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 放
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徑和方法探析
方 放
隨著社會工作、學習壓力的不斷增長,人們心理健康問題成為社會性問題,而大學生也成為主要關注群體。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項系統工程,為應對不斷變化的大學生心理問題,開展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方法的研究具有其必要性,為此,在本文中開展了相關研究,提出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途徑。
大學生 心理健康 教育
現階段,國內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尚處于探索與發展的進程中,比較受到高校以及社會各領域的關注。大學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論與實踐效果尚不完善,因此部分高校在面對大學心理健康教育這一課程時,需要一個能夠依靠的理論依據。全文對當前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理論與實踐效果進行綜合分析,對各高校有效的實施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程,有著重要價值。
大學生心理健康問題將直接影響到其未來發展,包括學習、工作、面臨社會問題的心態等,是值得關注的一個主要問題,而開展心理健康教育的的主要目的是確保大學生的心理健康[1]。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中融合了現代心理學理論以及健康心理學理論等知識,其具體實現方法為對大學生日常的學習狀態、生活狀態及交流狀態所表現出的心理健康問題進行分析,對所收集的信息進行綜合分析,結合分析結果,對學生的心理狀態進行參與,進而達到幫助大學生進行心理問題的疏導與修正。
大學階段中,學生的三觀在已經趨于成熟,而道德觀念是影響三觀樹立的主要因素,與學生對事物的態度以及心理狀態均具有密切關聯。結合此階段學生的心理特點,道德修養應該是學生綜合素質培養中的一項主要內容[2]。在對大學生道德修養進行培養或提升的過程中,需要結合不同學生的心理,以及所形成的實際問題進行調整。就學校而言,不能夠干預學生的所有心理變化,為此,可進行統一的思想教育,修正大學生的思維方式,從而維持大學生積極的心理狀態,促使其能夠學會自我調整。
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不同于常規課程,傳統教學模式并不能夠直接的應用到心理健康教育活動中,需要對其做出一定的調整。就心理學角度分析,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應該在一個輕松的氛圍下進行,需要在開展教育活動中促使學生能夠放松身心,以便于順利開展教育活動。教師可通過創建情景活動進行教學,借由此來提升學生的參與積極性,同時也能夠實現放松學生心態的效果。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活動常規包括心理活動與外部活動,其中,外部活動是面對一個情境后的直接反應;心理活動是整個事件發生之后經由反思所衍生出來的心理變化。一個具有靈活性的心理教育模式,能夠從多個方面去分析學生的心理狀態,進而給出合理的教育方案。
心理健康教育要充分認識到學生是作為教育的主體,為此,需要在進行教育活動中引導學生主動參與其中。學生的參與積極性直接影響到心理教學活動的進行。心理教學與普通學科教育存在的一個顯著差別是對學生參與的主動性具有較高要求,開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動時,必須確保學生的自主參與,進而能夠更為客觀的分析出學生對某一事物的心理表現,這樣可以看出學生面對問題的真實反映。學生是自我心理變化與心理問題反應的主體,無論何種教育形式都需要遵循學生作為主體這一基礎原則。
現階段,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所采用的主要方式為心理咨詢或心理輔導,此種方式能夠輔助學生尋找到一個科學的心理問題調整辦法,促使其盡快的走出心理陰影,盡早的發現問題并及時處理。近幾年,諸多高校在心理咨詢與輔導方面開展了多方向的探究,總結出多種形式,包括個性咨詢、團體輔導、書信咨詢等,學生可結合自己的實際情況進行選擇。
教師是開展大學生心理教育活動的建設者與指導者,是教育活動開展效率與質量的主要影響因素,為此,教師必須要具備全方面的知識,同時具有良好的專業技能,為學生提供高質量的心理教育課程。加強師資隊伍的培養,需要對教師給予專業的培訓,不斷的提升教師的專業技能,其開展形式可以是多樣性的,例如,建立以專職教師為骨干,專業互補且素質較高的教育隊伍,促使其進行相互溝通,總結經驗,相互促進。
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不同于常規學院式教育,是一項全新開展的教育形式,學校與教師對此種教學均沒有豐富的經驗可以借鑒,需要不斷進行自我學習與摸索。經由全文分析能夠發現,現階段普遍高校都有建立專門的大學生心理健康指導中心,對大學生給予必要的心理問題指導,但是,整體實踐效果并不理想。針對此,可在未來發展過程中根據一定的原則,設計多元化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同時加強對師資隊伍的培養,為學生提供更具有價值的心理健康教育課程或指導方案。
[1]王利.探析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徑和方法[J].農村經濟與科技,2016(24):276~294.
[2]謝新利.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徑與方法探究[J].當代教育實踐與教學研究,2016(11):159.
黃岡職業技術學院)
方放(1986-),女,漢族,湖北黃岡人,高校輔導員,助教,研究方向: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學生日常管理及心理輔導等。