的原則,要做到具體問題具體分析。并結合時代背景和其所經歷的事件,用當時的道德標準和價值觀念對其進行整體評價,進而得出全面的認知。只有這樣,才能夠展現出評價結果的意義,并進一步完善我們的評價思維體系,幫助提升自己的文學素養,改變思維方式。
魯賓遜出生在英國的一個商人家庭,其物質生活殷實,但是他并不沉迷于豐富的物質生活中,而是具備了冒險精神,愿意做傳統生活狀態下的離經叛道者。在此生活狀態下的魯賓遜對做生意沒有絲毫興趣,其不為金錢利益所誘惑,勇敢、正直、酷愛冒險。并且其擁有主見,意志堅定,敢于為自己的夢想而奮斗,并在19歲的時候踏上了海上之旅。
在海上旅途中,魯賓遜經歷了風暴,并且其心理發生了變化,產生了強烈的挫敗感。最初追求理想信念的品質都消失了,他害怕死亡,對之前的安逸生活開始渴望。對于主人公心理的這種變化,完全是可以理解的,之前的勇敢、堅毅只是一定時間段中的品質,并不是與生俱來的,也不是根深蒂固的。盡管如此,魯賓遜也沒有馬上回到家中打理自己的家族企業,而是決定繼續冒險,并忘記了之前的挫敗。在這之中,魯賓遜仍然選擇性的忽略了父母的感受,只是純粹的遵從自己的內心,遵從自己的夢想并為之努力著。在經歷了暴風雨之后,魯賓遜認為成為商人的結果比經歷暴風雨更糟糕,如果不繼續冒險,其夢想絕對不可能實現。但其在暴風雨中的表現,和在經歷暴風雨時對之前安逸生活的渴望,都表明了主人公的本性中是存在自私,怯弱以及叛逆的一面的。這些人性的劣根性也存在于主人公的性格中。
當進行二次冒險之后,魯賓遜被海盜摩爾人活捉,變成了俘虜。此經歷對魯賓遜的影響較大,是其性格改變的轉折點。在此次事件中,魯賓遜表現出了其勇敢、堅強的品性,其在困境中激發了決斷力,并展現出了其男性氣概以及堅韌不拔的品行。而這主要源于其心中的信仰,當個體心中擁有信仰時,其散發出來的人格魅力是熠熠生輝的。魯賓遜在此經歷中的表現與之前的表現形成了鮮明對比,其已經明白在面臨困境時,不能怨天尤人,而要迎難而上。
此外,開始孤島生活的魯賓遜和解救星期五的魯賓遜,所展現出來的人性并不都是積極的,為了自己能夠在荒島中生存下去,他想方設法的獲取自己的生存物質,并在獵食的過程中展現出了其人性殘忍的一面。而在解救星期五時,他又表現出了善良的一面。在荒島上生活的魯賓遜展現出來的性格特質非常多,比如勤勞、勇敢、積極、堅持不懈以及殘忍、善良、仁慈等等。由此可見,個體的人性并不是唯一的,而是紛繁復雜的,在評判時要結合具體情境,客觀看待。
《魯賓遜漂流記》中主人公所展現出來的人性比較復雜,有時候看起來還比較矛盾。但經過仔細分析之后會發現,其都是可以理解的,人在不同情景下會展現不同的性格特質。
[1]朱墨.《魯賓遜漂流記》中的多元主題分析[J].才智,2017(04):237.
[2]朱林.《魯賓遜漂流記》中主人公身份轉變分析[J].黑龍江科技信息,2011(08):159.
[3]查新舟.《魯賓遜漂流記》之人性問題分析[J].文學界(理論版),2010(04):120~121.
湖南省長沙市南雅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